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背后的故事

2018-10-19郭媛丹

环球时报 2018-10-19
关键词:民间组织苏丹走出去

本报记者 郭媛丹

一个主题为“来自熊猫国度的礼物”的项目目前正在纳米比亚的14所学校进行,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纳米比亚爱心包裹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讲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国际化之路。

成立于1989年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国内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于2005年开启国际化之路。陈红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海外项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5到2009年,主要针对世界范围内的灾害进行救援,募集的善款主要通过受益国家使馆或第三方机构拨付出去,基金会自己的员工没有走出国门。从2009年到2015年,以援建中石油捐赠的苏丹阿布欧舍友谊医院项目为标志,开始派员工去受益国开展项目。从2015年注册设立缅甸和尼泊尔办公室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海外项目从“四无”,即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固定人员、无长期项目和无长期项目资金,转变成为“四有”。

截至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个

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道主义救援和援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物资1.4亿元人民币,惠及约40万人次;在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尼泊尔、缅甸和柬埔寨6个国家开展了长期发展援助项目。

谈及中国扶贫基金会走出去的原因,陈红涛认为,首先是受机构使命与愿景指引,其次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传递中国人民的爱心。如今,中国民众通过经商、务工、留学和旅游与外界交往增多,对世界的苦难,尤其是在灾害发生时,都有表达爱心的意愿。此外,民间组织走出国门开展公益慈善项目还可以帮助完善中资企业社会责任。

经过十多年探索,扶贫基金会围绕消除贫困、零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清洁饮水和体面工作六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行动。陈红涛举例说,从2015年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进行“微笑儿童学校供餐”项目,目前已覆盖50所学校,超过5000名学生。

陈红涛还讲述了缅甸姑娘南固辛的故事。她是缅甸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是缅甸胞波大学生助学金项目受益人。该项目旨在帮助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本科生,标准是每人每年2500元人民币,连续资助4年。“2012年,我会在2011年竣工的苏丹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周边社区,成功实施母婴保健网络示范项目,苏丹卫生部致函我会在全苏丹推广该项目经验。”陈红涛说。

陈红涛认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国际化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海外发展援助项目的全流程管理、海外灾害紧急响应、海外办公室运营、海外项目国际化传播和倡导等。“我们编纂了《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操作手册》等系列出版物,为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

积极走出去的中国民间组织与发达国家同行是否存在差距?陈红涛表示,“还是有差距的”。他说,首先,发达国家社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历史悠久,而我们才刚起步;其次,国外社会组织管理经验更丰富,比如品牌、筹资、项目设计管理、监测评估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第三,国外社会组织的规模更大,比如国际美慈组织在超过40个国家长期开展援助项目,全球员工近5000人。

不过,陈红涛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势必后来居上。“我们与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发展背景,很容易与其人民达成同理心,能因地制宜设计项目;我们互联网技术发展很快,通过网络平台筹资的技术经验走在世界前列。”▲

猜你喜欢

民间组织苏丹走出去
苏丹总统被推翻惊世界
“苏丹”之死
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现状浅析
发挥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
关于我国环保组织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