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广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析
2018-10-19张芳
张芳
摘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选择。文章分析阐述了实现广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广西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实、构建环境治理新体系、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支撑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广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广西
中圖分类号:C9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8)04-0121-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个原则,首先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作出的重大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民呼声与发展理念的统一,意义深远。而要实现建成美丽中国这一目标,在本世纪上半叶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三阶段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条基本方略,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完成这一任务尤其任重道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广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确定了人与自然互为对象性的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马克思在此书中还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分析指出人与自然相异化是由劳动异化引起的,要真正消除人与自然相异化的问题,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为寻找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提供了前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变成不毛之地等实例,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不能总是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只有充分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分析认为生态问题是一个需要通过行动来解决自然的异化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提出了两个循环圈:生态循环圈和商品循环圈,并且认为生态循环圈产生问题,原因在于商品循环圈,在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并且指出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进一步指出了人口问题也是导致生态危机产生的重要因素。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最终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广西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2013年以来,广西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居全国首位,石漠化治理成效显著。根据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反馈的督察情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制订或修订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湿地保护等系列地方性生态环保法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2012年以来,广西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清查,治理、关停涉重金属企业,环境风险得到初步遏制。开展流域联防联控,与周边省份联合建立流域污染防治协调机制,有力推进九洲江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坚决查处漓江风景名胜区内非法采石严重破坏生态问题,违法采石活动得到遏制。积极推进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印发《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明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广西环境状况总体基本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优良,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辐射环境处于安全状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其中,2016年,广西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5%,与2015年相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5.0%;51条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优良,97个断面有92个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Ⅰ类一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94.8%,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1.7%,地下水水质保持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量达标率为93.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81.8%,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8.6%;城市区域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噪声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全区森林覆盖率62.3%,森林蓄积量7.6亿立方米,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三、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
(一)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严重。广西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广西不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2016年,整合投资4.725亿元(含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项目投资),完成石漠化区域封山育林2.77万公顷,人工造林0.19万公顷,但局部地区石漠化程度仍在恶化。纳入滇桂黔石漠片区的29个县,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5%,片区贫困发生率51.8%,石漠化治理任務非常艰巨。广西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21.35%,其中,桂西北石灰岩地区和东南花岗岩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二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足。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点中有76%仍处在自然保护区之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法规政策和制度不够健全,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
(二)环境承载力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局部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污染事件频发。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总体偏高,水污染、主要城市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6年,14个设区城市酸雨频率范围为0~72.7%,均值为19.8%,与2015年相比,上升了2.9%。广西是国家14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省份之一,部分流域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频发,2011年南丹车河镇群众血铅异常事件、2012年龙江镉污染事件、2013年贺江镉铊污染事件等,随后又发生了几件突发环境事件。二是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在44个监测站位中,2016年的海水水质优良率为81.8%,比2015年下降了9.1%;海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88.6%,比2015年下降了2.3%。
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来广西进行督察,反馈的总体情况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具体问题有:一是部分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不够。一些领导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盲目乐观情绪,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敏感性认识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二是环保为发展建设让步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规划存在侵占自然保护区现象,北部湾在开发建设中未充分考虑战略环评要求。三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比较突出。红树林受到破坏,非法采石问题突出。四是一些突出环境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部分河流湖库水质恶化,如南宁市18条城市内河,有16条46段为黑臭水体。尾矿库环境风险较高。
四、广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考察时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观念,努力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2017年12月的《学习时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正确认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问题,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即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共赢全球观。只有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才能进一步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变,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营造全社会的良好生态文化氛围。2004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法自然的观念,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价值取向无不透露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人们的协调发展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引导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需进一步发挥生态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形成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习近平同志主持浙江工作期间曾强调:“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充分表明了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的必要性。美国学者大卫·奥尔1992年提出了“生态教养”的概念。他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人们对于生态知识的缺乏有关,要进行生态教育。当前,我们主要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抓起: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领导干部担负引导社会风气的职责,是宣传的重点,有利于自上而下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加强对企业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扭转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的思想,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构建新型的生态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公众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要开展以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在社区设立宣传栏,搭建居民反映生态环保情况的平台,普及公众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四是加强学校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将生态省建设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纳入各类学校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到高中阶段可以结合相关课程,开展生态文化教育,高校要开设生态环保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五是加强家庭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家长要言传身教,做好示范,引导孩子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二)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落实
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主体功能区是根据国土资源的特征,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些不同的区域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式,要按照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功能空间科学布局,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人口、环境等政策和绩效考评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明确了不同的政策方向和政策重点,如九洲江流域,是广西的玉林市和广东的湛江市主要饮用水水源,作为限制开发区,2016年广东广西两省签署九洲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协议期间两省区各出资3亿元共同设立九洲江流域水环境治理补偿资金,2016年,九洲江流域专项治理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治理资金支持。
2.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实现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一产品”的闭合流程,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同时对环境的破坏最小。循环经济模式在国内发展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最为典型的代表。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2017年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西循环经济“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广西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在全区走在了前列,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由电力公司、水泥公司、啤酒厂为产业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带动了当地电子、再生资源、现代农业、物流等循环产业链的发展,促进了贺州市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大循环的进程。
3.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这是低碳经济的核心。这需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产业要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低碳农业,要优化能源结构,逐步改变以煤等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通过设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和交易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中国碳市场启动后,目前全球有21個国家和23个地区开展了碳交易。广西应尽快成立碳交易平台;加强碳交易市场的宣传引导,普及碳市场相关知识;开展面向市场主体的能力建设方面的培训;加强低碳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与碳交易合作。
(三)构建环境治理新体系
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仅靠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要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构建“社会制衡型环境治理模式”。政府推动引领是关键,产业支撑是重点,企业是主导力量,群众积极参与是基础。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在全国来讲是非常成功的,被称为“长汀经验”。法宝在于领导的重视,政府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持之以恒。1983年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推动下,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列为试点,之后时任福建省长、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专门就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先后作出3次批示,相关企业也积极投资打造蓝莓、银杏等农业种植基地,通过林权制度改革,群众积极承包治理,将昔日的火焰山变成了今日的花果山,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机结合。南宁市武鸣区政府在做好伊岭溪谷小镇的规划设计,伊岭溪谷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武鸣区政府把伊岭溪谷小镇定位成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其中,主要的绿色产业有火龙果种植加工产业、花卉种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农业等。润宇火龙果公司较好的发挥了企业主体的作用,润宇火龙果公司流转土地3000亩,使用有机肥种植,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绿色杀虫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绿色化经营,并且,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与企业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参与到产业园果树的维护等。因此,政府、企业、社会要形成合力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四)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支撑平台
有了法律、体制机制等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载体,夯实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支撑平台。一是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现在区内创建了一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如贺州华润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田东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但这还不够,要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低碳示范园区,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二是传统产业的“弯道超车”与“绿色低碳”的经验复制,柳钢坚持清洁生产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2016年位列全球50大钢企第32位,2017年上半年累计处理各种冶金废渣,实现利润3428万元。可以说柳钢是实现“弯道超车”与“绿色低碳”的成功典型,传统产业可以借鉴此经验。三是以绿色城镇化保障和支持环境改善,2015年广西区政府出台了实施大县城战略的意见,到2020年要建成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小镇和特色名镇,在打造特色小镇的过程中要使绿色经济的概念更加突出,积极融入绿色发展的理念。四是工业企业跨越“达尔文之海”,要实现规模化、现代化经营。2017年9月,环保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综合整治“散乱污”企业作为首要任务被重点提及。“散乱污”企业主要是那些无工商、土地、环保等手续,生产过程大都存在违法生产、超标排放、未安装污染治理设施、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的小型制造加工企业,这些企业被列入淘汰类的,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列入搬迁改造、升级改造类的,按照发展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原则,制定改造提升方案。
责任编辑 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