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水电站导流洞优化设计

2018-10-19凡伟

水能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水电站优化设计

【摘要】在某水电站导流洞的设计过程中,随着设计阶段的深入和相关工程条件的逐步清晰,设计不拘一格大胆创新,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优化,加快了施工进度、按期完成了导流洞节点分流目标,节约了工程投资,效果非常明显。导流洞过流后,已经安全运行两年,并经过了一个汛期的考验。本文对某水电站导流洞的设计优化过程和成果进行详细的介绍,可以同类工程设计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电站;导流洞;优化设计

1、概述

某水电站是河道规划的梯级电站,距离上游水电站30km,上游水电站具有季调节功能,本水电站属二等大(2)型工程,电站的开发任务是发电,枢纽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身开敞式溢流表孔、右岸引水系统+地下厂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

导流洞级别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5年一遇。导流洞作用为枯期过流,汛期联合其它泄水通道过流度汛。具体导流方式为:枯期采用土石围堰一次拦断河床、隧洞导流;截流后第一个汛期由导流洞和大坝基坑联合过流,第二个汛期由导流洞和大坝预留缺口联合泄流度汛。

导流洞布置在河道右岸,为8×10m(宽×高)的城门洞型断面;导流洞有进口明洞段、洞身段、洞身闸门井、出口明洞及出口明渠组成;进口为明洞型式,明洞段长10.00m(交通需要);出口由明洞和明渠组成,明洞段长22.90m(交通需要),明渠长15.50m。洞身段总长590.43m,纵坡0.3387%。

导流洞开挖揭露的主要地层为O1t3中厚~厚层夹薄层微晶灰岩和O1t2-3薄层灰岩与薄层泥岩互层。桩号0+000~0+431.78段全部为O1t3地层;0+431.78~0+590.43段洞身上半部分为O1t3地层,下半部分为O1t2-3地层。

2、可研方案比选

导流方案采用枯期隧洞导流,汛期采用基坑过流或大坝预留缺口联合泄流的方式,故布置一条隧洞即可满足施工期导流要求,且导流洞布置在左、右岸均可行,见图1。经分析,这两个布置方案的上下游围堰布置基本相同,因此仅对导流洞布置方案进行比较分析,见表1。

通过以上分析,右岸导流洞在经济性和工期上具备明显优势,最终选定导流洞布置于右岸。右岸导流洞布置上存在以下特点:

(1)巧妙的布置在大坝(河道)与厂房及相关洞室之间的有限区域,最终布置轴线距离大坝(河道)最小距离为5m,距离厂房及相关洞室最小距离为11m,距离不满足规范相关规定,采取了混凝土加固和现场爆破控制的实施方案解决。

(2)进口利用河道左岸的一个大冲沟布置,不仅缩短了隧洞布置长度,节省了投资和工期,而且利用冲沟布置施工设施,方便了施工。

(3)导流洞与尾水隧洞斜向交叉,导流洞底板与尾水洞顶拱之间围岩厚度约6.4m,按照施工进度计划,导流洞先进行施工,后期导流洞过水时,进行尾水洞的施工。在设计过程中,按照“如果交叉段导流洞与尾水洞之间的围岩坍塌,需要保证导流洞能单独正常运行”考虑,确保了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行。

(4)隧洞出口转弯后直接进入河道,未经过充分的水流调整,与规范中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洞径的要求相差甚远,但由于本规范为推荐规范,本工程受地形影响较大,在设计充分论证和采取其它措施的前提下,突破了本条规定。

(5)导流洞出口地形陡峻,如果按常规设计开挖面与洞轴线垂直的方案,则开挖面高,开挖量,施工难度大,最终顺应天然地形,减少开挖,直接斜向进洞。

左岸导流洞 导流洞断面型式为城门洞型,过水断面8×10m,过水面积75.18m2,洞长630.0m;进出口高程分别为341m、339m。在平面上转两个弯,转弯半径均为60m,转弯角分别为44.16°和45.19°。 ① 导流洞与进场交通各处一岸,施工及运行时互不干扰。 ①由于场内交通进场方向为右岸,需在筹建期解决跨河施工问题,上下游均需设置贝雷桥。投资较高,导流工程土建及跨河交通约4257万元。

②导流洞布置在左岸,准备期将相对延长,导流洞开工时间将推后,对总工期不利。

3、方案实施优化

实施阶段,实际进度和设计进度发生了变化,地质条件也更加明朗,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了以下调整和优化。

(1)取消了上游施工支洞:原设计考虑进口汛期施工,从施工支洞开挖进入主洞,然后分别从上下游方向开挖导流洞,但实施时,可以利用上游水电站的调蓄和水情预报,设计建议导流洞分上、下两层开挖,直接从导流洞进口进洞,待下层开挖时,已经进入枯期,下层开挖风险较小;另外,施工支洞开工时间相对滞后(推迟了3个月),原设计的施工支洞进洞时间和主洞进洞时间发生重合,如果继续开挖上游施工支洞,则开挖到与导流洞交叉点时,从导流洞进口开挖的工作面已经超过施工支洞与导流洞交叉点,施工支洞的实施已经失去了意义。另外,利用上游水电站的调蓄和水情预报,设计建议导流洞进口开挖的同时,从河岸修筑便道,到达导流洞出口工作面,这样可以加快施工进度,通过以上有利条件的利用和分析,最终并没有耽误总工期。

(2)取消部分洞段的固结灌浆:为增加围岩的坚固完整性,发挥围岩和混凝土衬砌的联合支撑作用,原设计对洞身围岩较差的洞段设置了固结灌浆。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对导流洞运行条件分析,对导流洞的固结灌浆进行了優化。本工程闸门井布置于导流洞中间部位,闸门井前面运行、封堵期内外水头基本平衡,承受外力相对较小,经分析取消了闸门井前面的固结灌浆;洞身开挖之后,对闸门井之后洞段进行了压水试验,对闸门井后部分洞段进行了压水试验,通过资料分析,部分洞段透水率很小,最终取消了透水率很小洞段的固结灌浆。

(3)导流洞进口调整:导流洞实施阶段,砍掉导流洞进口部位植物,对导流洞进口地形进行了高精度测量和详细查勘,经过分析,调整了导流洞进口进洞方案,由原设计的直线进洞调整为转弯进洞,由于调整后洞口冲沟宽度较原进口冲沟宽度增大,减小了冲沟地形对进洞水流的影响。

(4)导流洞洞身优化:导流洞洞身上半部先行贯通,然后进行下半洞的开挖,根据上半部开挖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对洞身开挖、支护和衬砌进行优化,由于下部开挖后很快就要衬砌,因此,取消了下部大部分的喷混凝土;部分围岩较好洞段,直接取消衬砌,改为喷锚支护。

(5)堵头施工程序调整:原设计堵头段开挖和衬砌结构均为楔形体,在施工期要形成;经过讨论认为,先期形成楔形体,开挖和衬砌复杂施工复杂,同时对过流时水流流态和过流能力影响较大,决定在封堵时再开挖形成楔形体,然后封堵。

(6)导流洞出口明洞优化:根据现场揭露的地质情况,导流洞出口明洞基础的地质情况较原勘探差,大部分底板基础坐落在覆盖层上,其地基承载力及抗冲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为此,调整了原设计导流洞出口明洞的交通功能,取消原明洞段结构,原交通路线的调整并没有增加工程投资。原导流洞明洞起着导引水流进入主河道的作用,取消后采取了明渠导引的方案。

(7)与交通洞交叉段施工程序:交通洞原设计从导流洞出口明洞接入,出口明洞调整后,交通洞从导流洞洞身上部穿过,交通洞底板距离导流洞洞身顶拱仅1.5m,交通洞施工时,下部导流洞已经挖通,为了施工期安全和后期导流洞正常运行,设计最终采取了挖穿两洞之间岩体,在浇筑明拱跨越导流洞的方案方案。

4、总结

通过优化设计,节省了工期达3个月,工程开工后,施工经过了一个枯期,在第二年汛前(4月份)顺利完成整个土建实施,具备分流条件。工程节省投资明细,原可研阶段导流洞直接投资约为2500万,实施阶段投资约为1400万,节省投资约1100万,效果非常显著。

作者简介:凡伟(1986.5-),男,硕士,甘肃静宁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水电站优化设计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层协议优化的研究与设计
基于simulation的医用升降椅参数化设计
简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优化策略
伊泰普水电站仍是全球发电量最多的水电站
俄最大水电站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