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2018-10-20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653100周斌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653100)周斌
钢板是治疗股骨干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复位满意,抗旋转稳定性好,但是术后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1]。髓内与髓外固定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法。因此本文分析髓内与髓外固定方法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3月我院1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髓内固定组和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男女比例为34∶16,平均年龄(45.28±8.41)岁;髓外固定组男女比例为32∶18,平均年龄(46.19±9.02)岁;患者有明确受伤史,X线片检查诊断明确。两组性别、年龄及骨折类型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①单侧单纯性新鲜股骨干骨折。②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开放骨折者。②不适宜手术者。③随访过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髓外固定组 仰卧位,取大腿外侧直切口,切口10~18cm,选择合适加压锁定钢板,依次切开各组织,暴露骨折端,行骨膜组织剥离10cm左右,用持骨器通过撬拨使骨折复位,放置并锁定钢板,粉碎性骨折者加用拉力螺钉固定。伤口内放置引流管,包扎伤口。
1.4.2 髓内固定组 采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牵引床下闭合复位,C臂透视下骨折位置满意,取大粗隆顶点到髂骨翼水平直切口,进针点为梨状窝(若二代髓内钉进针点为大粗隆顶点偏前内侧0.5cm处),骨锥钻穿骨皮质,插入圆头导针通过骨折端达骨折远端,扩髓腔满意后插入直头导针。将选好的髓内针与打入器牢固固定,沿直头导针将髓内钉打入髓腔。钉尾距大粗隆顶点5㎝时,更换导向器,将钉继续打入。先锁远端锁钉,在锁近端锁钉,伤口内放置引流条,包扎伤口。
1.4.3 术后治疗 两组术后48小时拔出引流条,开始股四头肌锻炼,2周拆线后负重站立、行走。
1.5 观察指标 对比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手术指标;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以及术后并发症。
1.6 统计学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手术指标相比 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手术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见附表1。
2.2 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 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有差异(P<0.05),见附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髓内固定组并发症0例;髓外固定组感染1例,延迟愈合2例,髓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髓外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
3 讨论
髓内钉是骨折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也是治疗骨干骨折重要方法之一,对骨折复位要求比髓外固定要求低,一般达到功能复位即可。有学者认为,髓内固定技术要求简单,适用于基层医院,而且医生及患者接触X射线量少。还有研究[2]指出,闭合锁定内固定保留骨折片的血供,功能恢复快。同样,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有差异(P<0.05),髓内固定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及延迟愈合。同样,本次研究指出,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有差异(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髓内固定时,容易发现骨髓成分入血,可导致脂肪栓塞。此外钢板断裂、螺钉拔出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钢板,且断端不应安放螺钉。
附表1 髓内固定组与髓外固定组手术指标相比
本文认为,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相比,髓内固定在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关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上明显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