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如何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2018-10-19刘双富
刘双富
摘要:随着国家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战略,涌现了一大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财务状况良好、产品市场接受度高的新型经济体,但是这类企业缺少抵押物、规模不大,融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国家“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实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力量,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以上,大约7000 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占60%的国内生产总值、拥有65%的发明专利、进行了75%的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就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规定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留出一定额度、加大金融体制创新的力度、大力发展担保公司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中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产品不稳定、市场不成熟,资质、信誉相对较差,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和信用评级,融资难题一直困扰企业发展瓶颈。因此,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小微企业要想迅速发展,不能把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和股权、债权直接融资作为融资的唯一渠道,可以凭借自身技术条件、创新优势,合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指企业或个人以合法拥有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经评估后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融资,并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一种授信业务。企业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时,金融机构有权依照相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将该知识产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资产的价款优先受偿。中小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融资困境,已成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引导企业采取包括知识产权质押在内的多种融资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新路径,无疑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微企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质押有效融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加强创新,培育高价值专利
中小微企业要立足自身,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围绕核心技术,合理布局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商标(软著),培育高价值专利;发挥企业优势、做好定位,定好企业阶段发展目标,做好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时攻克产品、行业的技术难关,开发出性能稳定、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产品,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加强对自有知识产权的管理和利用,要加强知识产权确权、维权和用权意识,主动的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知识产权理念,不断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水平,坚定不移的制定和实施符合自身情况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创新活运用,以运用促创新,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整体提升,充分借助知识产权交易使企业无形资产不断增值。
二、规范管理,拓展融资渠道
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架构,实现企业人、财、物、事规范运作管理,及时披露企业经營信息,提升企业信用度。二是加强企业的资产管理,完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升企业固定资产融资能力,合理规划企业融资需求,采取知识产权(专利、商标、软著)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融资”、“知识产权质押+固定资产抵押”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三是强化知识产权评估,由于专利的非物质性、知识产品生产的独特性、唯一性,价值具有不稳定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波动,金融机构难以直接把握进行实质性控制,因此中小微企业加强与第三方评估、担保、保险等机构密切配合,获得金融机构可信的知识产权的评估。
三、借力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促进质押融资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加大财政经费投入,通过以贴息、购买中介服务、担保补贴等多种方式,有力推动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将专利权质押贷款纳入补贴,有的还设立了银行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评估的费用的补贴,不断调动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而且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一种相对新型的融资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是很多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模式,"银行+企业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质押"的直接质押融资模式;浦东模式,"银行+政府基金担保+专利权反担保"的间接质押模式;武汉模式,是在借鉴北京和上海浦东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推出的"银行+科技担保公司+专利权反担保"混合模式。这几种模式主要涉及到银行、企业、政府、担保公司等多方主体。由各地方产业结构、企业类型不一样,需要采取不同的模式,只可借鉴,不可照搬,希望各地政府结合实情,通过对企业、银行、服务机构、政府的分析,找到一条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抵押之路。
参考文献:
[1]宋伟,胡海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散机制研究[J].知识产权,2009.
[2]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3]苑泽明.知识产权融资的风险[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