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2018-10-20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张劭辉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3)张劭辉
颅内动脉瘤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须早诊断,及时给予处理。目前,数字减影的血管造影(DSA)为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该种诊断方式存在一定损伤性,临床应用受限,因此须进一步加强对颅内动脉瘤更具有效性、准确性的诊断措施进行深入研究[1]。本研究主要对比平板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两种手段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的价值,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在所选的患者,22例为男性,18例为女性;年龄最小为32岁,最大年龄为76岁,年龄均值为(51±2.61)岁。按照Hunt-Hess分级,4例为Ⅰ级、18例为Ⅱ级、11例为Ⅲ级、5例为Ⅳ级、2例为Ⅴ级。入选患者临床诊断资料均有效,且保存完整。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给予平板DSA血管造影、三维CT血管造影。平板DSA血管造影;应用设备为AlluraX-per FD 20 数字平板血管造影机(飞利浦公司生产)、3D工作站。检测时,受检者保持仰卧位,使用专用带将做好头部固定,保证检测过程中头部不会移动,避免影像伪影出现,影响检测结果。选用优维显370非离子型对比剂,诊断过程中造影剂使用剂量为10~25ml,保持4~6ml/min的速率,曝光延迟时间为1~2s,压力控制在200~300PSI范围内。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仪器为64层螺旋CT机,参数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为300~360mA,层厚0.65~0.80mm,螺距0.8~1.0,延迟时间为6~8s。检查前,受检者均须将项链、假牙等金属物品摘除,并嘱咐其放松心态,在扫描过程中不能随意移动身体,并在扫描前静注1ml/kg的优维显300(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以患者常规心电监测结果为根据,实施调整对比剂使用剂量及推注速度。完成对比剂推注后再推注25~35ml的生理盐水,最大限度将伪影发生几率降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T扫描范围:选用连续容积模式从受检者颈部主动脉弓开始,扫描至头顶。实施常规平扫成像再实施CTA影像检测,扫描视野、中层面中心均保持不变。扫描前,嘱咐受检者不做吞咽动作、不能随意移动。完成三维CT血管造影后,获得影像数据均传输至工作站,通过相应软件对影像结果进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曲面重建、遮盖容积重建等处理,再对诊断图像进行分析。由1名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1名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并进行分析。40例入选者均接受手术治疗,且进行病理学诊断。
1.3 观察指标 对比手术病理检测结果评估两种诊断技术应用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观察两种技术检测颅内动脉瘤长径、检测结果时效性、检测费用。
附表1 两种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价值对比(%)
附表2 两组技术颅内动脉瘤长径诊断对比(±s)
附表2 两组技术颅内动脉瘤长径诊断对比(±s)
注:与三维CT血管造影比较,*P<0.05。
技术 n <3mm动脉瘤长径 ≥3mm动脉瘤长径三维CT血管造影 40 2.11±0.31 5.90±2.77平板DSA血管造影 40 2.64±0.37* 5.92±2.69 t 6.944 0.032 P 0.000 0.97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通过SPSS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行χ2检验,计量数据对比行t检验,以“±s”形式描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及两种技术诊断价值比较 病理诊断显示,40例患者中有38例存在颅内动脉瘤。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平板DSA血管造影阳性预测值、敏感度均高于三维CT血管造影(P<0.05);两种技术诊断阴性预测值、特异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1。
2.2 两种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长径比较 在<3mm动脉瘤长径诊断上,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长径短于平板DSA血管造影(P<0.05);两种在≥3mm动脉瘤长径诊断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附表2。
2.3 两种技术诊断时效性及费用比较 三维CT血管造影在40例患者诊断中检测用平均时间为(4.50±1.37)min,明显短于平板DSA血管造影的(30.57±4.24)min(t=37.003,P=0.000),检测平均费用为(2207.46±197.42)元,明显少于平板DSA血管造影的(4305.55±388.44)元(t=30.453,P=0.000)。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部分患者会并发癫痫、头痛与周围神经压迫等症状,如未能及时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随着病情的进展,瘤周围组织遭受压迫,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3]。早期确诊,及时治疗有利于治疗及预后效果的提高。
三维CT血管造影为一种微创检查技手段,检查过程中表浅及深在结构均可清晰显示,同时可做多角度旋转,图像显示表现出加强三维立体感[4][5]。该种手段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微创、用时短、并发症少、放射线剂量较少、影像学显示有三维立体感等。平板DSA为基于常规DSA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3D-DSA为其最突出的功能,应用优势主要表现为:可防止血管结构重叠,清晰、准确显示血管影像;可从任意空间角度对血管腔内部状况、病变血管三维立体关系进行观察;可准确测量病变血管体积、截面面积、直径;选影对比剂用量较少[6][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均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如果联合应用能够相互补充,有望获得更理想诊断效果。综上所述,平板DSA、三维CT血管造影两种技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均表现出较高应用价值,各具优点,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