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
2018-10-19张熙程
张熙程
摘 要 随着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控制技术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危害进行了说明,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控制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技术措施,以期能为更好的控制混凝土建筑裂缝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混凝土本身具有的整体性好、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可塑性好等优点,使建筑行业中混凝土的使用较为广泛。但,混凝土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出现变形及裂缝,对混凝土建筑结构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应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成因进行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裂缝控制技术措施,保证混凝土建筑结构的质量。
1 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危害及其成因
1.1 施工材料因素
(1)原材料质量
混凝土主要由沙子、水泥、石子、水及添加剂构成。因此,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有极大影响。若砂石中含有较多的泥超出含泥量标准,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使其强度较低,抗渗透性能较差,致使混凝土出现网状裂缝。
(2)水灰比例不合理
在进行混凝土建筑施工时,往往会使用商品混凝土。但许多混凝土的生产厂家为使混凝土的运输更为方便,会加大混凝土中的用水量,致使水灰比例过大。从而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过厚的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干缩裂缝及沉陷裂缝。
(3)干燥收缩裂缝
水泥和水混合会在搅拌、成型中不断凝固,凝固硬化会使水泥的体积减小,致使混凝土内的水分通过毛细孔缝不断蒸发,出现收缩现象。但,因混凝土本身的干缩值较低,致其干燥后基本不可拉伸,就出现了混凝土干燥收缩裂缝。
(4)混凝土膨胀裂缝
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水泥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镁及游离的氧化钙,在加水进行搅拌的过程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外加剂及水泥中都含有大量的碱类成分,其与活性硅反应,同样会使混凝土的体积增大。此外,处于高温下的混凝土会加快其中钙矾石的分解速率,使钙矾石在常规条件下进行不断膨胀,直至爆裂,出现混凝土膨胀裂缝[1]。
1.2 建筑设计结构因素
在建筑设计时未进行建筑裂缝问题的相关合同制定,使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仅仅依照自身想法进行设计。此时若按照需求随意对设计进行调整,就会导致建筑结构裂缝的出现。此外,若相关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结构裂缝的出现概率增加。
1.3 施工浇筑因素
(1)施工工艺
混凝土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各个施工环节都应依照技术操作规定进行严格操作。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浇筑、振捣、拆模时间控制以及构件制作、堆放及运输、拼装吊装等工艺环节中未按照相关的施工工艺技术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则会导致严重的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问题,无法保证建筑结构的质量。
(2)混凝土浇筑振捣
应在保证混凝土施工及布放的前提下,使混凝土的入模坍落度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的振捣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抗裂强度极其重要。需在入模后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振捣,需做到不过振及不漏振,且应在重要部位进行合理的二次振捣。为提高混凝土的握裹力,应对粗集料及水平钢筋下形成的水分和空隙进行排除。此外,为增加混凝土密实度,需对混凝土表面在初凝后与终凝前进行二次抹压,避免造成混凝土表面收缩产生微小裂缝。
1.4 混凝土养护因素
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对建筑施工而言极其重要,只有对混凝土进行良好的养护,才能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障。混凝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应对混凝土进行良好的养护操作。若养护不及时、不正确使混凝土长期受日晒及风吹,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变形,致使混凝土出现裂缝。
1.5 混凝土温度控制因素
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入模温度过高以及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相差过大等都会导致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2 控制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技术措施
2.1 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
(1)施工材料的选择
施工材料的选择对建筑施工非常重要,因此应从施工材料入手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进行控制,应选择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选择黏土含量较低的坚硬、粗糙的石料作为粗骨料,选择空隙小、大颗粒、含泥量少的中砂作为细骨料。且应选择性能良好的减水剂作为混凝土外加剂。对原材料的选择进行把控,可提升混凝土的结构特性,有效减少混凝土收缩变形所形成的裂缝。
(2)材料的配比
在进行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时,应对水灰的配合比进行优化,且应在搅拌时对用水量进行控制,可对混凝土收缩变形现象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应依照科学的配制剂量来对水泥使用量和水灰配比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材料进行充分搅拌,直至混凝土成型。
2.2 优化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进行科学化的设计,有利于对建筑结构裂缝进行有效控制。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环境因素会对墙体施工造成很大影响,在施工时应充分考虑环境的温湿度等因素,避免纵向收缩裂缝的出现。因此,需在进行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时,应在混凝土中增加附加筋设计,考虑后浇带以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抗裂能力。此外,混凝土建筑裂缝的产生通常由于混凝土热胀冷缩会产生应力。因此,应使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满足规范要求,且应分层浇筑混凝土,可对混凝土产生的内部应力进行缓解,避免冷热变化过快所产生的裂缝[2]。
2.3 做好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
做好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对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起重要的作用。首先,应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振捣时间,使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插入振捣时间一般为20至30秒。合理的振捣时间,可以保证混凝土可以得到充分振捣至均匀,有利于混凝土密度的提高。当混凝土达到初凝,施工人员就应进行二次振捣,将气泡和水可以从混凝土中排出,可有效降低混凝土出现裂缝的概率。在混凝土振捣完成后,需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抹面处理,保证混凝土内实外光。
2.4 强化混凝土养护力度
混凝土的养护,是造成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已经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湿、保温、封闭等处理措施,避免其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使混凝土结构保护层保持其防护效果,避免混凝土暴露在空气中。夏季的温度较高,建筑施工人员应定期进行混凝土的降温工作,即对混凝土进行洒水。冬季温度较低,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混凝土的相关保温工作,如覆盖塑料膜和秸秆等于混凝土表面,以保持混凝土的温度避免上冻。
2.5 混凝土裂缝的施工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应对具体的裂缝进行具体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方法。例如,控制干缩性裂缝,需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的科学化、合理化的配比及搅拌,还应控制混凝土的用水量和减水剂添加时的用水量。在控制混凝土養护时,应于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其表面覆盖麻片与草甸,对混凝土内外温差进行控制,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控制温度裂缝时,应对原材料进行控制如采用复合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控制混凝土浇筑厚度时,应依据混凝土合易程度与振捣器施工深度进行确定。可采用泵送和非泵送两种方式,并将厚度控制在60厘米与40厘米。在对混凝土浇筑时间进行控制时,应在下层混凝土凝结之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在对混凝土运输进行控制时,需按施工规定进行搅拌,使混凝土的出罐温度得以降低。且应注意混凝土施工完成后,需进行水分清除工作。对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可有效保障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避免裂缝的产生。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混凝土建筑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建筑的施工质量,应对混凝土建筑裂缝给予充分重视。对施工材料因素、施工浇筑过程因素、混凝土养护因素等方面造成裂缝的因素进行充分了解。并通过控制施工材料的质量、优化混凝土结构设计、强化混凝土养护力度、提高混凝土裂缝的施工控制技术等措施,对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师亮.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7,(16):1-2.
[2] 樊国军.混凝土建筑结构裂缝控制的技术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