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社区教育的本土化模式探索
2018-10-20战伟平
摘 要: 文章认为克拉玛依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的选择有着深刻的政策背景与实践背景。经过近两年的模式推进,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从社区教育工作的机制、制度、职能、重点诸方面已经构建起基本的框架。然而,模式本土化的进程仍任重道远,至少在关于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的定位、社区课程的统筹、社区培训的内容、社区教育的形式等问题上还需认真对待并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社区教育;克拉玛依;社区学院;本土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77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8.03.13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战伟平.克拉玛依社区教育的本土化模式探索[J].克拉玛依学刊,2018(3)67-71.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一词,概括地说,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社区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城市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社区教育实践从欧美向世界各地拓展。在我国,社区教育已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教育模式反映的是社区教育样本的体质、机制、结构、功能、层次及活动方式等诸方面的标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在实践模式和侧重点上不尽相同。我国学者从多个层次和视角对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总结。比如,国外模式中典型的北欧民众教育模式、美国社区学院模式、日本公民馆模式;比如,国内模式划分的功能、主体、内容、运行等视角。[1]44
社区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探索是一个双向选择与形塑的过程。一方面,一个地区社区教育的发展需要确立自身的模式认同(认定),只有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认定),社区教育才能够做到系统把控、有序开展、长远规划、深层推进。另一方面,对社区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的研究沉淀,使得当下的本土化探索都不会是闭门造车,而有现成的模式参照,可以有选择性地按图索骥。
克拉玛依社区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它首先就需要对自己的模式选择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实践定位,然后再推进模式的本土化。而模式的选择往往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这是我们探索的出发点。
一、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模式选择
(一)政策背景
国家政策的宣贯是我国地方创新实践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社区教育实践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初步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的要求。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2000年,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以中央文件形式正式确立了社区教育,提出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的目标。2004年,《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形成以区(县)社区教育学院或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居委会(村)社区教育教学点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形式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的定位得以明确。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016年,教育部等国家九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社区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到2020年,社区教育治理體系初步形成,内容形式更加丰富,教育资源融通共享,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实现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全覆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并使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二)实践背景
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主要彰显为以社区学院(学校)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的确立始自20世纪90年代。1993年,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成立社区学院并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2001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社区学院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学生又可就近学习,花费较少;‘立交桥开通后,部分学生还可以进入本科学习。我们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和社区学院的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以社区学院的形式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已达成共识,在教育部发动的社区教育实验中,大批县级社区学院纷纷建立。目前,我国各地的社区学院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体系和办学风格。[2]124当然,在发展程度上地区间仍有较大差异。新疆作为我国西部较不发达地区,社区教育实践整体上起步晚;直到2015年自治区教育厅在《关于同意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设立新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批复》中才确立依托中央电大和新疆电大系统、资源、技术、管理优势推进全区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三)模式选择
克拉玛依作为一个西北边陲城市,社区教育实践起步也比较晚,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社区教育经验的整合梳理、社区教育模式的探索构建起步晚。克拉玛依自20世纪90年代末正式推进社区建设以来,实际上已经明确地将社区教育含纳其中。以中央的政策导向为遵循,克拉玛依积极打造社区品牌,建设学习型城市,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9年,克拉玛依区荣获民政部颁发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荣誉称号。2013年,经过近三年的全面推进,通过创建八类学习型组织、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十大学习载体等方式,克拉玛依市创新型学习载体品牌逐步建立,终身学习的氛围日益浓厚,学习型城市框架基本建成。2015年,克拉玛依区被民政部批准为第三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应该说,尽管社区教育模式没能系统形塑,但克拉玛依社区教育实践已经有了较坚实的基础。关键在于,如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搭建高效的运作平台。
2015年,在新疆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成立之后,克拉玛依教育主管部门也加大了社区教育的改革力度:先是成立了克拉玛依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之后通过一系列调研,最终确立了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克拉玛依社区学院率先在克拉玛依区先行先试。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的任务是,承担克拉玛依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关推进工作,负责对全区社区教育系统的业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组织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培训;开展社区教育建设与理论研究;探索创新社区教育培训实践基地;等等。它以建设克拉玛依区的教学中心、传播中心、研究中心和资源中心为目标,努力构筑“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
二、社区教育模式本土化的具体实践
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克拉玛依社区教育改革元年。这一年,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由克拉玛依电视大学(市委党校)投标承办。经过多次与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沟通,最终形成了《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7年度)》,并投入运作。至今,其具体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社区学院的工作机制
首先,成立社区学院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电视大学校长兼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职责在于:组织协调各教育单位、各执行小组,上传下达;利用新疆社区教育网开展宣传报道,发挥阵地作用;参加区教育局社区教育专干例会并及时掌握动态;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其次,成立社区学院建设执行小组,受管理领导小组领导。执行小组包括:调研指导组,主要负责开展需求性、评估性调研,规范街道和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拓展学院发展空间;项目实施组主要负责建立教师资源库,并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培训管理;督导评估组除了负责评估培训效果,更主要是负责评估社区学院的整体建设情况,形成督查报告、项目验收报告。最后,克拉玛依区下辖的5个街道都成立社区分院,每个小区都建立社区学校,由社区学院统一安排师资与培训,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二)形成社区学院的工作制度
根据新疆广播电视大学“自治区社区教育指导中心”职责要求并在克拉玛依区教育局指导下,社区学院管理领导小组致力于完善社区学院各项工作制度。一是印制了《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教育培训工作手册》,明确社区学院、社区分院、社区学校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岗位分工,规范了操作流程。二是围绕克拉玛依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制订了教育培训指南,根据不同部门、人群特点,采取分类多形式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比如,针对不同对象。当对象设定为社区工作人员时,可以提供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务工作方式方法、政策宣讲、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区工作技巧、群众工作方法、压力调试等内容;而当对象设定为社区居民时,可针对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等不同群体,适时安排健康与养生、沟通技巧、心理调适、心理健康、团队协作等培训专题,并丰富6点钟学校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再比如,从内容上提供了多选择的教育培训菜单,像主题大讲堂、政策法规类社区宣讲、注重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的素质拓展、课业帮扶式的一对一服务、老龄参观式现场教学、网络微课开发等。
(三)发挥社区学院的工作职能
一是整合辖区资源,建立自治区、市委党校和社区各类教育机构三级联动的师资库,突出建设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和志愿者作为重要补充的社区教育队伍。经过前期师资摸底,仅克拉玛依(市委党校)即集聚起了62位教师,分别归为思想政治、法律、民族宗教、医疗健康、文化生活、技能、语言、艺术8个大类。二是发挥龙头作用,实现各部门与街道、社区的教育对接,为街道、社区输送专业师资和优秀资源,满足居民各类学习需求。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网络征集等方式,将不同层面、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意愿收集起来,形成“学习需求菜单”。三是承接完成上级培训任务,结合实际工作,科学有序地安排好社区大讲堂、社区教育“五个一”活动、全民终身学习周、社区教育学习品牌等培训项目。
(四)拟制社区学院的工作重点
在搭建社区学院基本框架的同时,管理领导小组拟制了2017年的社区教育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一是深化探索“教务管理”模式,完善社区教育培訓机制。根据区委、区政府打造高品质教育的工作要求,要打造“大社区教育”体系就要发挥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分院为骨干、社区学校为依托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作用,通过“教务管理”模式,实施“社区教育培训菜单”,实现对各部门、街道、社区的教育对接,为各单位及学习团体输送专业师资和优秀资源,满足各单位或居民的各类学习需求。二是探索城区合作模式,实现社区教育共同发展。基于克拉玛依市教育局与上海市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在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管理、社区教育品牌创建、社区文化品味提升、老年教育工作等5个具体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承诺,社区学院抓住机遇,致力于通过开展“沪克市民大讲堂”“宜居社区”建设、“1+1”牵手等活动促进双方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着力提升自身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三是加强队伍专业化培养,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质量。打造一支能较好传递社区教育理念、熟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队伍,每年由社区学院组织开展2次年度常规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日常工作中通过以会代训、交流座谈等形式,不断提高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完善以专兼职教师为主、志愿者为重要补充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挖掘辖区的能者智士,推进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发展。
三、模式本土化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中央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精神的理解以及学界关于社区教育模式的长期探索,结合克拉玛依社区建设状况与整体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克拉玛依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在本土化过程中还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区学院的定位问题
通常来说,社区学院指的是设立于社区(地区)、由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可并接受其督导、主要为所在社区成员提供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或社会性的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的教育、培训实体。[3]12这一定义在服务对象的选择上应该说是比较宽泛的,也是符合中央文件精神的。它回应了中央关于在地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社区教育,接转高等教育、满足职业培训需求以及普遍提升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初衷。然而,这样宽泛的内涵在创造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的同时,也对社区学院在设定教育对象的类别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依此标准,旨在全面提供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以及文化生活教育时,它必须对地区既存的高等教育资源、职业教育资源(比如克拉玛依的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作出划界,据了解,在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这一高等教育机构内部也存在资源的冲突:比如广播电视大学还承接着相关高校的函授教育、远程教育,2017年,其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揭牌的沪克工匠学院开始提供相应职业教育。此时,社区学院的运行必须就这类同质性的教育作出界分,比如什么时候归为社区教育资源,什么时候又不是。另外,或许还有一个现时并不构成压力的定位问题,即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如何才能关联其他三个区的社区教育,最终搭建市级层面的社区教育框架。这就需要后期足够的前瞻运作了。
(二)社区课程的统筹问题
缘于组织机构调整,2018年初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与市委党校“分设”。除了领导构成有了新的调整,原可作为社区学院专职师资的队伍又大大弱化了。加之社区教育方面的专家指导规划还不是很完善,所以目前社区学院的课程安排还停留在针对社区居民的常规性培训和一些部门要求的特殊性培训上,例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等,尚未发挥全盘规划、统筹安排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很多社区教育活动或者单一运行、或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流于形式,忽视社区教育在提升社区居民素养、促进社区发展、维护社区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效性不足。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社区教育缺乏有力、统一的组织领导体系,进而导致社区学院的教育指导功能不能得以发挥是一个重要原因。毋庸置疑,针对居民的社区教育活动会牵涉妇联、工会、政法、街道等诸多职能部门,而各部门往往又根据自己的职能需要和工作安排对社区教育进行规划,例如宣传部门从构建学习型城市切入社区教育、司法部门从法治教育方面切入社区教育、妇联从妇女权益保障方面切入社区教育,等等。这样各部门各自为政,很容易导致各类社区教育培训存在多、乱、杂、重复等问题。而以现在社区学院的定位,应该说很难指导其他各级政府部门,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阻隔。
(三)社区培训的内容问题
社区教育对象的全面性与层次性决定了社区教育内容的复杂多样性,也对社区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克拉玛依区社区学院当前的培训内容来看,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师资力量、资金等条件限制,培训内容的丰富性欠缺,培训内容的考量尚未达到社区居民的心理预期,成效不足。二是社区教育宣传推广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整体态度比较冷淡,参与热情不高。在诸多社区教育培训中,广大中青年群体在社区教育中缺席严重,参与人员往往是社区老年人以及部分在学校要求下前来的青少年,当然还有一些在分发礼品、赠品的物质刺激下前来参加的居民。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缺乏整体性认识,终身学习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应对这一问题,或许就需要克服困难,推进社区教育品牌打造。这样除了资金辅助和师资充实外,还要增加社区专职教育工作者数量,且就社区教育品牌的理念、如何总结经验、如何培育和提升品牌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认知水平。
(四)社区教育的形式问题
克拉玛依有着西北最大的云计算产业园区,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着多年的基础。然而,当前克拉玛依的社区教育形式和方式方法仍多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日益凸显出单一僵化、互动性不强的劣势,难以突破授课教师与居民之间存在的供需隔阂,教育内容无法切实入脑、入耳、入心。在社区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方面,应加大技术手段的倾斜,在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教育之外,有效开发微信等新媒体教育平台,应该引起社区教育管理层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孙侠.国内外社区教育模式相关研究综述[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2]刘群.上海市社区学院建设的背景、特点与启示[J].安徽警官職业学院学报,2017(1).
[3]牛国富.以社区学院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研究[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