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10-20姜永庆

健康大视野 2018年8期

姜永庆

【摘 要】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7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钢板螺钉治疗,实验组予以可吸收螺钉与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2.86%远远低于对照组22.86%,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联合治疗对降低手足部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手足部骨折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075-01

手足部骨折在骨科中属于十分常见的疾病,手部掌骨、指骨骨折及足部跖骨、趾骨骨折在手足外伤中占很大的比例。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移位明显及开放骨折多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但这些固定方法不足以维持骨折的稳定性。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在临床上治疗手足部骨折通常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但钢板螺钉存在易腐蚀与生锈缺点,患者的接受度普遍不高[1]。故本文意在分析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见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手足部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法平均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一组各35例。在对照组中女性20例,男性15例;年龄(20-67)岁,平均(42.27±6.46)岁。在实验组中女性30例,男性15例;年龄(20-70)岁,平均(42.44±6.1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占比、年龄方面差别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钢板螺钉医治。给患者骨折部位复位后,按照所选择钢板的规格对骨膜实施剥离,随后骨面放置钢板,并沿骨折端方向靠拢。随后将骨折固定器充分拧紧,在钢板的两边分别钻一个骨孔,应用测量工具以确定骨直径。最后使用大小适宜的螺钉拧入骨孔且行固定处理。实验组:给予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联合医治。首先给患者实施麻醉,若患者骨折部位是手部,麻醉类型选择臂丛神经麻醉;若患者骨折部位是足部,麻醉类型选择腰麻。为消除患者骨折部位的淤血与碎骨片,先应采取常规手法对其行切开复位处理;为充分固定骨折部位,可选择复位巾夹固定。按照患者的严重程度选择规格适宜的钻头与可吸收螺钉。随后使用钻头以钻孔扩髓(方向应和骨折线垂直),将螺钉钉入,保证骨折端能稳定。对不同骨骼大小的患者选择不同大小的自身增强可吸收棒,长度较钻孔通常多出3-5mm。为把自身增强可吸收棒顺利压入钻孔内,可使用助进器敲打,力度需保持均匀。最后对切口实施包扎处理,且抬高患肢,使用抗生素处理以防止感染事件出现。注意患者的引流量,当它每小时不超过8ml时可将引流管拔除。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进行进行组间对比[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应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值小于0.05,则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概率2.86%远远低于对照组22.86%,P<0.05。

3 讨论

手足部骨折在生活中是较常见的疾病,患病原因通常是因交通事故与机械损伤造成。一旦患上手足部骨折,人们的活动会受到限制,无法正常生活与和工作,应尽早接受医治,以免生存质量遭受严重影响。

掌、指骨骨折后如未得到较好处理会对手部功能造成影响,后期往往缺乏明显有效的改善措施,因此对手部骨折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理想的固定方法要求争取解剖复位,固定牢固轻便,早期能开展功能锻炼。而以往传统方法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用交叉克氏针因骨折断面较小,两根克氏针相互干扰,操作困难,且断端存在一定间隙,影响愈合;髓内穿针固定,操作虽简单,但需穿过关节面及损伤肌腱,对关节面有一定的损伤,易造成关节和肌腱粘连,且不能有效控制旋转,需辅以长时间的外固定,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同时克氏针光滑,骨折断端可沿克氏针滑动,出现分离,影响愈合。为探讨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本文对照组接受钢板螺钉治疗,钢板螺钉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率较高的一项技术,早期只用于治疗颌面部骨折。然而为取出固定物患者在后期还要行二次手术,极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时间大大延长。本文实验组接受可吸收螺钉、自身增强可吸收棒联合治疗,这两种器械和生物组织具有相容性,当放置于人体后,它们能自行降解,最后以水与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可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3]。相较于钢板螺钉,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具备“治疗费用低廉、疼痛感轻、相容性高”的优点。

据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其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减少,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言而总之,对手足部骨折患者实施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能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并发症,值得今后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偉.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处方药,2016,14(6):128-129.

[2] 张勇纲.可吸收螺钉和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6):2172-2173.

[3] 汪海洋.可吸收螺钉与自身增强可吸收棒治疗手足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1):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