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18-10-20王鸿葆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苍龙文天祥砚台

王鸿葆

文天祥(1236-1283),南宋诗人,抗元名臣,爱国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

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

开庆元年(1259)蒙古元军攻宋,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亡),天祥上书斩宋臣,以稳人心,并进御敌之计,未被采纳。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草制语讥奸相贾似道,遭到劾罢。度宗咸淳九年(1273)起任湖南提刑,改知赣州。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兵入侵东下,天祥破家产为军费,率义军万人入卫临安(今杭州),应诏勤王。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在镇江脱险回朝,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端宗继位,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兵在福建、广东坚持抗元,转战于江西岭南一带,并收复州县多处。卫王立,加少保,封信国公。次年,终因寡不敌众,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被俘,在狱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以明心志,拒不降元。后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拘囚三年多,屡拒各种威胁利诱,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始终守节不屈被杀。临刑时正气凛然,从容就义,视死如归。

可惜,一代爱国英才,状元丞相,殉国时,年仅四十七岁。有遗著《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一卷行世。《宋史》卷四十八有传。

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爱国精神,光耀后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笔者爱砚有缘,曾喜得一件“文天祥铭文抄手端砚”,至今乃爱不释手。特撰小文,与师友交流。

一、 来历

此砚来自湖北鄂州市的一家农户。解放前,户主在河塘中挖藕时发现了它,看其平整厚重,当是一块有文字的“老石砖”捡回家,一直当垫脚石,垫在杂房大谷柜底部几十年。八十年初,大谷柜拆除后,户主将“老石砖”拿出来经人一看,才知是一方古砚台,后来,卖给了武汉下乡收购废旧古物的店主陈盖子。砚在“武汉香港路古玩市场”几经转手,为“二濯堂”主人肖新建老师所得。我与肖君相识相交多年,又是汉阳同乡,他知道我喜欢研究古砚,将砚惠让给了我。于是,砚到了笔者的书斋,成了我学习、研究宋砚的一件实物资料。

二、砚品简介

砚呈长方形高台抄手式,长20.9厘米,宽12.5厘米,厚6.7厘米(见砚照1-7)。砚体上有分化、剥蚀、漫漶现象,品相欠佳,但整体气势和神韵,依然古雅超群,引人瞩目。

一是,墨池缕空雕“苍龙横沼”装饰,世之少见。

二是,砚身多处有铭文,铭者名声之大,令人吃惊:

第一,砚左侧,有文天祥为砚作铭曰:“美石一片云,中见苍龙尾;墨海起风雷,膏泽润千里。宝祐二年甲寅(1254),文天祥铭。”(篆书)三十个字(见砚照6)。

第二,砚右侧,有刘一燝题字曰:“文信国藏砚(楷书大字),天启元年(1621)十月,刘一燝题。”(楷书小字),共十五个字(见砚照7)。

第三,砚顶侧,有瘦金体:“御押”两字,中间有一组“御押符号”(见砚照5)。

第四,砚右墙足底部,有楷书:“朗山”题字(见砚照4)。

读以上铭文可知,砚上除有文天祥题铭外,还有皇帝的“御押”,以及“朗山”和“刘一燝”俩人的铭款,信息量大。

从铭者的书风看,四处铭字各异,不大可能是一人所为;其书法、铭辞皆佳,镌刻均见功力,极具文士风采,似有宫庭砚作的气象。

这方铭文砚,究竟是不是“文天祥遗物”呢?

三、分析考察

笔者从七个方面,考察分析如下:

一是考察“石质”。外看此砚,黑不溜秋,形体敦厚,包浆古朴,墨锈斑斑,似乎有点像苏州灵岩山的蠖村石砚。细看砚堂及包浆,再用手扶之、叩之、掂之,才知其石凝重坚密;入水观看,色于马肝,细而不燥;映日视之,石面有“金星”点点,闪闪发亮,可知,它是一款上好的端州宋坑石砚。

端州宋坑石,因在北宋发现、开坑采砚石,故取名为宋坑。它以下墨快而著称于世,人们赞为“石花”“紫端”。

两宋时期,一件上好的宋坑石砚,都很名贵,能用得起此砚的都是皇室贵族和达官贵人。

可见,此砚的石质与宋代开采期的情况相合,砚上土蚀、墨锈融为一体,呈相熟旧,具宋砚的气韵。

二是考察“造型”。砚呈长方、高墙壁立、抄手式,俗称“高臺抄手砚”。

抄手砚,始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它是宋代最具时代特色的主流砚式。

在宋代三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抄手砚又出现了十多种不同的样式,归纳起来,主要有“箕形抄手砚”“四直抄手砚和“高台抄手砚”三大类别。

此砚是典型的宋代高台抄手端砚,习称“太史砚”。其台高6·7厘米,结体端庄厚重,法度严谨,做工简约规整,线条挺拨,落地平正,气势威严又文气十足,是宋代中晚期的佳制。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磨难,岁月留痕,如今砚体全身是伤。

三是考察“苍龙横沼” 装饰。此砚墨堂宽阔,墨池深挖,池中缕空深雕“苍龙横沼”纹饰,其龙形粗壮凶猛,头顶双龙角,鼻端似如意,龙头奋起,张牙舞爪,口吐龙珠,似有一飞冲天,要把龙珠的吉祥之光普照人间。

龙身、龙尾之下即为墨池,约占砚面的半壁江山。

此龙纹图饰十分奇持,显非凡品,在宋砚中也极为少见。

“苍龙横沼”,典出《易经》乾卦的爻辞(是古人对东方苍龙运行的反映):“潜龙勿用,是苍龙七宿在地平线以下伏设;见龙在田,即黄昏时,角宿与天田星初见东方;终日乾乾,是苍龙七宿缓缓升起;或跃在渊,为苍龙诸宿跃出地平,尽现于东南;飞龙在天,即苍龙横亘南天;亢龙有悔,为苍龙开始西落;群龙无首,即指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见。”苍龙,又称为青龙,代表东方。封建时代,苍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

砚以“苍龙横沼”纹为装饰,寓示“国家强大,天下太平”。

宋代学者周密《云烟过眼录·四卷》中载:“今宋御府有宝砚,曰‘苍龙横沼,内有龙形横砚沼中,世所谓岩花是也,今在集贤院内,还有聚宝砚,玉板太乙船形,无眼而温润,皆为宝砚也。”元代学者陆友仁《砚北杂志·卷五》中,也记载了“苍龙横沼”宝砚出自北宋御府的遗事。

由此可知,“苍龙横沼”抄手端砚,始出于宋代,是宋代内府的宝砚。后世,明代宣德年间,有仿宋“苍龙横沼”抄手端砚制品供内府使用,但其砚身刻有铭文,由端州宣德岩端石琢制而成。

四是考察“御押”。硯头顶侧面,有竖刻宋徽宗瘦金体“御押”两字,两字中间有一类似“立”字花押。

徽宗为何用“立”字作御押,应从“端”字而来,“立”字对他的继位至关重要。哲宗赵煦二十三岁死后,身后无子,便从哲宗的弟弟中寻找继承人,谁继皇位?皇室意见不一。向太后荐端王赵佶,并说:“神宗生前曾说,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徽宗靠宋神宗的“当立”方得帝位。微宗赵佶乃神宗十一子,为了不忘父恩,选用了“立”字为押。

为了防伪,徽宗在“立”字五笔中,只保留两个横笔(二)字不变,另第一笔的“一点”、第三和第四笔的“一点和一撇”抽出来,在两横笔中间或中下,重新组合变化,用行书或草书写成一个“变形立字”,御签在公文、字画以及器物上,除了显露个人的风格外,主要目的是防止他人摹仿伪造。

此砚上的“立”字花押,有点像变了形的“王”字。普查古今砚谱及有关专著,未见到刻有徽宗御押的古砚,后查有关资料,发现宋代周密的《癸辛杂识》和现代印学家韩天衡主编的《篆刻小辞典》中,宋徽宗时期有此类变形“王”字御押符号的记载。

从而可断,这方有“御押”的内府宝砚,是徽宗御用或御赐大臣的砚台。至于它是如何从宫庭到了民间,在正史上无法查考,后在清代学者潘永因《宋稗类钞》书中,看到了北宋“靖康之乱(1127)”时此砚为大理寺棘卿王子裳得到后流落民间的一段轶事。

五是考察“朗山”。砚底左墙足的楷书题款“朗山”,系文天祥早期的署号。天祥生于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朗山一个地主家庭,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嗜学,工诗,一生不做官,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他们走科举仕途,为国家去做事。

幼年时,父亲为他取名“文云孙”,配以“天祥”为字,以出生地“朗山”为号。进入学堂读书后,换以天祥为名,大名叫“文天祥”,改字履善。

宝祐四年(1256)二十岁中状元。在殿试中,天祥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达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议论卓绝”“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理宗御览试卷,龙颜大悦,亲拨天祥为状元。当时脱口说:“此天之吉祥,乃宋之瑞也。”为响应理宗皇帝的“金口玉言”,天祥再改字“宋瑞”。

“朗山”出了“文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后来,人们自然将“朗山”改为“文山”,以突显文状元望地。天祥顺应民意,自号“文山”,立志为国效力。现在,事过数百年了,人们不知“朗山”是何人。这方砚石底足上,依稀可见的“朗山”二字――留住了天祥青年时代的记印。

六是考察“文天祥铭文”。从砚左侧的铭文得知,此砚到了南宋理宗宝祐二年,有幸落到了文天祥手中。

天祥喜得宫庭宝砚,十分珍视,不敢轻易动刀,先只在右墙足底,小心刻上自己的署号“朗山”,以示庆幸。后来,在赏砚时,因情之所至而有感而发,遂在左侧题刻了六句共三十个字的铭文。

铭文的前四句,是一首五言诗:“美石一片云,中见苍龙尾;墨海起风雷,膏泽润千里。”后二句是天祥的落款,时间是“宝祐二年甲寅”,即公元1254年,距今760余年,个别铭字已漫漶不清,但依稀可辨。

这是一首咏砚诗,字句不多,其意深邃。从文字表面上看,是在描述、赞颂这方品质华美、装饰奇特、发墨极佳的端砚,实质上,天祥意在“借御砚以抒心怀”,因而,在赞砚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当朝理宗皇帝的祈盼。

理宗赵昀是南宋第五位皇帝,在位四十年。绍定六年(1233)亲政后,立志中兴,在朝政、吏制、经济、财务等方面采取了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家中兴有望。可是,到了执政后期,只图偏安与享乐,朝政相继落于奸相佞臣的手中,国势日衰,蒙古元军入侵,上下人心惶惶。

天祥心系南宋江山和国民的安危,祈盼理宗皇帝重新振奋“冲出来”:“苍龙起风雷”——用狂雷炸响般的力量,改革弊政,强军安邦,膏泽天下,保国安民。

题写这首诗时,天祥乃是十八岁的书生,随父在家过着耕读生活。二年之后,进京“赶考”中状元 ,才离开家乡走入仕途,为国奔波二十多年。他不仅在江西、湖南、广东任过职,而且还多次往返于徽州、黄山、泾县、宣城一带,任过宁国府台,创作了很多笔触有力、情感强烈的诗文。

这首咏砚诗,其思想、性格、情怀以及精神气概与天祥的诗风相符;其小篆书法,圆转流畅、典雅秀劲,为宋人篆书体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文天祥善小篆……以小篆书法闻名当时”。可惜,其篆书传世作品鲜见。

为考证这首咏砚诗的源头遍查众多资料,但均未见出处;天祥的诗文遗作中也未见收录;更不曾见到天祥的小篆传世墨迹。

因而可以推断:由于,此砚出生于内府,上有“御押”,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天祥怕惹事生非,所以,一直秘藏在老家,不敢示人。当然,此咏砚诗也不敢向外张扬了。

再从铭文的包浆、旧气、字口的气韵以及文墨水平等方面品鉴,铭文是“一眼”老刻,不可能是他人所为。

查各类中国人名辞典,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姓名叫文天祥又享有大名者,只有吉州庐陵的状元文天祥一人。

从以上种种征象看,“砚为文天祥遗物”的可能性极大。

七是考察“刘一燝题款”。文天祥殉国后,此砚碾转流传于民间,不知经过了多少人手,到明朝天启元年(1621),为当朝大臣刘一燝所得。

刘一燝(1567-1635),江西南昌人,字季晦,号贞白。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官陕西左布政使。万历二十二年(1595)一燝与兄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授检讨,累迁礼部右待郎。

明光宗立,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光宗去世后,明熹宗即立,因翼卫幼帝有功,初期为内额首辅,加封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一燝为人中正,为政贤明,能匡君之失,中外欣然望治。后来宦官魏忠贤(阉党势力)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造事乱政,排挤贤臣,天启二年一燝被迫致仕,辞官回乡。

明崇祯1628年继位后,魏党倒台,一燝官复原职,累加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崇祯八年卒,赠少师,享年六十九。福王时,追谥文端。有《文端公集》。

刘贞白得到此砚,经鉴赏,认定此为文信国题铭的砚台。

贞白的认定,决非信口雌黄,也不可能误判。

其一,他是“爱砚之人”。

古代的文人都爱砚台,“一日相亲,终生相伴”“不可一日无此君”,贞白也一样。他出生书香之家,从小读书写字,就开始使用砚台。后来进士及第,从文人到官人再到大官人,历神宗、光宗、熹宗三朝,担当重任四十余年,一生不知用过、见过、品尝过多少砚台,而且,身居高位,还能见到明廷内府的宝砚。他是爱砚之人,也应是品砚高手,对民间砚、学生砚、文人砚、宫廷砚的特征、品质的优劣、下发墨的好差,是能够辨别的。

其二,“老砚台会说话”。

古人说:“老砚台都会说话,如果你认识它,它会告诉你,它是谁。”这是爱砚之人都具备的常识,贞白也会一样。他鉴定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不是书上的砚台和纸上的拓片,砚台一上手,在直观感受中,得到各种信息,再通过综合分析,最后确认系文信国的遗物,如获至宝。出与对爱国英雄的崇拜,遂特意选用醒目的大字体,运用深刀重刻,将“文信国藏研”五字,篆刻在右侧上,后落“天启元年十月,刘一燝题。”小字款,以示敬重。

此题刻距今已390余年,砚表及字口包浆浓郁自然,古韵“开门”,为“一眼”老刻无疑。其书法古雅大气、粗犷而秀美,彰显着明代文士的书风。

由此可断,刘一燝对此砚的认定,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四、结论

经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考察及分析”, 我们得到了“三个证据” 和“一个佐证”。

三个证据:

1.此砚旧气、包浆、墨锈、古韵开门,石质、造型、装饰、花押,均具宋代特征,其装饰、宋押在有关文史资料上有所记载。实物可证,它是南宋“乌龙横沼”宋坑端石抄手砚,是宋时的古砚。

2.此砚流传有绪。原为宫庭用品,后来流于民间;南宋宝祐二年(1254),为文天祥所得并在砚上题刻了一首咏砚诗,天祥于公元1283年殉国后,砚不知去向;直到明末天启元年(1621),为刘贞白得到题写铭文,来龙去脉清晰,流传均有铭文作证。

3.南宋宝祐二年,文天祥铭文(十八岁时所题的一首“咏砚诗”),系爱国忠君之言,与文天祥本人的思想、性格、情怀、精神气概以及诗风相符;其小篆书法为宋人篆书体式;加上砚台数百年沧桑气韵的印证,铭文应该出自文天祥之手。

一个佐证:

明朝天啟元年,当朝大臣刘贞白对此砚的鉴定题字,确认为“文信国藏研”,为“砚是文天祥遗物”提供了一个佐证。

鉴于此,笔者认定 :文天祥铭“乌龙横沼”抄手端砚是文天祥的遗物。

猜你喜欢

苍龙文天祥砚台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如何鉴别砚台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绘画
砚缘
一方砚台散墨香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
是什么“龙” 只能让女子独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