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与应用
2018-10-19张雅婷
张雅婷
摘要:传播学科作为一门位于社会十字路口的学科,社会传播技术的进步必然促使传播理论和学说不断发展。当下,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基础,它不仅仅是一项传播技术,更加构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传播网络。在新的结构下,社会各种传播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匿名性、平等性、时效性等特征使得传播者和受众本身的心理特征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个基础上,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强效果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也必然有着相对应的改变和发展。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互联网;匿名性:时效性:心理因素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由来和产生背景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产生源于一次联邦德国议会选举,在1965年选举过程当中,竞选双方得到的支持率相差并不很多,但是到了最后投票时却发生了选民投票的“雪崩”奇怪现象。为此,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对选举期间所有调查数据进行了详尽分析,最终她找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那就是在最后时刻选民们对获胜者的预估发生了非常大的倾斜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多数人心理产生了很大变化,最终导致在投票时迫于心理压力改变了自身原有的投票意向。
1974年,伊丽莎白诺尔·纽曼在她的论文《重归大众传媒的强力观》中最早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并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在这个理论当中有三个最重要的命题:个人意见表明是个社会心理过程、意见表明和沉默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传播过程、大众传播可以影响制约舆论。相对于个人来讲,对被孤立的恐惧是人们保持沉默的最关键心理因素,因此,公众意见和舆论的形成并不是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多种群体传播要素混合的结果。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时面临的传播环境挑战
1.匿名性:群体压力骤然减少
互联网所独具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进行互动交流,发表意见时他们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可以通过匿名来表达观点,与此同时,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会被泄露,所以并不用刻意为了维护自己真实社会地位和身份而改变自身比较激进或者最符合自己想法的观点。所以,在整个传播机制当中,个人受到的相关社会规范约束较少,就不会再因为害怕被孤立而减少自我表达,心理负担会相较于传统媒体下发表个人意见减轻很多,因此,沉默的螺旋理论其中最关键的心理基础要素在互联网时代就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2.传播主体多样化:去中心化使得主流意见传播效果减小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主流媒体利用自己所独占传播资源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进行单向性的信息分发,受众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只有接受相关主流信息的义务,而缺乏对于相关信息的反馈,个人的意见也得不到重视,从而在整个传播活动当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在互联网时代,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成本几乎归零,对技术和专业程度要求也非常低,而且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进行信息发布速度更快、形式更加多样。因此,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受到了动摇,所以由此看来,沉默的螺旋理论当中主流意见营造相应气氛的要素也被削弱了。
3.网络传播时效性大大增强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网络传播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传播不用再通过重重把关人的把关流向受众,而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任何事件都可以通过用户的移动终端实时更新在网络上。这就使得以往媒介创造社会现实传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微博、微信等各种移动终端在推进传播意见氛围形成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应用时仍有较大空间
1.群体压力并没有消失
在网络社区当中,受众的意见发表也并不是完全的随心所欲,受众在当今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当中,必然生活在一个交往圈当中,在这样一个社会圈层当中,受众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对一些事情发表自身意见,而在圈层交往的这个过程当中,线上的交流互动环境和线下交流互动环境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甚至受到的壓力会更大,因此个人意见在特定时候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2.受众处理信息的方式多样化
在互联网上用户发表意见并不是一种义务,更多的时候,用户主要进行对相关信息的浏览和查看,只有在充分的心理动机和外界激励因素的作用下,他们才会进行评论和意见的发表,从整体上来看,网络信息用户输出端处于较低水平,而与此同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用户将会积极发表意见,由此也能形成沉默螺旋理论当中的两方较大实力对比。
四、结论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印刷术、电子媒介等在引起社会结构变化的同时,对传播理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促进了一大批传播效果理论和实践的更新和发展。沉默的螺旋理论应用也将随着社会化媒体环境的改变而产生一些新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