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10-20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刘思语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73000)刘思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61例。观察组男37例,女24例;年龄43~85岁,平均(69.43±5.24)岁。对照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41~85岁,平均(68.24±5.49)岁。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组建护理小组。记录、整理患者基本资料并合理评估患者病情。②查找循证支持。采取文献查找及临床经验相结合的方式做好护理规划,并依据患者病情的不同而适当改善方案,确保方案能够有效进行。③护理实施。a.术后护理安排。确保术后对颅内压的合理控制,及时预防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及做好心理疏导;对术后发热患者,采取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和物理降温的方式降低体温。b.特殊护理干预。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合理用药,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输液速度,严重者可控制在4滴/min,并监测患者血压及呼吸等情况,减少输液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出现。使用持续滴入湿化气道方法结合患者口腔卫生的清理,确保不出现痰堵塞等情况,为避免患者产生误吸肺部呕吐物,应及时协助患者2小时做一次翻身工作。c.护理康复训练。为患者制定合理训练内容,选择最佳康复时间,示范正确的训练姿势并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及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做出正确的心理辅导。
1.3 观察指标 采取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法(FAVS)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恐惧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7~10分为严重恐惧,4~6分为中度恐惧,2~3分为轻度恐惧,0分为不恐惧,严重恐惧+中度恐惧+轻度恐惧=总恐惧度。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越高,术后焦虑及抑郁情绪情况就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恐惧程度 干预后,观察组恐惧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负性情绪 干预后,两组的SAS评分、SD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3 讨论
脑出血作为脑血管疾病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如何提高患者认知、配合就医度及降低不良情绪的出现成为现在的研究重点[1]。因此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尤为重要。循证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因组建小组的模式,能够及时有效地为患者量体定制方案,医护人员密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防止因监护不当而造成意外的发生。据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仅需要正确合理的评估、严格的病情监测更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这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2]。在临床中循证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的护理方案、舒适的就医环境及心理疏导,防止因患者的担心、焦虑等不安情绪影响患者的康复状态,从而缩短康复时间,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对照组的恐惧度、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挺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缩短康复时间。
附表1 两组恐惧度差异比较[n(%)]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况比较(±s,分)
时间 组别 SAS SDS干预前观察组(n=61) 54.21±5.49 53.49±3.66对照组(n=61) 52.49±7.88 54.31±2.84 t 1.399 1.382 P>0.05 >0.05干预后观察组(n=61) 45.34±6.48 30.33±3.54对照组(n=61) 51.19±6.08 36.31±3.44 t 5.142 9.462 P<0.05 <0.05
综上所述,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医护关系,提高患者康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