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因素探析

2018-10-19刘肇山

企业文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体党员

刘肇山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为背景,从“党员是行为主体,党组织的集体作用最终要靠党员的主体行为来体现”出发,分析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根源的本质性、科学性、时代性,探析影响党员主体地位的内在与外在两大因素和修养不足、意识淡薄、责任缺失、环境影响、氛围不浓、执行欠缺六个因素点,提出了保障党员在组织中、工作中、监督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深入推进“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发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合格的共产党员。

关键词:党员;主体地位;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这是由历史、社会、发展因素综合形成的。当下,在党内的政治生活中,部分党员的主体地体显现不明、责任不清、身份不亮、作用不够,都成为了制约党员主体地位的客观问题和现实障碍。发现问题,制定措施,建立台账,结合“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全心、全力、全面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推进党的建设工作扎实稳固有效。

一、党员主体地位的内涵根源

党员主体地位,是指广大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在党的发展实践中居于自主、积极、主动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具有明确的主体责任、具有正规的组织群体,能够经常参加党组织生活,进而促进党的各项活动和组织建设始终以党员为主体进行开展,充分体现了广大党员的意志。

(一)本质性

本质是指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党员是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本源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行为的最直接体现者,也正因如此说明了保障党员主体地位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起始处,清晰地说明党员是党的建设主要承担者和发展源泉,这既是一种逻辑的设定,也是党史真实的起点。列宁曾在论述中明确地表达了关于党员和党的权力相互关系,即党员是党的主人,具有主体地位,是党的一切权力产生的根源。

(二)科学性

党章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也就是說必须在党内树立以党员为本的理念,即党的建设必须依靠党员,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实现党员主体素质的全面进步。关爱党员,尊重党员,把党员的正当权益落到实处,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活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既是以人为本精神在党的建设中的表现,也是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石。

(三)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斗争和从严治党已逐渐成为党建工作的新常态,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都是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来规范党的建设和党员管理。三项专题教育具有传承性、接续性、整体性,但最终目标都是要求做合格党员,这是时代必然、时代所需。党员是党的主人,在党内当家作主,只有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才能保障党组织的集体战斗力,才能从源头上推动党的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党要管党”,也可以理解为让每一个党员都参与到党的建设中来,让每一个党员都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个党员都成为党组织建设的中坚力量。党员要时刻体现自己的政治本色、担当作为,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符合党章,如溪水汇聚成江海、树木成长为森林,保证党的执政地位坚固、长久,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兴旺昌盛。

二、党员主体地位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作用及表现,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以此来分析,影响党员主体地位的因素主要还是内因与外因。

(一)内因的影响

从逻辑上讲,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是无数质或结构或内因的共存。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内因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所产生的特定的稳定结构。

1.党性修养不足。部分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后,有时就放松了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坚守,习惯于以干代学,习惯于蜻蜓点水。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重视度不够,在工作与学习发生矛盾时,往往认为工作是“硬任务”,必须马上去做,而学习是“软指标”,可以往后推一推,存在着用时看一眼、考时背一句、忙时放一边的现象。二是学习自觉性不高,没有养成长期自学和经常学习的习惯,部分党员很少主动的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被动参与组织安排的讲座与培训,被动的去完成组织要求的学习任务,甚至还有政治理论枯燥教条不如业务知识有实用性的观念,有的党员记录笔记也是一笔带过,或者只记条目,没有将学习的真谛领会与实践。三是学习的方法不对,有的党员在学习政治理论时,习惯于碎片化或学习,热衷于快餐式或突击式学习,参加讲座或培训也是听一听、看一看,记点关键词语,走马观花式的学习。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的功夫下不到,对党的理论知识体系不了解、不精读、不研究,反过来错误地认为政治理论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这势必会造成党性修养的不足或衰退,必然会导致部分党员对党的宗旨观念、理论信仰产生了动摇,进而褪色或丧失了共产党员本色。

2.政治意识淡化。每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都必须面向党旗庄严宣誓,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的。而部分党员入完党后,就对80字的誓词再无印象,更无从谈起党员的八项权力与义务。甚至部分党务工作者对“三会一课”的具体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些对赋予的权力都不知情的党员干部,必然丧失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个别党员的政治敏感性有所淡化,有的党员认为理想信念是空的、虚的、抽象的,不如想点现实的来的实惠、实用;有的党员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原来的坚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也需要更新一下、升级一下,甚至个别党员出现了精神空虚,推崇西方价值观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恒心。上述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员对党组织的依赖性、归属感大幅度降低,参与意识不强,自我发展驱动力不够,缺乏政治意识,更无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3.党员义务缺失。部分党员认为在党内没有职务,也就没必要为党建工作多费心、多费神,对无职务党员的作用理解不足,认为自己只是一名聆听者或参与者;部分党员干部对组织生活不重视、以旧的惯性发展思维开展工作、缺乏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不理解也不落实党员干部的“一岗双责”,甚至是对党内事务持冷漠、麻木的态度,以工作繁忙为借口不参加党组织生活和活动,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随意应付、不发表意见或不提建议,要么利己主义占了主导,想问题、办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得失,而不是组织的需要和群众的期盼,对自己有利的就抓紧办,没利的就拖沓办。这些现象都是造成党员主体意识、义务意识逐渐淡化和衰退的重要原因。

(二)外因影响

从逻辑上讲,相对事物而言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属于外因。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外因是内因或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1.社会环境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盲目追求经济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一味仿效西方管理方式,没有去粗取精,没有甄别性选择区分,导致了一些不良思想或观念的出现。在一些党政“一肩挑”的组织中,只注重了经济发展的最优化,忽视了组织的党建工作;发展战略更多的是关注经济、谋划发展,思想上、精力上更多的是投入到经营管理上,对单位内部的政治生活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体现在行动上,文件上、会议上说的多,工作中、实践中落实的少。纵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冲在第一线的、冲在最前沿的都是共产党员,这既是一种榜样的引领,更是一种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而现在经济社会中,个别党员干部片面的曲解党员的价值取向,成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时跑在了前面,在事业奉献时退缩在后面,这些不良现象使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出了负面影响,让党员的光环失去了信服力、正能量。

2.民主氛围不浓。马克思曾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在整治四风现象期间,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占了60%以上的比重,这些重表象、轻实效,重集中、轻民主,重指挥、轻建议的表现,促使一些党员在思想上有所顾虑、在工作中有所畏惧。民主监督是自下而上的,是为了动员广大党员参事议事,行使党员的权力,激发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但民主氛围一旦受限制、受制约、受影响,就会一定程度上衰退了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也造成了管理趋势是对党员偏重义务执行、偏重服从命令,制约了党员在民主场合不敢行使民主权利,怕给自己带来负面后果或事后麻烦,进而影响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

3.履职尽责不够。在党员组织活动过程中,虽然规定了很多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工作制度,但是创新力度不够,缺乏时代性。一些党建工作方式过于陈旧,形式主义过多,没有找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有的过于强调党建工作的外部环境营造,认为只要牌板新颖、口号响亮,就是党建工作创新,不去关注实质内容;有的在培养人才、引导党员发挥作用上缺乏载体和平台,认为只要按节点评选了先进,就是树立标杆典型,不去推敲事迹真伪;有的对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存在脱节、缺位和虚置,认为只要举办了讲座、开展了讨论,就是做好培训教育,不去注重效果效应;有的在关爱困难党员上缺乏办法和措施,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就是体现组织关怀,不去精神帮扶激励。还有的党组织生活中,经常出现党课念文件,讨论抄评论,会议只用耳,笔记不写字,表决随大流,表率向后看,这些现象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理所应当,就会让正常的组织生活变了质、走了形,扭曲了党员的正常履职尽责,扭曲了党员作用发挥,更无从调动起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党员主体地位的保障措施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按照党中央既定部署有条不紊地开展,从基础做起,从基层抓起,借助“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提高党员主体意识和能力素质,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扎实推进。

(一)保障党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党员主体动力的源泉,一方面来自理想的鼓舞、宗旨的感召、义务的鞭策、权利的发挥,一方面需要通过组织的教育教导、重视重用、关心关爱,激发党员主观能动性,进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通过深入开展党内民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认同度,进而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内民主意识,自觉带头发扬民主作风,严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杜绝出现议事“一言堂”,杜绝武断言论。

2.加强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借助“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路线、方针、政策,进而使广大党员树立民主权利意识,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提高普通党员对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的认知度。

3.加强对党员素养的教育。党性修养的缺失和意识的淡薄,主要原因就在于党员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期间,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开展组织生活,认真组织落实“三会一课”,通过活动的参与和知识的交流,促进党员再学习、再提升,提高党员的综合素养,激发党员投身党建工作的热情,进而彰显党员的主体地位。

(二)保障党员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在党建工作中积极创新组织活动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主体作用地发挥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开展活动,达到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发挥的目的。

1.党员责任活动。党员责任活动是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是党支部发挥堡垒、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助推器。党员责任活动给党员明确了责任,交待了任务,提出了要求,使每位党员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兼顾责任区内的岗位工作。例如党员安全巡查队、党员安全岗等,可以有效地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安全生产紧密结合起来,既让党员身份在生产过程中亮了出来,又让安全管理因党员表率有了特色,起到了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主体党员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党员标准是什么?
正式党员人数减少至3人以下的党支部是否要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