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工文化管理推动工会工作创新探析

2018-10-19王婷徐浩翟婧宇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8年17期

王婷 徐浩 翟婧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 2018) 9-036-01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强调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企业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文化引导,对—升留左工会工作、维护企业稳定、深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迈入新时代,企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和复杂的形势,充分发挥提升职工整体文化素质助推生产经营发展的作用,成为工会“大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工文化管理 推动工会工作 创新探析

一、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企业工会组织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用美好的企业愿景吸引和凝聚职工

美好的企业愿景激发职工强大的斗志,提高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形成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公司不断保障和提升广大职工的薪酬福利待遇,提供了文学、体育、文娱等活动平台,搭建了职业通道的晋升激励机制,企业与职工共创共享的战略发展让职工看到美好希望和奋斗航向。正所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样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他们更敬业地投入工作。

(二)用优秀的企业文化鼓舞和激发职工

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不同形式将不同背景的成员统一起来,为了共同目标奋斗,让职工由被动服从及本能抵触转化为主动接受进而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工会组织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到企业开展的各项创新创效活动,同时搭建了劳动竞赛表彰、技能创新、“工人先锋号”等创先争优平台和载体,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创新工会工作必须一切以职工群众为中心

(一)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是提高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指出: “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充分调动一线工人、制造业工人、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起来是提高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这项战略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没有积极性就难有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就难有竞争力。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不在于文凭、不在于知识、不在于技能,而在于是否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和高涨的积极性。一位职工有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高涨的积极性,即使暂时没有文凭、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没有文凭、没有知识、没有技能背景的“铁人”王进喜曾经是我国产业工人的学习榜样,他之所以书写了人生传奇,原因就在于他的积极进取的心态和高涨的积极性。铁人精神对我国几代产业工人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职工队伍中不缺有文凭、有知识、有技能的人,缺乏的是有积极進取心态和高涨的积极性的人。

(二)持续深化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是要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公司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和重要载体。全力推动公司职代会决议的贯彻落实,强化职代会提案力、王里的全程监督,确保提案意见建议办结和答复率100%。二是构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标准化体系。执行“组织机构标准化、公开内容标准化、民主形式标准化、工作程序标准化、监督保障标准化”要求,要认真落实国网公司《职工民主管理纲要》和《厂务公开管理办去》,不断拓宽厂务公开渠道,丰富厂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厂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陛,落实职工对企业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落实公司职工意见答复制度,实现职工诉求受理、督办、落实、回复的闭环管理。深化“我为企业献一策”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加大合理化建议评选、经验交流和采纳应用力度,激发职工建言献策热情。三是要着重加强公司《集体合同》履约的检查力度,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建立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三、结语

工会工作创新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工会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全面提升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从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需要,更是工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文化对于创新工会工作尤其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因此,建议要在企业中大力推动职工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崔维亚.创新工会工作思路促进职工文化建设[J].中国工人,2016 (10):38.

[2]雷赛男,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 (09):176.

[3]杨梅娟,新常态下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5,29 (05): 52-55.

[4]黄河涛,简洁,论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 (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