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浪,一场关于自由的漂泊
2018-10-19王君宜
王君宜
台湾乌石港的黑色沙滩上,一波波白色的细浪向着沙滩涌来,然后碎裂、消失。我站在這里,开始了我的冲浪生涯。
我抱着冲浪板走入海浪,海水从脚到膝盖,再到胸膛,一步步地浸没身体。海浪或急,或缓,不停地拍向身体。我首要面对的是层层叠叠涌来的海浪,而不是如何去冲浪。我竭力对抗海浪,脚死死踩在沙上,消耗了许多体力,却还是没有抵达新手的浪区。我逐渐明白,不能一味坚硬地对抗海浪,首先得学会顺从。当海浪来时,轻放开脚,随着海浪涌动。在浪涌过的那一刻,海水会有一个倒流,借助这股力量再继续向前,直至浪区。
初学者的浪区较浅,人可以站在水中观察、等待海浪的到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看浪。这是一个观察海洋和熟悉海洋的过程,要学会判断浪的大小和方向,以此来挑选浪,并根据浪来调整身体与冲浪板。当看好一个浪时,迅速完成上板和划水的动作,让冲浪板达到一定的速度。海浪再推动冲浪板,使板的速度保持稳定,再站立起来。这就是抓到了浪。
经历了翻板、失速等失败后,我成功地在板上站了起来,冲到了第一次浪。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体验,脚下的海浪带着你极速地前进,像在飞行。这种速度的快感不仅是人类的本能追求,也是许多动物的本能追求,连海豚也会在海中冲浪,追逐这种快感。但这又不仅是一种速度带来的快感,它并不像是汽车疾驰时的刺激,而是一种鲜活的力量和速度从脚底传递到身体上的真实体验。
四周是天,是海,是大地,是空气和阳光。在360度的完全空间中,能感到一种活力在脚下,甚至会产生一种在驾驭海浪的错觉。
竞技,美学,态度
在新手阶段,冲浪可大致分为看浪、抓浪和站板三部分。冲浪的核心原理,就是利用浪的力量来让冲浪板起速。当冲浪板拥有足够的速度时,浪人站立起来,再通过调整重心来控制板。初学者在度过了较浅浪区的白花浪阶段后,将进入学习坐板、转板、抓绿浪的阶段,新的进阶就是在板上完成各种动作。冲浪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有几百年的历史。在18世纪,就有冒险家在大溪地(即塔希提岛,位于南太平洋)发现了当地人冲浪的习俗。而在古代的夏威夷,冲浪不仅是一项运动,更像是一种文化。围绕冲浪,有向神灵献祭的仪式。而技术高超者,可以得到尊重。
冲浪走入现代社会,得益于来自夏威夷的George Freeth,他也被尊称为“现代冲浪之父”。在1907 年,他对冲浪板进行了革新,并将冲浪运动带到了加州,从而传播到世界各地。谷歌网站每年都会变换logo,在主页上纪念这位伟大的冲浪者。
在最开始,浪人们是用木头制成的长板冲浪。现在的冲浪,则大致分为短板和长板两种。长板浮力大,适合新人上手,进阶的动作主要为走板动作,如Hanging Five和Hanging Ten。长板高手在汹涌的波浪上,如优雅的天鹅一般在冲浪板上交叉舞动和行走。
短板更多展现的则是一种暴力美学。它的体积小,重量轻,速度更快,虽较难操控,但可以在浪壁和浪尖上做出更多的炫酷动作,充满着力量的美感。而在冲浪中最刺激、最危险的冲大浪,也必须用短板。
冲浪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有举行世界冲浪联赛(World Surf League),同时还成为了2020 年东京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中国也成立了冲浪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竞技比赛中,可以展现出冲浪的技术和美感。
冲浪不仅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运动和生活两者才构成了冲浪的文化。
冲浪需要靠近浪点,而每天的浪况又不尽相同。有时海面平静得犹如湖面,就注定了较为纯粹的Surfer(冲浪者)为了抓住有浪的日子,得靠近大海。同时,冲浪也需要日积月累的练习,只有去拥抱大海,大海才会反馈于你。这就使得这项运动和生活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追浪巴厘岛
印尼的巴厘岛广为人知的是其壮丽的情人崖、海神庙,拥有着绝美夕阳的金巴兰海滩和自在悠然的乌布丛林。但巴厘岛还有着不为寻常游客所知的一面:一个冲浪胜地。在这里,你能感受到最纯粹的冲浪精神。
巴厘岛及其周边的小岛,有着许多不同风格的浪点。Kuta海滩是全岛最成熟的冲浪区,这里有着众多的冲浪学校和冲浪装备店。它狭长的海滩上,有着许多适合冲浪的区域。同时,Kuta位于市区,有着成熟的商业区。
当然,这里不免拥挤,有的Surfer会选择去一些难度更高、人数更少的浪点,去追寻最纯粹的冲浪体验。如在巴厘岛拥有盛誉的Uluwatu,浪点在悬崖峭壁之下,拥有绝世好浪的同时,也有着危险的礁石,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则会板毁人伤。而隐藏在世外的绝世浪点难以到达,生活条件也较为艰苦。
在Youtube上有一个Masters of Indo的视频,它讲述了印尼浪人Marlon Geibor的故事。Marlon来自一个冲浪家族,他从小在巴厘岛跟着父亲和姐姐一起冲浪。他们居住在一个破烂的小木屋中,木屋外的椰子树间挂着一张吊床,周围是淳朴的村民。Marlon 带着他10 岁的侄子Varun,在湛蓝的海洋中遨游,伴着烈日或夕阳。这里的浪点常会出现难度极高的管浪,Marlon和Varun在其中肆意穿梭着,飞翔着,摔倒着。
Marlon的梦幻故事不仅存在于视频。我曾在巴厘岛临近的小岛蓝梦岛,挑选了酒店附近的浪点。在海边的小小海滩,有一个出租冲浪板的小屋。店里只有两三个小孩。我用英语和手势跟领头的小孩讲好价格后,便挑了一块合适的冲浪板下海了。
当浪况渐佳时,孩子的父亲不知何时已回到了租板店,小孩们抱着短板,一窝蜂冲向了浪区。浪势渐大,浪有时会高过小孩,但孩子们在浪中上蹿下跳,争抢着每一个来临的浪,欢快地在浪尖翻腾着。待浪势渐歇,他们就乘着浪花,划回了岸上。我归还冲浪板时,看着这几个不过十一二岁的小孩,他们身体黝黑,有着明亮的眼眸和笑容。
我有一位朋友在临近巴厘的吉利岛冲浪,当时餐厅的一位厨师和她都在海里泡着。而岸上刚好有人点餐,工作人员就大喊着呼唤他回去做饭。他便嗖地一下,回到岸上干起本职工作。当完成任务时,又风风火火地拿起板子,冲入海中。
在这里,生活就是这样简单纯粹,快乐就是这样简单纯粹。看见好的浪,就去追。
把生活交给海洋
热爱冲浪从来都不只是海边居民的专属权利。许多浪人由于生活和个人选择,离开了海边,困居在城市之中,但他们心中对于自由和海洋的渴望却从未消失。
在极尽繁华的香港,其实也有着浪点,但香港的浪点极少,其中最出名和热闹的是大浪湾。这里是都市中浪人的寄托,他们带着沉重的冲浪板,穿过丛山峻岭,来到位于石澳的偏远浪点,放下所有的身份—商业精英、设计师、大明星—他们只是冲浪客。
我有一位香港朋友Mavis,也是大浪湾的常客。她在英国念书长大,之后留在了伦敦的银行工作。之后她辞去了工作,进行全球的冲浪旅行。巴厘岛、夏威夷、摩洛哥、法国、葡萄牙、海南、台湾……她在世界上许多浪点都留下了足迹。她从一个白皮肤的微胖女生,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健康阳光的女Surfer。她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去冲浪,理由很简单,就是热爱。
我在海南冲浪俱乐部当义工时,除了认识了Mavis,也在那里认识了许多热爱冲浪的人。有的人留在了海边,再也没有离开冲浪;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离开,回到原本的生活。但我相信,每一个热爱冲浪的人,内心都藏着一份渴望,放下俗世的纷纷扰扰来到海边,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给海洋。
在海边的生活很简单,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浪的。当没浪的时候,聊聊天,喝喝酒,交流冲浪的技巧与心得,了解各自国家的风俗文化,或者驱车前往城镇,品美食,看电影。当兴致高时,大家会下海去抓海胆。而技艺高超的浪人还会抓螃蟹,挖海螺,打鱼。浪人们还会组织清理沙滩、保护海洋、救援风灾的活动,尽力维护自己的家园。
冲浪本质上是一项满怀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运动。一个人,抱着板,义无反顾地走入海洋,独自去迎接海浪的考验。这是一场对自我的拷问,面对着贫乏的物质和精神的渴望,去挑战自我,认清自我,直面内心的恐惧与欲望;去拥抱海洋,敬畏海洋,去亲身感受海的每一次涌动,去体悟它的潮流,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