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18-10-19周雨婷
周雨婷
摘 要:自然光对于建筑的作用,作为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表现在建筑师对于采光设计的不同理解方式,并在当今许多知名建筑中得以体现。光线赋予了建筑灵魂,绚烂多彩的光赋予了建筑无限的神秘。而当今被称为光之魔术师的贝聿铭先生,他对于空间和采光的独树一帜的想象力不得不令人惊叹。文章对光与建筑结合通过两方面进行阐述:浅谈何种材料可以承载光的表现以及苏州博物馆对光进行具体应用的方式、细节和功能。
关键词:自然光;苏州博物馆;材料
一、光与建筑
建筑对于光的具体运用在于不同的使用材料。材料的门类有很多,一般提及都是从化学成分、状态等不同来进行分类,而对于表现建筑与自然光的材料具体在于其材料,的感光性上,可分为透光材料、半透光材料以及漫反射材料。通常而言透光材料是指可见光(波长在400nm-800nm范围内)的透光率在80%以上,如品种繁多的玻璃;半透光材料是指对于可见光的透光率在50%-80%之间,如透光水泥等;而漫反射材料一般对于可见光的折射率在50%以下,如墙砖等。在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玻璃、石材、清水混凝土和钢的运用,无处不在。光可以直接表现建筑的造型关系,建筑的各种情感表达,在光的照耀下彰显建筑独特的个性。
二、苏州博物馆采光设计
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2002年已经85岁的贝聿铭先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苏州开始了历经五年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所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也被业内人称之为贝聿铭先生的“小女儿”。同时,贝聿铭先生也称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项目,在设计初始,考虑到新馆特殊的地理位置(贝老称其圣地):东邻忠王府,北为拙政园,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狮子园隔路相望;贝聿铭先生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兀”的设计原则以及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
在所有人的理解中采光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的空间层次、格局,以及对于在建筑中的人的活动心理等。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对于光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其屋顶设计中,“屋顶”泛指覆盖于建筑物墙、柱等支撑体系之上的部分。
从入口院落开始,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江南风格的敞亮之感。丝毫没有传统深宅大院的幽闭、拒人以千里之外的距离感。同时保留了古代园林飞檐的特色,将这种繁复的装饰抽象成为一个由四个三角形钢架组合而成的几何形态。飞檐由内向外延伸,阻挡着阳光进入,但为了确保内部有充足的光线,采用玻璃、钢架结构以及密集的金属面板来进行体现,在透光的同时变为半封闭的建筑物,无声的邀请游客进入。进入大门右手方才是票务大厅。进入展厅内部,人们驻足其间,无不被馆内独特的光影与良好的视野所吸引。
在整个苏州博物馆屋顶空间中,贝老运用最多的元素便是“藻井”,在原始社会,最初藻井的功能就是用于寺庙宫殿的主体结构用于透光透气的——即“天窗”。随着社会的发展,藻井逐渐变成了装饰象征,摒弃其实用的意义变得繁复而索然无味,但在贝老的手中,藻井被反复提炼为一个顶部向上的八面体并重拾其功能,体现传统的同时达到采光的目的。
同时,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充分考虑到了游客的休息诉求,即“紫藤园”,里面西南方的那棵紫藤也是贝老亲自在苗圃园里挑选出来的,并嫁接了文徽明亲手种植的紫藤上的枝蔓。以此象征苏州的文化在这里被传承,同时也是体现植物斑驳的光影和柔和阳光的又一利器。整个园林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院中树木树林,体态优美营造出悠闲的氛围,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放松的休息区。
其实屋顶采光主要就是为了达到调整光线、节能环保、升华空间的目的,贝老的设计别具匠心,但又不繁复,运用幾种材质、几种提取元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却打造了即中即新的建筑风格,蕴含着苏州的历史底蕴。甚至于老苏州人一进苏州博物馆新馆,第一句话就是“德额玖兹酥州的么子嘛(苏州话:这个就是苏州的东西嘛)”。可叹可敬!
三、结论
纵观苏州博物馆新馆,历史与现代、光与影、黑与白在此处结合的令人叹服。这不单单是一个建筑师对于光的利用来达到照明的目的了。实际上这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所赐予的资源的运用、探索。它最大功效的发挥了自然光的能力,通过最简单材质的运用,使单一的光线变为抽象性的光影图画,使得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仅是作为苏州文化的展示也同时使其变为一件艺术品。展现了苏州的文化精髓。给参观者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有归纳的更具教育性的文化场所,为以后的建筑设计对于自然光的运用,对于如何进行当地元素的提取、融合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2007(4).
[2] 金成岑.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3] 姚舜禹.浅谈自然光设计对博物馆公共空间心理环境的营造-以苏州博物馆为例.江苏省苏州科技学院.福建建筑,2015(10).
[4] 曾峥,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J].中国西部, 2013( 13).
[5] 园林建筑的现代演绎——游苏州博物馆新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