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在近几年高考中的体现及教学应对
2018-10-19徐文彬
徐文彬
摘 要: 近几年高考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已有所体现,主要考查史料辨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考查学生是否理解不同史料具有不同價值,如何从不同来源的史料中整理出历史事实,如何依据史料分析历史结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有所应对,教会学生史料搜集的基本途径、史料辨析整理方法、运用可信史料重构历史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 史料实证 高考试题 历史教学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尚未形成成熟的应对方法。本文试将近几年高考中考查史料实证素养的试题进行归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应对策略,以资助力中学历史教学。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与史料实证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说史料”中把史料定义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①。这里讲的史料是历史研究中的原始史料。事实上,这类史料消失得很快,难以获取与保留。后人研究历史更多地把前人研究的成果,即二手史料作为证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是广义的,指有助于了解历史、重构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2017年公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表述为:“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②由此可知,史料实证是一种态度和方法,态度就是重视证据、实事求是的求真态度,方法则包括获取史料、整理和辨析史料、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的方法。史料实证素养包含求真的品质和以下几种能力:
史料搜集能力——途径的广度和判断史料价值含量的能力;
史料鉴别能力——史料研读能力、鉴别真伪能力、提取史料价值的能力;
运用史料能力——运用可信、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历史重构的能力、运用不同史料互证做出合理解释的能力、运用多元史料提出较为客观全面的历史认识的能力。
由此可见,历史学科是一门实证科学。一个人的史学研究能力就是他鉴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从史料中发现历史联系的能力、在历史研究成果表述中使用史料的能力的综合。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考的实证精神,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成长为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现代公民。同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并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为部分同学将来从事历史研究事业奠定基础。
培育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利于学生变革学习模式,从跟老师学到自己主动学。过去教师运用史料教学,目的性强,结论唯一,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从而失去学习历史的激情,扼杀学生的个性。现在,史料的搜集、鉴别、运用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我发现从而深化学习。
二、史料实证在近几年高考中的体现
1.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价值判断
(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文献和传说两种不同史料的价值判断。文献是二手史料其真实性需要通过与其他史料印证加以辨析,传说虽然比文献的可信度低,但并非毫无史料价值。不同史料有不同的史料价值,应该相互印证,寻找历史真实,而不是哪一类史料必须与哪一类史料印证。由此可见,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是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知道不同类型的史料都有其价值,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和孤证不立原则。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一些史料辨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教给学生,在运用史料教学时设置相应史料价值判断的问题。因为史料不经过辨析不能确定其可信度,将可信度不确定的史料作为情境或证据用于教学,往往会让学生远离历史真相,这就违背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求真”。
2.从史料中整理出历史事实的技巧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6.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出处的历史叙述中分析出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叙述受种种条件限制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因此绝大部分二手史料都需要通过对比分析,整理出历史事实。这是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求同存异”法,即从丰富的信息中筛选出相同的信息进行整理。如上述考题中,都涉及秦王李世民、薛举、泾州、失败,但是关于秦王李世民的记载存在差异,《旧唐书》中记载李世民和薛举大战,《新唐书》中记载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并未亲自与薛举大战,而是其他将领与薛举大战。最终可以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李世民的军队(唐军)与薛举大战与泾州,结果战败”。
3.判断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的逻辑关系
(2013北京卷)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此题考查了学生判断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之间是否存正确逻辑关系的能力。这在史料实证中属于运用可信史料重构历史的方法。学生应该明白历史事实不一定是历史真实,但基本是经过史料辨析基础上获得的相对客观的历史叙述,用历史事实推导一个历史结论就是史料实证。这里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和主观臆断。2013年北京卷第16题中的A项和D项属于主观臆断,历史事实中没有涉及雕版印刷和苏联工业;B项则属于以偏概全,把长安扩大为唐代城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这种逻辑思维方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充分必要条件,检验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仍然离不开史料教学,但应该注重对史料价值的辨析,注意求实求真态度的熏陶,学会运用可信史料重构历史的基本方法。笔者以“抗日战争”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如何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刻意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笔者在教学中呈现以下一组史料,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材料一 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汽油刚一点燃,就从袋中冲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袋子以浑身气力跳跃着、滚动着。——《东史郎日记》(1937年12月21日,南京)
材料二 1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拉贝日记》(注:约翰·拉贝,德国西门子洋行代理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国际安全区”。)
材料三
师:三则史料是否可信,说明你的理由。从三则史料中,可以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是什么?
生:可信。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選自亲历者的日记,且两位亲历者都不是中国人,比较客观;材料三来自当时日本国内的新闻报道,且其人物因此受到公正的审判。从三则史料中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日军在进攻南京和攻占南京后屠杀了大量中国平民,且手段残忍。
师:日本2001版修订通过的历史教科书中,在《日中战争》一节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文后又以稍小字体介绍:关于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被发现有很多疑点,存在各种见解,现在仍在争论。你如何看待日本修订历史教科书这件事?
生:日本修订历史教科书淡化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极力否认日军的罪行,属于刻意歪曲历史的行为,其目的是为法西斯暴行辩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师:课后请大家完成一段关于南京陷落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的历史叙述,要求尽可能运用自己搜集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必要的辨析,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一定的想象。
通过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我们避免了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明白我们驳斥日本右翼势力的行径是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同时,这样的设计会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好和平的思想情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史料实证主要从史料鉴别(辨析与整理)的角度进行考查,对于获取史料和运用可信史料重构历史的能力考查不多。全国新课标卷的第42题和江苏卷的小论文题也有考查学生实证意识的味道,但不是重构历史,而属于历史解释。今后,在历史教学中还应关注获取史料的途径、重构历史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
注释: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0.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