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康复的效果分析

2018-10-20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9期
关键词:偏瘫组间量表

小儿痉挛型偏瘫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小儿脑瘫,其占比在34%左右,患者主要症状表现:患侧肌肉张力明显增高且肌力降低,肌肉易出现废用性萎缩,姿势和运动呈现非对称性状态,行走过程中出现患侧躯干的假性萎缩和(或)偏瘫步态。以往治疗方法多为针灸、水疗、物理电治疗以及运动训练等,但效果一般。而通过悬吊设备开展核心稳定功能训练,并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则可取得显著性成效[1]。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痉挛型偏瘫小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痉挛型偏瘫小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单双号的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0)。对照组男患儿11例,女患儿9例,患儿年龄3~11岁,平均(7.6±0.8)岁;研究组男患儿12例,女患儿8例,患儿年龄3~12岁,平均(7.8±0.9)岁。对比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治疗方法:指导患儿按照Bobath训练法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正常运动的模式出现神经发育,抑制异常姿势,30 min/次,2次/d;通过作业疗法训练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内容主要为手工作业、游戏、日常生活动作等,30 min/次,1次/d;针灸头发覆盖区的感觉区、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等特定部位进行针灸,每天针灸3个区域,留针时间为2 h,1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悬吊运动训练,内容主要为:(1)侧屈肌群运动训练:协助患儿选择侧卧位,在其头部垫上头枕,嘱其保持双臂抱在胸前状态,于膝关节下方放置无弹性悬吊带,指导患儿依次进行伸髋-伸膝-抬臀等训练,使骨盆保持最大程度的直立,防止前倾或后倾。(2)腹肌力量运动训练:选择俯卧位并以前臂支撑,于患儿双膝关节下方放置无弹性悬吊带,指导其进行伸膝、伸髋训练,保持身体平直;(3)伸髋肌群运动训练:选择仰卧位,嘱其双臂抱在胸前,于双踝关节下方放置无弹性悬吊带,要求患儿依次进行伸髋-伸膝-抬臀等训练,以激发腰椎深层稳定肌;(4)骨盆旋转运动训练:选择仰卧位,于一侧膝关节下方放置无弹性悬吊带,另一条腿无需悬吊,在腰部放置支持带,要求患儿未悬吊侧腿依次进行伸髋-伸膝-抬臀等训练,旋转骨盆,双腿之间需要保持相应的距离。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可设计其他动作进行选择,上述各动作每组均为1次,共进行5组,组间休息时间为20~60 s。悬吊时间控制为30 min/次,6次/周,共治疗8周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1)通过Berg平衡量表评定两组康复效果,观察患儿多种功能活动,评价其重心主动转移和坐、站立动静态平衡情况,共14个项目,总分值为56分,得分与康复效果成正比[2]。(2)通过悬吊弱链测试对腰部深层稳定肌功能进行评价,操作方法如下:选择仰卧位,将枕头置于患儿头部,叮嘱其双臂抱在胸前,将无弹性悬吊带置于患侧腿的膝关节下,吊患肢在30°左右,另外一腿不需要支持,将弹性支持带放在髋部,要求患儿尽力进行伸髋、伸膝和抬臀,将未悬吊腿抬起,双腿保持一定距离,使双脚内踝相距超过30 cm,盆骨尽力保持平衡不倾斜。若无法保持且骨盆侧翻或双腿分开在30 cm以下,则表明测试结果呈现阳性,反之,则为阴性[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Berg平衡量表评分以(±s)表示,并进行t检验,转阴率以百分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P<0.05说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

治疗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组间相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s,分)

表1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s,分)

对照组(n=20) 38.29±2.48 46.61±3.50研究组(n=20) 37.17±2.65 43.97±2.75 t值 1.380 0 2.652 4 P值 0.175 6 0.011 6

2.2 比较两组悬吊弱链接测试结果

研究组20例患者中阳性5例,阴性15例,转阴率为75%;对照组20例患者中阳性12例,阴性8例,转阴率为40.0%,组间展开比较,研究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5.012 8,P=0.025 1)。

3 讨论

小儿痉挛性偏瘫作为十分常见的一种小儿脑瘫,其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还会导致脊柱侧弯畸形等。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有限,积极寻找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方式是目前临床儿科亟待解决的问题[4]。

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知,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促进小儿痉挛型偏瘫康复效果。相比于传统治疗方法,悬吊运动训练主要以躯干肌肉强化训练和非主导侧肢体运动能力训练等提高不平衡状态下患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增强运动链上的力量传导作用,其可对日常训练过程中很少训练到的深层稳定肌群开展训练,从而有效改善肌肉协调收缩能力;积极开展闭链运动训练可有效刺激患儿感觉运动器官,提高运动和感觉协调能力;有效纠正患儿脊柱畸形和骨盆问题[5-6]。因为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属于具有独特性的一种诊断系统,在进行训练时必须严格遵照梯度训练的基本原则,训练强度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以进一步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的运动稳定性和协调能力[7-9]。相关研究证实[10],悬吊运动作为具有提高核心稳定的一项运动训练,其可对肌肉深层的腹横肌及多裂肌功能进行有效改善,促使腰椎稳定性明显提高,目前其已在脑卒中等神经疾病及儿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1-12]。

综合上述分析,悬吊运动训练有利于小儿痉挛型偏瘫康复。

猜你喜欢

偏瘫组间量表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