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分析
2018-10-19秦玮
秦玮
摘要: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新时期持续经营和最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保障。本文通过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综合分析,从实际角度出发,分别从制度规范、管理方式、监督制度角度提出有效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分析;措施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针对可分散性风险而言,以合理的制度,管理,监督来规避风险或最小受害性地接受风险,以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利益最大化的重要管理方式。在COSO的框架下,企业的内部管理方式除了经营绩效外,还有确保合法合规和财务报表可靠性的作用,可以形象的将内部控制比作企业的心电监护仪。采取措施保证那些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情况,合理规避那些不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情况。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自2006年我国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这11年来不断完善发展,有值得骄傲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制度,管理,监督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高效实施产生了阻碍。
(一)缺乏完整合适的制度规范和先进意识
常常表现为控制结构的不完善和控制制度的落后,特别在管理层阶段,由最高层下达命令给各个管理层,而各个管理层之间相互独立且平级,只管控所属管辖范围,但在涉及多个部门的紧急事件来临时,多部门之间的合作没有完整规范的制度来说明,导致各部门之间可避免的摩擦增多,长期如此,员工心理产生偏差,为保证自己的工作不受影响,常常为他人“行便利”,员工从规避麻烦的角度造成内部控制意识的淡化。
管理者在指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有时也会潜意识从管理角度出发,追求管理最大化而忽视所有者权益最大化,所制定的制度规范可能不会考虑人的心理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味的惩罚,没有嘉奖的措施会使员工对内部管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在盲目照搬国外先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后,会依照我国政策和发展方向来进行修改和更新,但在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角度来改进制度上,却不够重视,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少能完全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最后,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发展下,会经历不同代表性的阶段,内部控制制度的不适应性表现突出。
(二)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
部分企业管理层只片面根据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来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而潜在风险意识不到位,缺少风险管理思路,使企业发展没有全面性和预防性的宏观风险防范战略。
大部分企业没有落实在各个部门中的风险管理,导致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在企业中全面良好的运行,当风险出现时,风险责任制和组织制由于落实不到位,在归咎责任和发现防范不足时,主观能动性会造成总结的偏差。迫切需要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和管理体系的落实。
缺乏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和应对方式的单一造成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加上风险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管理体系的未全面落实,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高效运行。
(三)有效的监督尚未落实
内部监督管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评价与调整的重要内容,有效发挥作用的内部监督体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难以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来分析控制流程的合理性,由执行力度的不确定性导致执行效果较差,特别是在企业的内部审核时,管理层没有合理设置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的关键控制点,没有完整的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审核。控制点的重要程度没有表现出来,控制人员没有明确分级,使控制力度在控制环境的运用混乱,增加了审核步骤的繁琐度,降低了审核效率,增加了審核成本,对整体监督管理进度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根据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制定并落实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应满足投资者的需要,结合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和人的主观情绪,设立合理,多层次,按实际发展更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治理体系,明确治理权限,建立统一的治理信息系统。保证在人力,物力,财力三种内部控制的协调平衡,设置供给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系统,从基本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到授权,审批,监督,审核逐步建立明确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升企业全体人员对于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使员工心理上抛弃对内部控制的抵触,遵从并适应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
(二)从宏观到微观,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
首先,需要提升管理者的风险预测意识,根据以往的风险防护管理措施来与现在新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比,找出基本遗漏和不符合之处,改进风险管理重点环节的操作和风险管理业务步骤。从市场的宏观角度来分析可测的宏观风险,从企业内部部门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可见的微观风险,建立风险数据库和风险预警机制,然后从不同角度来测试整个风险管理系统能否正常运行,明确风险权责制度,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及时整改问题所在,保证风险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落实有效的监督手段
主要针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有效的监督手段为通过内部控制评测方法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企业管理层要严格按照审计署的要求,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本质要求,使人员,工作业务,组织形式上保持与被审计部门的独立,预防式与察觉式控制并重进行审计工作。还要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教育,防止内部控制人员因判断错误、滥用职权、屈于外部压力造成的审计失败。管理层更要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防止内部控制的设置和运行受制于成本效益原则,保证监督手段有效的落实在内部控制各个方面。
三、结语
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和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以现阶段我国企业内在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体系和监督手段的落实方面存在的缺陷,要求企业制定并落实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发展监督手段,强化风险管理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赵渊贤,吴伟荣.企业外部规制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华中科技大学,2014.4.15:F270.
[2]赵息,苏秀花.企业内部控制经济合理性分析—基于企业风险和成本效益原则[A].天津大学,2015,02:F279.12.
(作者单位:中铁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