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探险:寻找“城市的B面”

2018-10-20王霜霜

看天下 2018年28期
关键词:废墟探险

王霜霜

“在我看来,城市探险就像进入一个游乐园一样。你进了游乐园有摩天轮,有碰碰车,有游泳池,对不对?我去到工厂,觉得烟囱就是摩天轮,大坑就是游泳池,小院子就是碰碰车,我眼里看到的都是这些东西。”

在大街小巷都遍布着摄像头的现代都市,城市对我们而言,似乎已经是透明的,没有秘密可言。其实不然,我们日夜相处的城市依然私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

当你坐地铁时,面前划过的或许就是一个废弃数十年的精神病院;上班的路上,途经的可能是一个年久失修的工厂;甚至你一动不动,坐在写字楼里写着PPT,脚下或许就踩着一座“地下城”。

“城市探险”的概念最初起源于国外。1793年,法国人菲力拜·阿斯贝手持蜡烛独自探寻了巴黎的人骨墓穴,被公认为“城市探险”的第一人。到中国,它有了更本土化的名字,“钻沟”“城市建筑寻宝”等。与“自然探险”不同,城市探险者探险的目标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地面上废弃的工厂、医院、教堂、监狱、战后留下的堡垒,或者是地面下的地铁、防空洞和排水管道等。

与光鲜、靓丽的城市不同,这些地方破败、凋敝,被探险者们称为“城市的B面”。但同时它们也是一台天然的时光机,沟通着现在和过去。

以下是三位穿梭在过去和现在的“城市探险者”的自述。

大辉:像穿越了一趟

我接触“城市探险”很早了。我是一名拳馆教练,北京人,小时候太淘,喜欢满北京城地瞎钻瞎看,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城市探险”,就是天生的冒险基因在作祟。工作以后,有了经济条件和时间,就开始背包徒步或者开车越野,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碰到一些所谓的探险地点,比如山洞,废弃的荒村、小镇、工厂。

我第一次正式的城市探险是在河北,一个废弃的相控阵雷达基地。当时我们玩户外越野,意外地发现这个地方,觉得(它)又有军事背景,又有历史背景,很有意思。回去之后,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原来我们这个行为模式叫“城市探险”。之后,我就开始自觉寻找一些废墟遗迹,成为了一名“城市探险爱好者”。2016年,我、少校、涛哥三个核心成员一起组建了现在的北京斥候城市探险战术小 队。

“斥候”是属于古代的一个兵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类似于侦察兵,小股的精锐力量这种感觉。我们觉得“侦查”“探查”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挺相通的,加上我们是中国的城市探险队伍,就起了这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名字。

你问我为什么喜欢废墟?我觉得这可能与男生普遍的“末世情结”有关,就像我们之前玩的恐怖游戏《生化危机》一样,当世界一切都被摧毁了,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这里生活,想想就挺刺激的。你体验过游戏之后,就会想看电影,看完电影之后,自然还想实地探访一下,这就是我做城市探险的最初动因,当然也是一种比较浅的认知。

比如说,我们前段时间去了一个地下的战备封存医院,“封存”和“废弃”还不一样。它这个叫“永备”,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永远在备用,不会拆,不像某废弃的工厂或者小区,这属于国防工程,是登记在册的。虽然现在它属于闲置状态,但一旦有需要的话,会马上打开,继续启用。

当时我们下到地下以后,刚开始看到各种房间和一些设备器材,还很正常。走着走着,突然有一个门,大概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门,上面有窗,挂了一个小锁,很黑,我用手电一照,就在眼前,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骨架标本,特别吓人。我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照,突然一个大白骨架就在你眼前,的确挺恐怖的。然后,我往旁边一看,是另外一个人体标本,黑褐色的;再往旁边看,又是一个小一点的,未成年人的。一个房间全都是(医学标本),有整的,有部分的,特别多。这种感觉就让你觉得挺压抑的,也挺刺激的。

废弃的医院,我们也去过很多,比如精神病院什么的。当然,进去第一感觉是害怕,但是慢慢地,你会在里面感受到一种时间的静止感。

咱们现在的医疗资源很紧缺,你看所有医院都是特别多的人,每天好多人排队挂号,等着看病,但是突然一天它停业了,没有人了,这就给你带来一个反差的冲击感。你站在一个曾经特别繁华的地儿,去感受它的寂静。看着床、窗帘、被褥、病号服,包括医生的白大褂都在,白大褂上面还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想象着曾经有多少人在这里经历生老病死。然后,等你出来,又是花花世界、车水马龙了,就像穿越了一趟。刚才发生的一切都是梦一样。这是你坐在星巴克里,不接触探险,永远体会不到的。

我当然不能告诉你,它们的具体地址在哪儿,只能说是北京周边。不管是网友粉丝,还是媒体记者,不能问地点,这是我们圈子里的规矩,因为这是对这些地方的一种保护。你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潜伏在我们的社交圈里,就等着我们哪句话,或者哪张照片透露出一点信息,分析、找到这个地方,去拍照、砸玻璃、拆门、涂鸦、偷头盖骨,搞各种破坏。他们是抱着猎奇的心理,玩几天就不玩了,我们可能是要玩到死的。

追求末世的刺激感,还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玩法,玩久了,你想的就会越来越深,你开始想挖掘废墟背后的历史。比如北京话有一句叫“五积六受”,说的是“闲得发慌,没事干”,其实正经寫是“五脊六兽”。到四合院、故宫,你都能看见在房檐上,它会有几个小人在那站着。我之前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回事儿。

那是去一个金朝修建的寺庙,也在北京山区。古建筑,就涉及到它的历史背景。我们了解到它是从金开始就有,几次被毁,几次翻新,最近一次是被日军给毁了,然后又翻新盖的。然而在翻新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停工很多年,就扔在那了。我去的时候注意到这么几个小人,感觉这是一个知识点,就开始查,才明白,哦,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会在屋顶上要建这几个小人,不同人的级别,规格,要站几个,前后顺序是什么样的。这也是城市探险的乐趣所在。

少校:废墟就是我的游乐场

一开始我了解“城市探险”这个名词,也和你有一样的感受,感觉这两词儿是矛盾的。城市探啥险?你去沙漠探险,去户外探险是不是?城市你探啥险呢?咋探呢?后来进入了这个圈子,才慢慢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我看来,城市探险就像进入一个游乐园一样。你进了游乐园有摩天轮,有碰碰车,有游泳池,对不对?我去到工厂,觉得烟囱就是摩天轮,大坑就是游泳池,小院子就是碰碰车,我眼里看到的都是这些东西。我大学的时候,是学摄影的,现在在斥候团队里,也主要负责摄影,我印象深刻的探险有那么几次。

一是某市的一个地下城,这算是刷新我对“城市探险”概念认知的一次。它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的“B面”,比如这是地平线,上面是高楼大厦,下面就是一个对称的城市。换句话说,地上有多大,地下就有多大。

真的是非常震撼,为什么呢?咱们感觉所谓的地道就是一个黑黑的洞,然后往里走,里边有房间就完了,还能多大?结果没想到,我们在里边走,走好几个小时都走不完。你感觉太大了。它被分成一个个呈网格状的小隔间,里面有各种各样基础设施,比如说这是机器厂,这是医院,这是社区,还有一些军事坑道。你在里边,无穷无尽地走。之前我们探过洞,或者去一些庙或者工厂,最多一个小时也看完了,但我们这次走了五个小时,最后都走烦了,崩溃 了。

从一些遗留的现场痕迹来说,比如,“某某部队工程兵一九六几年修”,“备战备荒”,“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些留下的文字,估算这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我国防止苏联“核打击”修建的地下防空洞。一旦发生比如战争或者自然灾害,上面的人以家庭为单位转移下去。因为后来没用着,也庆幸没用着,这些东西就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地下城”,东北一些城市的地下防空洞,现在很多都被改建成地下商场或地下歌厅。我们探访的这个地下城,其中一部分也曾被私人租用,改造成了一个个“鬼屋”。墙上被画得乱七八糟的,什么“奈何桥”“孟婆汤”,后来应该也是经营不善,被废弃了。

你要问我有没有真鬼、灵异这种东西,我没法回答你,毕竟科学无法证实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只能说我没见过。玩我们这个的,装神弄鬼吸引粉丝的有很多,但我们不搞这个。

黑肯定是黑,吓人肯定是吓人。其实,我们探险中最怕遇到的不是其他的,而是人。有可能是抢劫东西销赃的,有可能是小偷、流浪汉,或者是吸毒者,如果你撞到这样的现场,就很麻烦。我们之前在一个地道,就发现过吸毒用的针管、被褥和被翻过的钱包。虽然我们目前还没遇见过危险,但总会有这种担心。

像大辉说的,我们不把这些地点公开的原因,一是为了保护这些废墟;二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因为城市探险,你还是要掌握很多专业的安全意识和技巧的。比如,进入目标地点行走的时候,不能像咱们平时逛街似的,并排着走,而是要一个一个地走,每个人之间保持大概一、两米的距离。为什么呢?如果说他是第一个走,前面有个坑,没看见,他掉下去了。后边人看见了,还能去救他,那如果都在一起,那不是全掉进去了吗?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们队行动的时候,一般是我进入一个房间里拍照,外面必须有一个人给我放哨。没有两个人必须凑过来同时看的东西,你没那么着急,不差这两秒。

我们团队每次行动都会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做无谓的冒险,头盔、护目镜、手套、护膝、防毒面具等等,这些护具一样都不能少。安全绳索、安全扣具也都随身携带。每次活动进入之前会有报备,出来以后也会用电台通知安全撤离。也许在别人看来,这有些装,但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必要的,因为你不知道危险会不会在下一秒出现。

我是文科生,一直对具有人文或者历史感的东西感兴趣,也很喜欢记录一些东西。事实上,很多东西,你不记录、追溯,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对此,我感受比较深刻的是,是去一个古墓。它是明代末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的墓,在北京五环外,现在被改成了一个水库了。

我下了水库,踩着一个沿儿走,看见沿儿上写着明什么,看不太清楚了。估计是之前的村民把它的砖拆了,当作垒成水库的石头了。高时明算是一个“大太监”,也算是个烈士。李自成攻进北京后,他以身殉国,之后,骨灰被自己的徒弟葬在了这里。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地村民居然不知道(这个墓)。更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个村叫“大工村”,大小的“大”,工人的“工”,他们村的祖先就是来这修墓的。修墓的任务结束之后,就留在这繁衍生息了,一代又一代。到現在,也不过400多年,他们就不知道“大工村”的由来了,甚至不知道这有墓,“哪有墓,这不就是个水库吗?”

所以说,这也是我做城市探险的意义之一吧,定格一段历史,为这些东西留下一些纪录。因为真有可能过两年,它们就没有 了。

范茗茜:毁容式修复的古建筑总让我很气愤

我们到教堂的时候,已经挺晚的了。而且当时成都刚下过几天的雨,土地又特别松软,计程车司机开车行驶在一条特别陡的盘山公路上,刚开始路两边还有护栏,走着走着就没有了。你往旁边一瞅,就是万丈深渊,特别吓人。

我是中央美院建筑设计专业大四的学生,东北人,因为爸妈在成都工作,这个暑假就跟去成都了。在成都什么名胜古迹都没看,净钻这些废墟了。本来,我是和朋友约着去一个锅炉厂的。我们从成都市区出发,坐地铁转长途汽车又打车,折腾了四个多小时,到达了地点,发现除了几个大的厂房,没什么好看的。他就提议说,附近有一个乾隆年间修建的教堂,要不要去看看。

这个教堂隐匿在山林里,特别偏,我们到了之后,就和司机商量说,等我们看完一起走。因为在上面,我们是不可能打到车的。

这个教堂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虽然它从外面看是一个西方建筑,但是它的内部结构是中国式的抬梁式构架。一看就是基督教刚传过来,中国工匠建造的一个西方教堂,特别有意思。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教堂像网上曝出的“毁容式”修复的千年佛像一样,被现代人重新粉刷了一遍。也就是你在里面看,它的彩色琉璃、柱子等很多细节还是古色古香的,但外面墙的色彩就特别鲜艳,一点没有历史的斑驳 感。

我是从去年1月份开始玩城市探险的,和很多玩“城探”为了追求未知感不同,其实我不太喜欢刺激,我去这些地方,纯粹是因为这些地方是真的好看,想把它们拍下来。

我认为好看的标准首先是要有空间的美感。比如首钢,它里面有大大小小的厂房,管道、锅炉都特别大、高,有一种工业时代的朋克气息,而且是正儿八经的水泥建的,和现在的集装箱工厂感觉很不一样。另外,我喜欢一些残存人生活痕迹的、有历史感的地方。比如说昌平那边有一个“鹿牌”暖瓶厂,我们去的时候,里面还有很多生产机器和瓶瓶罐罐,看到这些,你就能感受到机器运作的那种场景。

到目前为止,我探访过的废墟有50多个,但我知道的大概有几百个。其实要找到这些废墟并不难。可能你每天都和它擦肩而过,只是没有留意。

有次我坐地铁,经过海淀,往外一看,感觉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废弃的工厂。 因为它只剩下结构了,旁边的草木又很茂盛,我赶紧拿出卫星图来看,发现在卫星图上,这块的颜色很特别,一看就经过时间洗礼。我就找人和我一起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个半废弃的啤酒厂。

一般不熟悉的人,大家都不会告诉你详细地点的,但是要找到这些地方,其实有很多方法。比如我之前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些牵着狗在浴场的照片,觉得很好看。我就根据图中的细沙,判断出这不是在北京,一定是个海滨城市。我们就从天津开始找,查那里有没有废弃的浴场,然后结合卫星图,最后推理出了这个地点。经验多了之后,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不要觉得这些“废墟”很神秘,一定隐藏在某个隐蔽角落,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你看我们现在坐的位置,出北门,拐两个弯儿,就能到一个烂尾的公园,里面有一个特别好看的穹顶空间。我之前用超广角(镜头)拍过一次,很多同学还问我它在哪儿?其实从这里骑自行车过去,只要五分 钟。

可能與我学的专业有关,我还比较喜欢去找一些古建筑,尤其是北京这种古都,废弃的古建筑很多。比如前段时间我去的纳兰性德家庙,它现在就处于一个没人管的状态。我看纳兰性德家庙房子上的雕花、一些汉白玉的雕刻物都被偷走了,旁边荒草丛生,一些地也被附近的居民占用了,感觉还挺可惜的。

前段时间,我跟一位朋友看了一个资料,我听说北京目前大概有400多个未经修缮的古建筑遗落在荒野里了,如果再没人修缮的话,这些东西可能就彻底不见了。他也是比较喜欢古建筑文化,我们就商量过段时间去国家图书馆找一些古籍之类的,对照着找找那些被遗落在荒野里的明清园林,感觉这还是个挺有意义的事儿。

猜你喜欢

废墟探险
一场关于书的探险
瓷窑废墟
怀念雷家沟的一处废墟
去探险
我们去探险吧
废 墟
街头的废墟
跟踪导练(四)6
废墟
倒下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