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曹衣出水”作者归属问题
2018-10-20华怀之
华怀之
摘 要:“曹衣出水”无疑是历史上极其著名的衣服褶纹的表达形式,其在佛教造像上有具体的表现。想要分析“曹衣出水”以及后续的作者归属,我们必须先放下已有的成见,回到当时的历史事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文章将通过介绍“曹衣出水”风格的历史区间和一些时代因素,提供两种“曹衣出水”作者归属的可能性。
关键词:“曹衣出水”;北魏早期佛像;汉化与反汉化;图画见闻志
“曹衣出水”无疑是历史上极其著名的衣服褶纹的表达形式。《中国古典文艺实用词典》提到:“北齐曹仲达所画人物衣服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后人以‘曹衣出水来形容这种画风。”至于作者何人?在中国人大出版社的《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中提到“曹衣出水”的作者是曹仲达,但在北师大出版的《中华艺术通史》中提到“曹衣出水”的作者却是曹不兴,对此笔者产生了疑惑:“‘曹衣出水作者到底应该是谁?这一艺术风格的定义又是什么?”
通过阐述“曹衣出水”风格存在的历史区间,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艺术风格的盛与衰,也可以通过其兴盛时间与作者生平时间是否相互吻合来断定作者的归属问题。下面笔者通过介绍具体的历史事件来介绍时代背景。
一、北魏、北齐佛教造像
在潘欣信先生的《佛像“曹衣出水”艺术样式浅析》这篇文章中提到:“雕塑中‘曹衣出水的艺术样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中屡见不鲜的艺术表现手法,并成为此一时期佛教造像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需要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曹衣出水”那种宛若刚从水中出来的风格在北凉、北魏的佛教石窟中有非常明显的代表作品,如敦煌莫高窟的北凉制彩塑、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早期洞窟。北魏石窟艺术规模宏大,北魏早期的佛像造型多是穿右袒式或通肩式僧伽黎,这两种形式以密集的装饰性衣纹随身圆转,有一种薄纱透体的感觉,在造型的线条方面多用阴刻线条表现衣服紧贴身体的效果。从这些洞窟的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曹衣出水”的雕塑风格早在北凉的统治年间(397—460年)就已出现。
在北魏年间,孝文韩帝(467—499年)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一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了大大的提升。对于穿衣风格,改革也有较明确的条例: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汉人服饰,朝廷百官改着汉族官吏朝服。这一条例对当时的佛教造像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促使汉服中的“褒衣博带”在佛像装束中盛行,同时期也有一种较为成熟的雕塑风格“秀骨清像”,与“褒衣博带”风格较为吻合。从这时起,“曹衣出水”这一艺术风格由于统治阶层的政策法规而开始逐渐在各方面退出艺术舞台。
二、三次艺术浩劫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历史事实都缺少史料考证,而史料考证对艺术类研究尤其重要。最早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曹仲达,本曹国人也。北齐最称工,能画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张的文章写于唐朝,而南北朝到唐朝这三四百年间,光是记载在书文上的艺术浩劫就有三次,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已知的第一次浩劫在南朝太清二年(即公元548年),南朝梁将领侯景发动叛乱,內府收藏被焚毁数百函,随后六年,江陵沦陷,梁元帝萧绎投降。萧绎好名画、书法,其在位年间就收集了典籍二十四万卷,在都城沦陷后,让人焚毁了他的全部收藏,大量的艺术史料彻底被损毁,仅有四千余件幸存。
第二次在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东都观文殿建妙楷台与宝迹台,用来收藏历代书法和历代名画。到隋炀帝游扬州时,东都的书法名画随之由运河载往,结果中途船只覆灭,大半的书画落入河中。
第三次艺术浩劫在唐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命宋遵贵将王世充、窦建德所藏书画用船运往长安,结果快到的时候,由于船底触石,大量的书画漂没于河水中,余下的所剩无几。官藏的书画几乎损失殆尽,且绝大部分都是名家真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曹衣出水”艺术风格的大致历史区间是公元397年到577年。由于时代久远和天灾人祸,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曹仲达生平实在是太少了,只能通过后世画论对他的经历与生卒年进行一个较粗略的判定。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我们可以断定,曹仲达本是古西域曹国人,于北齐年间入中原。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论曹吴体法”一文中有言:“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对此,大部分的学者都认同“曹衣出水”的“曹”指的是曹仲达。
但是笔者认为,这一结论还是需要斟酌的:其一,郭若虚身处宋朝,从时间来看,其距离魏晋南北朝已十分遥远,加之这段历史期间的三次艺术浩劫,断定“曹”就是曹仲达的史料依据实在是少之又少。其二,笔者在第一章已经讨论了“曹衣出水”的相关历史问题。通过北齐的朝代断定,他应该是在北魏政权式微到北齐政权式微这段时间内进入中原的。这两个年间是“曹衣出水”艺术风格由盛转衰的时候,而这时曹仲达甚至还没有进入中原。从时间上来说,“曹衣出水”这一艺术风格不可能由曹仲达带入中原。
三、结论
笔者认为,“曹衣出水”作者归属问题需要与其对应的艺术种类进行辨别:其一,如果把“曹衣出水”视为人物画的绘画风格,那么由于历史证据的稀缺,我们可以将曹仲达视为“曹衣出水”的作者。如果接受这一结论,多数把魏晋南北朝早期雕塑的艺术风格称为“曹衣出水”的文章就是错误的;其二,如果把“曹衣出水”视为佛教造像的雕塑艺术风格,那么由于时间点的错位,曹仲达必然不可能是原作者。《图画见闻志》中“论曹吴体法”所述:“又按蜀僧仁显《广画新集》言曹曰‘昔竺乾有康僧会者,初入吴,设像行道。时曹不兴见西国佛画仪范,写之,故天下盛传曹也。”那么,由于历史资料的稀缺和曹不兴对佛教造像的贡献,我们可以认为曹不兴是“曹衣出水”的作者。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时间点的错位,我们必须对“曹衣出水”的艺术风格进行严格的分类断定,因为其艺术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早期雕塑和曹仲达的人物画中有两种分歧,任何简单地把这两种艺术风格用“曹衣出水”这个名词来歸纳的说法都是不可靠且不负责的。
综上所述,“曹衣出水”的雕塑艺术风格并不是曹仲达带入中原的,它是一种本来就从魏晋南北朝和佛教传播时开始兴起的艺术风格,而“曹衣出水”人物画是曹仲达在吸收与借鉴“曹衣出水”的雕塑艺术风格后形成的艺术风格。笔者认为,南朝、隋朝、唐朝的三次艺术浩劫分别给论证“曹衣出水”作者的归属问题增加了难度,加之年代久远,基本上我们只能用两种可能性来分析作者的归属问题。至于为什么后世要统一以曹仲达为两种“曹衣出水”艺术风格的作者,曹仲达的艺术作品风格与“曹衣出水”雕塑作品的风格相似,加之他对这个风格的巨大贡献,后人将其与吴道子并列称为“曹家样”“吴家样”,并把“曹衣出水”的始源与发展都归在他的头上,也无可厚非。为了方便理解并简化历史,我们可以将“曹衣出水”的绘画风格和“曹衣出水”的雕塑风格融为一体,但是在没有更明确的历史证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贸然停止对“曹衣出水”作者归属问题的探究。
参考文献:
[1]潘欣信.佛像“曹衣出水”艺术样式浅析[J].齐鲁艺苑,1999(2):31-33.
[2]逢成华.北朝“褒衣博带”装束渊源考辨[J].学术交流,2006(4):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