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8-10-20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张娟娟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471000)张娟娟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CVA),其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因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者血管遭到阻塞,造成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导致脑组织损坏的一组疾病。此次研究就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接受脑卒中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平均每组48例。参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在51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59.3±7.8)岁;实验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在52~73岁之间,平均年龄(58.7±8.3)岁,96例患者的病程在2~12个月之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研究要求。
1.2 方法 参照组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综合干预。通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会有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主动了解患者的病情,给患者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主动缓解患者的心情,增添患者的安全感,提高患者的心理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每天适当的运动,活动筋骨[1]。
附表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比较(±s)
附表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比较(±s)
组别(n=48) PF BP MH VT MUN-SH参照组 干预前 17.8±10.6 23.3±12.9 14.3±6.7 11.2±6.1 45.8±7.4干预后 22.4±7.4 32.3±7.5 20.2±6.2 27.8±12.2 44.3±7.7实验组 干预前 17.9±10.69 23.2±13.3 14.3±6.6 11.2±6.0 45.4±8.9干预后 65.7±29.8 94.6±12.6 52.4±14.2 42.7±15.0 45.9±9.2
1.3 评价标准 运用SF-36量表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生理功能(PF)、身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以及活力(VT),分数越高身体健康状态越好;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运用MUN-SH量表对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运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取LSD法;计数资料组间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采取X2进行检验,分析多因素采取多重线性回归法。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在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个生命质量(PF、BP、MH、VT)都比参考组患者的高,干预前后两组主观幸福感(MUN-SH)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病因有:①血管性危险因素。这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因素,主要是供给脑部的血管内壁出现小栓子,在一定时间后发生脱落造成动脉栓塞,就是俗称的缺血性脑卒中[2]。还有一种可能是因脑血管、血栓引起,属于出血性脑卒中。②性别、年龄等因素。发生脑卒中的对象男性占比例多于女性,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患者,且发病率极高。③生活习惯因素。患者在平时生活中喜欢抽烟、喝酒,饮食方面复杂多样,导致身体肥胖并且不经常运动锻炼身体,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基础的疾病会增加脑卒中的病发率。
根据患者脑部动脉狭窄以及鼻塞后其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症状持续长短分为几种类型:①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RIND(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③CS(完全性脑卒中)[3]。
护理干预是在护理诊断的指导下,根据事先制定的干预措施实行一系列护理活动,主要针对患者的身体机能,给予患者心理安慰,预防患者引起并发症,保持、促进或恢复患者的生理能力以及心理功能,提高生命质量。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生命质量比参考组患者的高,而两组主观幸福感无明显变化。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患者的幸福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