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采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8-10-20倪秉淑
倪秉淑
【摘 要】目的:探讨失眠症采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运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后1周有效睡眠总时间、入睡总时间、夜间惊醒次数以及治疗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1周有效睡眠总时间与入睡总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惊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7.5%,显著少于对照组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采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右佐匹克隆用药后的症状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不良反应更少,治疗与效果均更有优势。
【关键词】失眠症;右佐匹克隆;阿普唑仑;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8-051-02
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失眠症的发生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患者会表现为睡眠浅、入睡困难、多梦、容易惊醒、醒后难以入睡、醒后缺乏休息充足感、日间困倦等情况,容易引发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况[1]。本文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失眠症患者,分析采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后的1周有效睡眠总时间、入睡总时间、夜间惊醒次数以及治疗不良反应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研究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从27岁至58岁,平均为(35.2±4.9)岁;病程从1个月至6个月,平均为(3.1±1.6)个月;观察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从29岁至56岁,平均为(36.9±3.1)岁;病程从1个月至6个月,平均为(3.9±1.4)个月;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1 方法 对照组运用阿普唑仑治疗,每天0.4mg,依据实际情况做好剂量的调控。观察组运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药物起始剂量保持为每天3mg,依据情况可以提升剂量,但是每天不可以多于6mg。持续用药2周后做效果观察。
1.2 评估观察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后1周有效睡眠总时间、入睡总时间、夜间惊醒次数以及治疗不良反应情况。治疗不良反应集中在嗜睡、乏力、头痛等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将治疗所得数据通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情况 如表1所示,观察组睡眠总时间与入睡总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惊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 见表2,在治疗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7.5%,显著少于对照组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失眠症的治疗中一般会运用精神类药物干预,但是具体的用药选择较多,作用情况各有不同,药物作用机制相对繁复,甚至会有部分药物存在突出的成瘾现象[2]。因此,要选择效果明显且安全性高的药物,是每个临床医生需要不断研究观察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药物选择主要依照副作用少、高选择性与高效作用为标准。其中镇静催眠功效的药物有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与非典型性的苯二氮卓类等不同情况[3],同时也是该治疗药物的发展历程。常规的苯二氮卓类药剂一般可以针对苯二氮卓受体产生功效,强化γ-氨基丁酸与GABAA受体间的结合作用,可以发挥较强的镇静、肌松与抗惊厥性的功效。用药会导致有戒断症状,同时也会出现失眠的反跳、精神运动与认知等功能的受损,白天困乏等,甚至会有成瘾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1周有效睡眠总时间与入睡总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夜间惊醒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7.5%,显著少于对照组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佐匹克隆属于非典型苯二氮卓类药剂,属于新型的镇静性药物,可以有效的调整失眠状况。药物作用较为柔和,不良反应更少,出现的头晕与口渴的程度也相对更轻,患者用药中耐受能力更理想,减少了成瘾等不良问题,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好,用药安全度更高。而阿普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剂,药物起效迅速,成本低,疗效也具有一定可靠性,但是会有较大的成瘾性。如果停药则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与精神状况的倒退,因此药物的副作用更为明显,会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在用药上,需要指导患者合理的改善生活,避免因为生活管理不善引发的失眠问题恶化或则反复。要做好个人生活、工作的调节,注重个人情绪管理,减少心理压力,有效的优化睡眠质量,减少失眠根源性因素的干扰,保证药物作用更好的发挥。患者在个人运动、饮食、作息时间上都需要配合疾病的恢复做好应有的调整,保证更为合理的生活规律。
综上所述,失眠症采用右佐匹克隆与阿普唑仑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右佐匹克隆用药后的症状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不良反应更少,治疗与效果均更有优势,适宜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婕,王玲,盖有义等.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3):72,75.
[2] 翟丽芬.阿普唑仑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的疗效比较[J].临床研究,2016,(1):66-66.
[3] 王莉,薛亚南,徐锐等.右佐匹克隆对比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8(2):27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