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背景下翻转课堂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刺激”
2018-10-19谢慧梅
谢慧梅
摘 要: 教育部出台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地位,尤其阅读能力更是体现出空前的重要性。近年各地高考题日渐突出“大语文”概念中的开拓、延展、思辨等思维,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形势下,让学生重视语文阅读,通过语文阅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的尤为重要。作者认为,翻转课堂的合理实施或许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大语文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大语文”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凸显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同时阅读的重要性更是日益显著,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老师说:“未来语文将成为高考的杀器,高考要实现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当下,所有人都深知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中学生依然存在阅读量少,无法静心阅读,缺乏思考等情况,这必将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绪。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彻底颠覆为“学生学习并存疑——课堂上生生探究、教师引导——知识内化”的过程。把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教师为掌舵人的模式。笔者以不同时段教授《项脊轩志》一文为例,分析同一篇文章用不同教学模式授课的不同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学生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
翻转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考虑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点与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一致。但是依据教学目标之下呈现的主体则有巨大的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易表述为“让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等词汇,譬如笔者在六年前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时,把知识目标确定为“让学生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汇”。这样的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哪怕课堂上出现短暂的“讨论”,更多的是一种作秀或者临时起意。这种被动接受式学习自然无法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文本,探究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会产生一种抗拒的条件反射。
翻转课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感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目标确定时出现得更多的是“理解”、探究“、“探讨”、“体会”等词汇。笔者在2017年用翻转课堂教授《项脊轩志》一文时将知识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及练习的自主学习,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知识点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举一反三进行文言文知识点的迁移运用”。翻转课堂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学生在课堂上是畅所欲言的“自由人”,他们结合课前微视频的学习,以及教师提供的练习,融入自身的独特感受,课堂上提出疑问,和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在教师的指引下使疑问最终得以解决。
记忆性知识点的掌握,如果一味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后作业小测等“逼迫”,那么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收效甚微。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积累和生活经验使看似死板的记忆性的知识点“活化”,使一个个文言文词汇变得生动可爱。譬如在《项脊轩志》一文的微课中提及文言词汇“诸父异爨”中的“爨”字的意思时,筆者为了方便学生记忆,将该字的构造进行了拆解:“下面是一把烧得正旺的大火,火上面是不断添加的木柴,最上端的结构像一个盖得严严实实的蒸笼。基于此,这个字可以引申出灶头之意。“异爨”即分灶头、分家的意思。”如此,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对这个生词的记忆就尤为深刻。解除了文言词汇的障碍,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目标中对重点文言词汇的掌握,在课前完成了部分知识的内化,而且为理解文章的内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开启了一扇通往阅读之趣的大门。
二、教学流程及方法的转变——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由“导入课文——分析文章——拓展提高——练习巩固”这一流程构成。翻转课堂则是“学生学习——学生质疑——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这一流程。它把传统课堂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教师提前为学生创建学习资料包,并发送到网上互动平台,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资源、自主学习,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和构建,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自主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将这些疑问反馈在课堂上,通过课堂上的探讨感悟文章,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将知识拓展达到外化于形、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项脊轩志》为例,笔者以往习惯于将课文的知识先教后学,以教为基础,绝大部分学生仅止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内容,教多则学多,较少则学少,不教则不学。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挫伤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笔者将此文作者归有光的生平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文章重要文言词汇句式,文章情感的变化等重要内容制作成微课,发送至班级共建的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练习并在学习之后提出若干疑问,练习的答题情况和问题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反馈到教师手中。如果信息教育技术不够发达,不能提供智能诊断系统,就可以让学生将问题写出来,交给课代表,而后教师再分析和整理。教师经过整理,总结出本班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薄弱点,课堂上针对薄弱点引导学生通过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譬如,学生在自主学习后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如“这篇文章写的事情极其琐碎家常,为什么能被评为‘明文第一呢?”“本文写到作者回忆三位故去的女性时的不同情感:回忆母亲时是“泣”,回忆祖母是“长号不自禁”,回忆妻子时居然没有哭。为什么回忆妻子时不哭?为什么回忆祖母时更加悲恸?他难道不爱自己的妻子?他跟母亲的感情更淡吗?”等问题都是学生阅读文章后独立主动思考的结果。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精彩的探讨,学生思维碰撞不时擦出可贵的智慧火花,水到渠成地实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平淡中品味亲情之美的能力”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师在学生未经主动思考前就灌输这一结论,这种发现问题的教学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对于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课堂,翻转课堂的教法更加多样化,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发现问题法等都能在课堂上精彩呈现,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学的重心由“如何教”翻转为学生“如何学”。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体会到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长此以往亦将对阅读钟情。201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将“课程目标”定义为“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翻转课堂的实行符合大语文时代的要求,契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及课程目标的最新标准。
三、翻转课堂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课堂的确有诸多优势,但是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并不是一味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学生层面分析,翻转课堂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和更多的课余时间完成学科的课前学习任务。当下中學生的课余时间有限,生源一般的学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等问题都将成为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一大阻碍。
从教师层面分析,翻转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课余时间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得以“解放”,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是,教师这一角色从来都不可缺失,虽然不再是主角,但教师是掌舵人,是引导者。翻转课堂对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前需要做更加充足的准备,对于教学任务已然繁重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的确是一大挑战。此外,语文学科有独特性,并非所有课文都适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有充足具体的了解,再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切不可为了“翻转”而“翻转”,这必将违背翻转课堂实施的初衷。
学生好比天上的风筝,教师是放风筝的人,翻转课堂就是紧抓风筝的那根线。风筝飞得多高,飞向何处,取决于放风筝的人对大环境的准确把握和分析,而他手中那捆线则是维系风筝最坚实的绳索。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一线教师与其惶恐焦虑,不如想方法解决困难,譬如调节学科之间对翻转课堂的安排时间、合理选择适用于翻转课堂的课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完善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机制等。伴随着“大语文”时代的来临,阅读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信息技术大环境下科学合理使用翻转课堂将是破解当前中学生阅读困局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教育出版社,2017.
[2]韩丽珍.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3]张渝江.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