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细节管理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2018-10-2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450000翟言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450000)翟言言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是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本文以我院健康管理中心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疾病细节管理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健康管理中心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20例,其中有男69例,女51例;年龄32~76岁,平均(45.2±8.0)岁;收缩压(148.1±7.5)mmHg,舒张压(89.6±6.2)mmHg。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各6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按危险度分层后进行常规随访。观察组:接受疾病细节管理,方法如下:①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分为低、中、高危层,根据分层实施干预。其中低、中危层每3个月随访1次,高危层每月随访1次;②设立健康管理专员,通过培训等手段使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干预技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行为指导,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③重视对健康管理中心医生的培训,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鼓励其与患者沟通;④重视自我管理,发放管理手册,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⑤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干预活动,重视并加强健康教育;⑥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疾病管理,开发和应用涵盖患者、医生和健康管理专员界面的健康管理决策软件,建立疾病信息管理平台;⑦定期为患者监测血压,关注心血管危险因素,干预其生活方式,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及行为习惯。
1.3 观察指标 监测干预前后患者血压、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疾病知晓率、规律服药率、血压平稳控制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压和血脂 实施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干预组的SBP、DBP、TG、TC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0.05)。HDL-c低于常规组,LDL-c高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2.2 疾病知识知晓率、规范服药率和血压平稳控制率 干预组的疾病知识知晓率(91.7%)、规范服药率(86.7%)和血压平稳控制率(90.0%),均高于常规组的73.3%、70.0%、66.7%,P<0.05。
3 讨论
随着高血压管理手段的实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规范管理率、治疗依从性和服药率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对健康管理中心医生的知识及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陶敏亚等[2]经研究指出,实施疾病细节管理能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级别。本研究发现,实施疾病细节管理后干预组患者的血压、血脂等指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规范服药率和血压平稳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该管理模式对高血压患者加强管理能有效改善其血压、血脂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利于血压控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实施疾病细节管理能提高高血压管理水平,使我中心开展的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更高,进而有利于形成健康行为,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控制血压,改善血脂水平。
附表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
附表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变化情况比较(±s)
指标 干预组(n=60)常规组(n=60) t P SBP(mmHg) 132.8±7.2 142.7±8.9 6.727 0.000 DBP(mmHg) 81.9±5.9 86.3±7.1 4.718 0.000 TG(mmol/L) 1.6±1.3 2.2±1.6 2.464 0.015 TC(mmol/L) 4.8±0.9 5.6±1.0 4.872 0.000 HDL-c(mmol/L) 1.29±0.33 1.30±0.28 0.179 0.858 LDL-c(mmol/L) 3.02±0.73 2.98±0.71 0.304 0.762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实施疾病细节管理能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水平,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我中心高血压管理规范化,具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