APP下载

试论《孙子兵法》的“全”思维

2018-10-20郑向东郑皓丰

求知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思维

郑向东 郑皓丰

摘 要:《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是东方战略思想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高超的思维艺术也不可忽视。其中辩证理性“全”思维,对现代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的影响、对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全”思维;不战而屈人之兵;任势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圣典,内容博大精深,境界宏阔,思想深邃,是中国传统兵法思想和政治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不论在思考国家宏观战略目标与战争后果影响上,还是在战争力量对比与战场手段运用上,都贯穿着辩证理性“全”思维。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国家战略“全胜”思维

《孙子兵法》反对使用战争手段达到目的,主张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实现政治目标,战争是最后和不得已的选择,体现了孙武对战争的“全”战略系统思想。

1.“先為不可胜”的“胜可知”全局判断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未经深入考虑就随意决断,要慎重考察定夺。面对战争要“先为不可胜”,保存自己不被对手打败是第一关键,《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把保证自己不被打败作为全部考虑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修道而保法”,在内修明政治,保持法度,提高自身实力,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

在“先为不可胜”的前提下,《孙子兵法》提出了震撼性的“胜可知”论断,《军形篇》说:“胜可知,而不可为”,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天时地利人和、将帅素质等多个方面可以预先判断是否能取胜。之后,“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孙子兵法》高度重视战争,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做出“全”局判断,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分析能否取胜,使战争变得可以先知,是一种整体“全”思维。

2.“不战而胜”的超越战斗“全”谋略运用

战争不论对哪一方,都会造成破坏,《孙子兵法》把直接对抗的战争列为下策,是不得已的做法,而追求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采用非战斗的方法不战而取胜。《谋攻篇》说:“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2]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以尽量不流血的斗争方式,迫使敌方屈从我方的意志,从而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通过谋略战胜敌人是上上策,其次是通过外交活动获取胜利,《孙子兵法》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直接刀兵相见是中策,攻取敌人城池是下策,是不得已的做法。“不战而胜”是一种避免用战争手段,以保“全”自己和对方的思维统领下,追求自己政治目的达成,在战略上取得胜利的做法,是超越战斗的“全”谋略运用。

3.“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胜”博弈

“全胜”思维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战略思想,孙子从“全国为上”“全军为上”“全旅为上”“全卒为上”“全伍为上”几个层次诠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维。《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并非无根据的主观臆测,而是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基础上的战略实施,是基于对现实的科学分析,通过谋形造势,借“形”与“势”,共同夯实自身力量基础,培育强大的实力,形成“全胜”的威慑力量,再运用“伐谋”、“伐交”与“威加于敌”等手段,实现战略上取得“全胜”。

《孙子兵法》中最能体现孙子“全胜”核心思想的就是“兵不顿而利可全”,“兵不顿”讲的是“全己”,即保存自己;“利可全”讲的是“胜敌”,即战胜敌人;既能“全己”,又能“胜敌”,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标。《孙子兵法》的“全胜”思维实现了代价最小,反抗最少,灾难最微,获益最大的最佳博弈结果,这个“全胜”目标贯穿了整部《孙子兵法》的十三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既深刻反映了《孙子兵法》斗争手法的高超,也表现出爱惜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全胜”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影响十分深远,历代高明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在“全胜”思想指导下,尽量避免发动战争,减轻战争破坏以及带来的灾难,对中华文明传承起到重大作用。

二、“上下同欲”的战争影响正反“全”方位思维

《孙子兵法》明确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民的生死,需要慎重而周密地分析、研究、判断,既要看到战争获胜的正面作用,也要对战争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有充分的评估,对战争作正反“全”方位思考、研判。

1.高度慎战的“全”要素战争分析

《孙子兵法》开篇讲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从一开始便确立了对待战争问题的审慎态度,把战争看成是关系一个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必须仔细分析,只有深刻认识战争破坏力,才能慎重对待战争,做出正确决策。

战争造成生灵涂炭,社会财富破坏,是人类的灾难,《孙子兵法》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不论我方还是敌方,战争会造成人员死伤,甚至国家灭亡,都是严重后果。《火攻篇》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所以,不可以轻易发动战争,“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即使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也不是好事,《谋攻篇》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战争胜利有代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身也会有死伤,只是相对敌方伤亡少点而已;况且,打败对手也只是一时的事情,即使对手过后不再报复,但对方人民的伤亡损失也是不人道的。

《孙子兵法》主张国家间和平相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这种人道的高度慎战思想是“全”方位思维的成果智慧。

2.民本思想出发的“全”方位考究战争

《孙子兵法》之所以慎重对待战争,不主张轻易发动战争,最根本一点就是能够从全体人民的角度出发,考虑战争引发国家生死存亡可能对人民的影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作战篇》说:“凡用兵之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战争对国家经济影响出发,指出战争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并且造成人民生活贫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从人民角度考虑,要尽量避免战争。

《孙子兵法》认为,即使不得已需要战争,也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持久战,因为长期战争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作战篇》提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力争把战争破坏和痛苦降至最低[3]。

《孙子兵法》的民本思想立场是从国家全局和人民角度考虑分析,而不是单从统治阶层角度看待战争。

3.正反“全”方位考察战争的影响

《孙子兵法》主张全方位考察战争的影响,对用兵之利与用兵之害都要充分考辨。《作战篇》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只有深深懂得战争的危害,才能明白战争的作用所在。

《孙子兵法》考察了战争对交战双方的影响。古代战争包括很多对外掠夺的做法,被掠夺一方遭到残酷破坏,而掠夺一方可以获得好处,《孙子兵法》反对这种非人道做法。任何形式的战争必然伴随着人员伤亡、流血牺牲,还会带来交战双方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文明的倒退。因此,战争只是解决矛盾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孙子兵法》还特别从自身角度考察,分析战争对国家与人民生活的破坏:“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费,日费千金,内外骚动。”长期战争造成财竭力衰,甚至被其他国家打败:“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正是对战争全方位考察的结果,《孙子兵法》提出了“全胜”目标:一是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非攻”手段使敌方“全国”投降、“全军”屈服,不得已才动用武力去“破人之国”“拔人之城”。二是力争无需战斗的手段使敌方完整屈服,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政治目的。《孙子兵法》高度赞赏懂得运用“全胜”策略的将帅,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孙子兵法》从人民角度出发,主张不轻易发动战争,要从战争的破坏力正反考察对交战双方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思维。

三、“知己知彼”的战争力量“全”态势判断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必须遵循基本战争运行准则,对敌我双方全部力量做深入了解,判断形势,充分利用自身各种有利因素,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发展态势。《孙子兵法》对战争力量做“全”態势判断,提出了“胜可知”。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全”面战争力量分析

《孙子兵法》提出“胜可知”,对探求战争取胜条件作出科学辩证的判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己”就是从自身基本情况出发,全面知晓自身各方面作战条件,充分把握决胜战争各种自身有利因素,分析与判断战争能否取胜。“知己”要求从宏观上进行五个方面的判断:“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一是做战争的正义性判断,即战争是否符合道义,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期待,双方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人心向背等诸多社会因素综合判断。二是作战时的天时条件判断,即战争展开时的昼夜、寒暑、气候风向等一系列时间气候条件,以及这种条件下对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等的影响。三是做战争地理条件判断,即作战地点远近,地势险峻或平坦,地形宽广或狭窄等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分析和运用。四是对指挥作战将帅的判断,将帅是否具备才智、威信、爱兵、勇敢、严明这五个基本要素。五是军队素质判断,即军队是否法制严明、指挥统一、号令通达等。

战争胜利的关键是“知己知彼”,除了必须对自身全部情况做全面分析判断,做到真正“知己”,还必须“知彼”,《孙子兵法》进一步讲道:“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强调“知己”并“知彼”才是“全胜”之道。

2.用“间”先知敌方“全”情

“知彼”就是战前先知道对手情况,《孙子兵法》反对没有充分了解对手就展开战争,指出这是非常不仁义的做法,《用间篇》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受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孙子兵法》主张用“间”先知敌方“全”情,要调动可以利用的手段用“间”,《用间篇》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使用间谍获知对手的作战部署等军事情报,《孙子兵法》认为用间有五种:“有乡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五间都运用就能全部掌握敌方虚实,获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法门。

3.集中优势“全”力争取易胜

《孙子兵法》指出“全胜”的秘诀在于“易胜”,就是在有“必胜”对手的条件下发动的战争,所以每战必胜,《军形篇》说:“古之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成“必胜”条件,除了各种势力的借用把握,还要集中优势力量与分散敌人力量,《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可见,《孙子兵法》对战争力量分析是形势与力量的全部运用。

综合分析这些影响战争的敌我双方因素,就可以事前知道战争能否取胜,《谋攻篇》讲道:“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可见,《孙子兵法》强调对敌我力量的“全”态势把握。

四、“任势”的战场“全”手段指挥运用

在战场实战上,《孙子兵法》强调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打击敌人,《军争篇》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把简单直白现象复杂化,迷惑敌人;给敌人好处,让敌人争利而造成失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 借用气候、地形等自然力量,使用一切虚实真假扰乱敌人判断,从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兵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是全部手段的运用。

1.“任势”到“谋势”“造势”的“全” 借力

“势”是事关全局的发展趋势,是形势、趋势、态势,《孙子兵法》重视“势”的运用,《兵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借气候、地理等自然之势,借虚拟的天命天道之势,借社会氛围、人心气势等各种外部氛围、趋势的强大力量,形成对我方有利的战斗合力。《孙子兵法》除了重视借用已有环境的势力,还注重谋势、造势,形成一切有利于自己战斗成功的态势。

2.“全”手段运用攻击对手

《孙子兵法》虽然慎战,但一旦启用战争,就讲究一切手段的运用。地形利用是古代战争最有效的做法,《地形篇》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行军篇》也说:“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把地形看成配合我方打击敌方的力量。

《孫子兵法》重视人类好利争利的本性,《九变篇》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要利用人性喜好争利和短视的弱点,抓住时机给对方抛出利好进行诱惑,使敌方在争利过程中暴露破绽再给予打击,就像《军争篇》所说:“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是抓住人性弱点在战斗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还重现利用各种威慑力量,扰乱敌方军心,《军争篇》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利用各种条件,造成对敌人的心理压力,形成我方获胜的有力斗争条件。

《孙子兵法》认为,战场上必须运用虚实、欺诈、真假等手段,借用天时地利,以至天道人心等有形或无形力量,争取战争的胜利,是“全”手段的运用。

《孙子兵法》反对穷兵黩武,主张通过伐谋、伐交实现政治目标,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维,“上下同欲”的战争影响正反“全”方位思考,“知己知彼”的战争力量“全”态势判断,“任势”“易胜”的战场“全”手段指挥运用,闪耀着以武止戈的理性“全”思维。

参考文献:

[1]谢伯华,陈云金.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探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9).

[2]孙 武.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陈二林.论《孙子兵法》的民本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13(2).

[4]张伟明.孙子兵法中的领导艺术[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思维
《孙子兵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孙子兵法》中的保密谋略方法
《孙子兵法》这样读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