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材料属性与观念建构

2018-10-19赵凤杰

视界观·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

赵凤杰

摘 要:在大数据技术时代,当代艺术更多的是承担类似宗教、哲学形而上的精神追求。从现代艺术开始,艺术作品逐渐从客观自然的再现向主体观念转向。传统单纯的视觉感官体验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对于观念、精神的追求,因此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感官体验为当代艺术提供一个新的实验场域。材料作为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其客观的物理属性、隐匿的文化属性都与当代艺术作品的观念表达建构起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文章通过对当代艺术中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探寻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中材料属性与观念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当代艺术;材料属性;观念建构

纵观当代艺术展览中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题目,以及在学术研讨会中不断创造的新颖课题,我们对于艺术的认知被一系列新鲜的、杂糅的概念所包围。大量的外延概念引导并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认知。许多传统观念艺术被忽视甚至被摒弃。当代艺术也通过材料属性与观念表达建构起浇灌精神荒漠的通道。

一、当代艺术的观念先驱

观念艺术早已不是新鲜的词,达达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塞尔·杜尚是二战后观念艺术的先驱。《大玻璃》是杜尚的代表作之一,他花了十一年时间完成《大玻璃》。他身处的年代,无疑使他成为众艺术家眼中的异类。通过这件作品他希望能彻底摆脱传统,摆脱习惯的绘画,探索全然不同的方式,达到反绘画和逃离绘画的目的。从《大玻璃》来看,所有的元素都是为作品的观念服务,包括材料的选择、表现技法、展览方式等等。这在杜尚后来的作品得到更彻底的贯彻。这个举足轻重的艺术品,价值在于作品的观念。工艺并非是当代艺术的必要元素,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不存在“工艺”和“美”,其核心价值就是艺术家的观念本身。

观念艺术的美学追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记录艺术形象由构思转化成因式的过程,让观众把握艺术家的思维轨迹;其二通过声、像或实物强迫观众改变欣赏习惯,参与艺术创作活动。语言是观念的物质媒介。观念艺术最初的表现样式与语言密切相关,它被陈述,同时可以无数次的重复。后期,观念艺术家的表现手段开始多样化,只要创造者主观上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作艺术品陈列出来。

二、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材料属性与观念建构

中国当代艺术中对于材料属性的运用大致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各种材料做作品主旨的建造物,堆叠,拼贴,挪用,重复,但材料本身是建造的作品的“砖石”,是为了作品主旨服务,不必刻意回避赋予材料本身的意义。比如叶永青的花鸟。叶永青认为绘画的妙处不在于题目或者图像,而在于个性的魅力。换句话说,一件作品最重要的是作者本人,而不在于使用的是何种材料。在他的画面我们能看到丰富的色彩变化,以及他细小笔触编织出类似水墨晕染的迷人细节。他将过去一些随手涂抹的图像,比如鸟、笼子、虚拟的书信等等先用铅笔自由地画在纸上,通过投影放大在画布上,然后用笔逐点拷贝出来。特意强调那些毛糙的细节,以一种逆向性的方式,用超级写实主义的办法画一个看起来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的涂鸦,体现出一种荒诞感。在这个系列的不断推进变化中,叶永青有意识地画了许多跟中国花鸟意向吻合的题材——花鸟系列。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中,鸟是优雅富贵的象征,但是在中国民间的俗语里面是骂人的话,“画个鸟”就是画什么都不是,显然叶永青借用了俚语中的含义进行反讽和调侃。

另一类是主张探究材料本身的美感,直接赋予材料意义,意图表现画面背后的灵魂。当代雕塑越来越重视对材料的选择,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含义。展望的《假山石》系列,通过不锈钢拓制太湖石,创造出一种现代材料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艺术张力。《假山石》之所以是太湖石。是因為它既来自大自然,又是古代文人赏玩的东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用不锈钢来拓就是因为不锈钢是一种现代材料,是复合金属。采取了拓的方式,将太湖石的所有细节都复现出来,忠实于原貌,但作品是中空的,而且一看就是假的,这跟公园里“假山”的“假”字又对应上了。传统的假山是真正的石头,而所做出来的不锈钢山石才是真正的“假山”。这就是观念艺术的移位,传统的假山是抒情的、带着文人寄托的,而他的假山是冷峻的、理性的,暗喻了某种现代化的假象。

三、结论

在数码技术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当代艺术异于传统的视觉艺术,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度越来越高,技术性的普及甚至降低了创作的门槛,扩大创作对象和创作者的范围,使得艺术作品能迅速地被生产、复制、传播,也容易使艺术家沦为技术束缚的奴隶。如何权衡材料处于哪种地位、是否具有独立意义是艺术家们关于表达自身观念的不同选择。无论是哪种方式、材料都是构成一件艺术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材料的增减无疑会影响最后成品。随着“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越来越多的材料涌现出来,极大地丰富了艺术的样式。如何在这复杂的时代中,保持精神的独立性,每个艺术家都应该从创作主体的生命历程出发,建构起一条材料属性与作品观念表达的联通管道,不断地向人类大脑的荒漠中灌溉精神养料。

参考文献:

[1]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

[2] 罗伯森·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3] 阿恩海姆·鲁道夫.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赵强
赵强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
西安美术馆中心成立 中国国家当代艺术档案库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当代艺术》封面艺术家新年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