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探析

2018-10-19解慧娟

理论探索 2018年5期
关键词:自主创新习近平

解慧娟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驾取科技革命趋势的总体观点,是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根本指导。它包含科技制度观、科技民生观、科技战略观、科技创新观、科技人才观等丰富内涵,具有多方面的思想特征。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在实践路径的选择上要服务经济发展、紧贴时代要求、注重战略引领、立足自主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强化人才激励。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科技战略创新,科技制度创新,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5-0035-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强调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高度关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反复激励科研工作者要敢为人先抢占科技制高点。系统审视和解读习近平有关科技的一系列论述,能够避免形而上学的平面分析所导致的误解,使我们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提升理论的解释力。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重要地位

(一)新时代科技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与发展。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技原理,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科技思想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体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思想,融进了科学发展观的要素,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关注科技、重视科技、发展科技、提升科技,提出一系列科技发展新观点、新见解、新理论,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推向新深度、新高度、新境界。习近平科技观因势而动、鉴往知来,多方面全方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并进一步深化了科技实践方法要求。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发出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提出了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新要求;首次提出了推进科研发展的“三尊重”要求,人才成长的“四大机制”,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五大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成果。[1]

(二)新时代科技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代科技观熔铸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渗透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体系和各个方面,支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实践。相关文本词频统计显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科技”出现17次,“创新”出现59次;2013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统计习近平50篇讲话中的热词,“创新”被提及75次。相关讲话中,习近平多次用“牛鼻子”“撬动地球的杠杆”“新引擎”等来说明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他还用“阿喀琉斯之踵”来说明科技创新能力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些都反映出新时代科技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三)新时代科技观是驾驭科技革命趋势的总体观点。目前人类正处于信息革命的末期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科技革命将会以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为基础,以再生科技和空间科技为标志,融合相关科技,实现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交叉融合,满足人类的发展性需求。面向未来,新时代科技观强调战略重点、关键领域、交叉领域、核心技术等,强调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基础性,强调以人的发展需求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强调以全球视野融人科技创新网络。打开新科技革命突破口、驾驭未来科技发展、打造世界科学中心是新时代科技观的发展逻辑和关注焦点。

(四)新时代科技观是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根本指导。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是我国科技现代化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习近平认为科技现代化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提升科技贡献率为重点,以挖掘科技潜力为关键,并指出科技现代化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现代化正处于由跟随追赶向并跑领跑的转变阶段,正处于弯道超越的关键时期,客观要求科技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新时代科技观的指引。新时代科技观是加速科技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指南,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目标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系统内涵

分析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内容体系,我们可以从科技引领、科研规律、科技依靠、科技支撑、科技目的等方面入手,对习近平科技观从制度、民生、战略、创新、人才等几个方面予以梳理。

(一)科技制度观。鼓励和保障科技创新,需要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政策、体制、制度、机制的创立、改革和完善作支撑。科技越发展,科技进步与制度需求的矛盾就越明显,这就使得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制度观应运而生。

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习近平认为在科技领域我们仍要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2]273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等都要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彼此紧密配合、相互支撑,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在科技创新中,政府要成为统筹协调的组织者,协同创新的领导者,创新合力的推进者。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面对我国长期形成的行政化科技管理模式,习近平明确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1]“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2]2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的方向。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科技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助推器作用。这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是应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经济升级的重要举措。政府的科技创新政策、企业的科技创新决策、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转化、公众的科技创新方式等都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各主体必须在认真研判市场和分析商业价值的基础上,确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科技产业化、商业化,使其产品或服务更具市场竞争力。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要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氛围为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尊重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2]276同时,要使人、财、物等科技资源向创新一线倾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总之,科技决策机制、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科技评价制度的改革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为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改变过去用简单的行政办法管理科技的模式。

(二)科技民生观。科技发展是为人民服务的。多年以来,科技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多呈两张皮状态,为科技而科技,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困难重重,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立得不少,但实效不大。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民生观。

人民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现实动力。“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2]Z72发展科技的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压抑人、制约人,而是为了满足人、服务人、解放人。科技的发展要紧紧围绕人民的需求,要始终回应人民的呼声,要关注解决人民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曾指出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重要专利药物和高端医疗装备依赖进口。目前我国人民生活面临的很多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科技创新能力相关,其根本解决都需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手,用科技的力量来改善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是科技创新的现实目标。科技创新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提升的生活需求。目前我国需求旺盛,需求层次上升,但供给产品科技含量低,有效供给不足,导致需求外溢、消费外流,如2017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支出达1152.9亿美元。而要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水平,就必须加大民生科技投入、提升民生科技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变革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从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改善民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2]270习近平在思考我国明末清初社会发展逐渐衰落的原因时,认为近代中国并不是不了解科学知识,而是这些科学成果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作用,要么坐而论道、禁中清谈,要么长期封存、无人知晓。于是他指出:“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3]125我国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不可持续、社会发展挑战重重、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安全风险增加,这些涉及民生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

(三)科技战略观。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曾经提出和实施过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从国家层面上保证推进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方针的不断出台和实施。但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那就是科技发展的驱动力究竟在哪里?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总体安排。

“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十分紧要,必须抓准,以此带动科技难题的突破。”[2]269习近平指出我国科技发展的几个短板,“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2]268由此,习近平提出,“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2]269可以看出,在习近平看来,科技创新必须找准短板,抓住主要矛盾,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要对我国科技状况及其差距所在有一个全面判断,这是科技战略制定的前提。同时,在科技战略的谋划中,必须强调引领和支撑作用,用导向型战略措施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的总体布局。

科技系统战略把科技发展战略看作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2]273在习近平看来,我国新时代创新驱动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拉动各方面事业的创新,就不能孤立地、分割地、静态地对待科技创新,而必须用系统论的整體、联系和动态原则,科学理解和处理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科学与技术、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就要围绕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形成系统政策的配合运行格局,而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异军突起,不是封闭操作,这就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新意所在。

(四)科技创新观。科技的诞生在于创新,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标志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活力所在。而且这种创新永远没有尽头,永远是进行时。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的原因,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远远赶不上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回避风险、急功近利的观念和做法极大地阻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经过多年科技创新的积淀,我国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科技大国。但我国基础科学薄弱,科技原创力不强,尤其缺乏“定海神针”型的核心技术,导致我们的发展受制于人。针对这样的现状,习近平多次指出: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我们“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2]268。唯一途径就是以自力更生为基点进行自主创新。2018年发生的美国禁止向中国通讯企业出口芯片的事件,更使我国深刻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在考察三峡工程时说:“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加强协同创新。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整合资源,实现大跨度合作,需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相互连接和相互支撑,形成协同创新网络。习近平特别注重将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学习和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放眼世界,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在1987年考察日本时发现,日本的技术创新主要不是来自于正式的研究开发,其创新以渐进的创新为主,创新者主要是来自生产部门的工程师,车间里的技术工人。他们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日本从长远的、动态的视野出发,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根据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政府、科研部门、企业、车间、班组等多方位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一条成功经验。

培育創新精神,增强创新自信。创新生态体系理论认为“任何生态体系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甚至虚拟环境紧密相连的”[4]16。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自信是最重要的隐性因素。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创新的栖息地,秘密就在于硅谷地区具有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改变世界、引领未来的精神文化。“发展高科技,资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体制和文化,歧视企业家和创业精神的经济不会有活力。”[5],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习近平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新自信,敢于挑战,勇于超越。创新精神和创新自信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内在密码,是创造发展奇迹的内在动力,是持续攻坚克难的内在基因。

(五)科技人才观。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会凭空诞生,而是一个培育积累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人才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与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不够相称,而且人才脱颖而出的障碍还较多,人才埋没、人才外流的现象也较严重,这一切问题引发了习近平对科技人才观的反思,怎样发现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成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科技人才观应运而生。

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育人与育才的辩证统一。“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是根基。科技人才的培养绝不是纯粹的专业学习,决不能把育人与育才相分离,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知识学习当中。习近平曾在欧美同学会上讲道:“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3]58。

坚持人才管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人才管理要建立相应责任制、问责制和绩效考核制,保证人才制度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保障人才制度的顺利实施和真正落实,保证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人才管理和运行机制要符合科学研究规律,不能用行政化死板的制度约束科技人员的科研工作,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灵活性、不确定性,要容忍失败的风险。要给领衔科技专家更多决策权和支配人力物力财力的权力,防止行政部门过多干预,避免乱指挥、瞎指挥。

坚持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多样性并重。人才培养必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竟争合作规律和综合发展规律,必须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激励人才。同时,要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采取科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合作委托培养等,造就一批既有科技背景又有市场意识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向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坚持人才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并重。2017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100万,这是产生拔尖人才、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仍要持续稳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更需关注科技人才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在基础领域、前沿领域、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匮乏,缺少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尖端人才。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培养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2]275。而要提升人才质量,培养一批顶尖大师,就必须尊重科技人才成长培育规律、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思想特征

(一)从社会发展趋势中阐明科技的重要性。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科学情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1002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是一个把科学看作是人类进步的伟大革命力量学者,他对人类解放的追求与科学情怀密不可分。习近平从世界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历史分析来看科技这支改变世界的力量以及一些国家是如何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7]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历史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机理,从而得出科技发展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未来趋势。同时,习近平还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中分析科技与国家强弱的正相关性,深刻理解科技是关系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的重要力量。“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7]是习近平从历史分析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二)从科技发展目的中凸显科技的人民性。我国的科技创新决不能脱离人民的需要或只服务于少数人的需要,而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发展需求,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习近平认为,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让科技为人类造福是发展科技的价值所在。其一,科技创新要聚焦重大民生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低成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优质教育资源,消除区域、城乡、人群间的数字鸿沟,营造宜居和谐的生活环境。其二,科技创新要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要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依靠科技创新消除贫困、保障健康、实现就业、建设宜居的生活环境等,实现民生科技的充分高效供给。“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270其三,科技创新要以人民的共享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人民的共享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成果应用方面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促进入的全面自由发展,让人民的利益在科技事业进步中得以充分体现,让人民在科技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步中具有获得感。

(三)从科技双刃剑效应中提出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性。马克思当年曾尖锐地指出科技发展与社会基本矛盾积累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及其危害。“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8]776随着科技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地位的日益提升,科技的工具理性过度膨胀,人反而成为科技进步的工具。“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2]541在谈到网络安全问题时,习近平提出要遏制信息技术滥用。可见,习近平对科技负效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极为关注,因而要把握科技的发展方向,使它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习近平认识到,当代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所能解决的。在应对科技发展双刃剑效应的问题上,习近平提出和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价值,这个共同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全世界人民共同抵制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危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全球化时代的理论贡献。

(四)從整体发展理念中揭示科技发展的时代性。科技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引和价值导向,否则,科技发展就会迷失方向,科技的负效应就会凸显出来,甚至导致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只有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进行变革时,进步才会发生;任何进步,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领域,那么对全面进步来说都是有害的。”[9]6

习近平认为,科技和一切事业的发展都要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的战略总布局中来考虑。在这个总体布局下,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且将这五大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2]200创新是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总体水平的必由之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科技整体相对落后的现状,实现由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协调是我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科技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平衡,都会影响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只有发展绿色科技,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最终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科技发展既要站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也要注重学习借鉴、开放合作。实现共享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科技发展要关注重大民生问题,提升公共科技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五)从科技战略中确定科技创新的引领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引领性地位,确立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2]271习近平将创新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科技造福人类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举措的推进、绿色科技战略方向的推行,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科技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与关键,是我国不落入并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最重要举措。

(六)从科技成果转化中确证科技的实践性。科技来自于生产实践,又要应用于生产实践。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顺不畅,造成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无法应用于经济社会主战场。这意味着我国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都只是取得了知识形态的成果,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科研部门已有成果转化难、市场主体对科技成果利用难等问题的重要症结在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不畅。“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5]125而要实现科技成果顺利转化,必须以系统思维指导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府、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科技创新主体间的高度协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间的彼此对接及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衔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总之,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部署,实现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

(七)从科技信息流动中彰显科技发展的开放性。开放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全球化趋势更是方兴未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科技。习近平十分重视科技发展的国际视野。“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2]26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的开放思想具有主动开放、引领开放、双向开放的特征,表现在科技的开放上,即主动出击、引领发展、双向交流。

四、习近平新时代科技观的实践要求

(一)服务经济发展。在恩格斯看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服务经济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必须破除为科技而科技的思想和做法,打破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各种藩篱。科技创新应始终关切经济需求,以经济需求为导向,而不能仅停留于对知识的追求。为达此目的,就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政府要努力搭建互动平台,促进科技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加快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正确导向。二是加强互动协同。要加强政府与企业的互动与合作,协助和服务科研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实现技术对接。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要重视科研成果应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侧重评价科研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科技的源动力和实际应用都离不开企业。科技进步的微观主体是企业,要千方百计调动千千万万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人,破解技术难题,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紧贴时代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1]科技创新必须瞄准时代方位,体现时代要求,紧跟时代脉搏。根据时代的要求,当代科技和市场竞争呈现出以下鲜明特点:一是虚拟经济的竞争超越实体经济的竞争;二是无形资产的竞争开始逐步超越有形资产的竞争;三是智力劳务领域的竟争开始代替产品领域的竞争;四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开始制约一般技术的竟争;五是国家层面的战略竞争和企业层面的竟争紧密配合。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基础设施与管理工程系统、体制与制度创新系统、观念与文化创新系统组成。这是一个既有各自分工又需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其中,作为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企业要站在时代高度、瞄准科技前沿、把握科技动向、整合世界资源,在学习中冲刺,在冲刺中搏击,在搏击中引领。

(三)注重战略引领。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立足时代背景,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瞄准全球科技发展方向,寻找科技发展突破口;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的科技需求。在战略部署上,要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制度双轮驱动,完善科技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保障激励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科技决策机制,解决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的问题;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分类评价、科学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程度。在战略任务上,既要推进技术体系创新,又要夯实基础科学;既要壮大创新主体,又要激活全社会创新潜力;既要整体合理布局,又要重点推进。在战略保障上,加强多主体间合理分工、协同治理,尤其要合理定位政府功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多渠道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投入,解决科技投入主体单一、投人资金不足的状况;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法制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扩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空间,提升创新者的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普及力度,提高公民创新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科技事业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加强战略引领、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总体布局。

(四)立足自主创新。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中,科技创新不能盲目依赖外国,不能脱离我国具体实际,不能跟在别国后面模仿。科技创新要紧紧围绕中国国情,依托中国国情,走出我国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党中央作出的自主创新战略就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点的规划。

当前自主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和首要问题。核心技术空心化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在扩大开放的同时防止我国科技受制于他人,牢牢把握科技发展自主权,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人,提高研发经费比例;不断充实研发力量,通过人才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引导研发人员创新行为,激发创新动力和创新潜力;加大二次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科研成果向現实生产力的转移转化。政府作为自主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应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供给,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研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突出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的国家实验室,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打造创新型城市和创新中心。

(五)坚持开放创新。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完整拥有所有科技资源。我国作为科技进步的追赶者,尤其需要在对外开放中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加强科技合作交流,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科技是全人类的文明成果,只有在开放中学习,在开放中创新,在开放中竞争,我国才能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实现赶超目标。具体来说,一是发挥战略功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既定国策,开放战略是我国不变的选择。政府要加强科技外交和科技顶层设计,加强与科技强国、国际科技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的科技合作,建立科技合作沟通机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升核心技术国际合作水平。二是谋求国际合作。要以国际科技合作机制的构建为目标,探索合作创新新途径,使国际科技合作由考察访问、国际会议、培训、展览会等浅层次合作,向联合成立研究机构、设立研究基金、建立实验室等不同类型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发展。三是加大项目合作力度。科技部、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等应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象、拓宽合作领域,增加合作项目数量和经费支持力度,加大引智聚才力度,鼓励外国学者独立申请或参与一些重大项目,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六)强化人才激励。人是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第一资源,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要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增加知识价值。具体来讲,一是增大科研回报。要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绩效收入和成果收入,赋予科研机构和高校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允许科研人员在外兼职获取收入,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二是改进评价体系。要改进科研人员科研绩效的评价制度,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模糊评价为精准评价、短期评价为战略评价、官方评价为社会评价,使科研人员的贡献真正得以彰显。三是优化科研环境。创造一种让科研人员坐得住、错得起、干得好的社会氛围。用习近平的话说就是遵循科研规律,不要瞎指挥、乱指挥。有了容许失败、不急功近利、投人与回报相称、心情舒畅、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科研人才才能脱颖而出;有了安定的生活、闲暇的时间、细心的关怀、及时的帮助,科研人员才能留得住、引得进、用得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28/c1024-30018956.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李钟文.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30(0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王大庆,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猜你喜欢

自主创新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