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科学课程的有效推进
——三个积木变身的钟摆故事
2018-10-19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刘烨萍
■文/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刘烨萍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师幼共同建构富有弹性的探究式课程,引导幼儿有深度、有广度的探究认知,让幼儿进行探究式学习、游戏化活动、情景式体验,这些方式能有效地帮助自我建构科学知识经验,将科学探索活动优化成STEM学习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故事来源:争抢积木——合作协商——展开讨论
在桌面建构游戏时,浩浩和睿睿两人为了一个支架积木争吵不休。
浩浩:“这是我需要的,你借我玩一会儿,好吗?”
睿睿:“不行,借给你,我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了,再等会儿吧!”
浩浩:“唉,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睿睿:“不然我们合作吧,我想玩一个荡秋千的游戏。”
两人达成共识开始合作了。
两个支架摆好,浩浩拿了一根长长的小棒左右架上,从美工区找来一根麻绳,一头系上一个积木小人,一头系在长长的小棒上。睿睿迫不及待地推了一下,果然秋千摆动起来了。
浩浩有点激动:“哇塞!可以摆动好长时间呢!”
睿睿突然说:“还有点像钟摆呢!你说像吗?”
浩浩点点头:“钟摆?嗯!确实挺像的。”
“哇!我们搭了钟摆呢!”两人欢呼!
欢呼声引来了其他幼儿的围观,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分析与思考:从幼儿间的矛盾产生到解决问题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可以折射出幼儿对问题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无意中形成了一个有探究意义和价值的STEM案例,我们将从这里作为幼儿探究的起点。
二、故事推进:发现问题——调整支持——经验提升
第一阶段:钟摆大讨论
通过设计调查表,和家长一起完成调查、查找的任务,以及“我知道的钟摆”“钟摆的作用”等活动的开展,幼儿明白了钟摆是从一个固定点悬垂的可以自由运动的重物,钟摆来回摆动一次就成为一个周期这个道理。幼儿还知道起重机上用来拆卸建筑物的落锤、摆钟的摆锤、海盗船、健身器材的摆椅、催眠仪、钢琴上的节拍器、吊椅等都是根据钟摆原理工作的,各自的摆锤都有自己特殊的作用。
分析与思考:钟摆在生活中不常见,幼儿接触得更是少之又少。我们深知家长参与的多元性本身就是STEM学习的重要资源,他们能科学地给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因此,我们通过设计调查、收集信息、记录谈话等方式让幼儿的寻找和探索过程真正有方向、有可操作性,有园外经验的技术支持。
第二阶段:钟摆大变身
了解钟摆原理,熟悉生活中一些根据钟摆原理工作的物体后,幼儿开始在教室里搜寻一切能够制作钟摆的材料。建构区的万能工匠、插塑积木、纸杯等,美工区的树枝、冰棍棒、夹子、各种绳子,书、桌子边角等等都是幼儿可以利用的材料。
大家合作建构的场面甚是欢快。
“我们用万能工匠搭一个固定的支架,这样才牢固。”
“我们用三个树枝绑成一个树杈,也可以搭一个支架。”
“我们直接用一堆书压住一根线,把线的另一头垂下去就可以了,这样多方便啊!”
就这样,创意百出的钟摆诞生了。
分析与思考:活动区域是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的场所,在与科学相关的不同区域中,幼儿自由选择了不同数量的活动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按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创造了不同造型的钟摆。这些都是幼儿探究的完整性和深度学习的体现。
第三阶段:钟摆大比拼
钟摆都做好了,幼儿开始互相欣赏、摆弄这些作品,一个个都非常兴奋。
“我的钟摆摆动时间比你们的长。”
“不对,我的钟摆时间也很长的,不相信来比一比。”
“比就比,我们邀请老师做裁判。”
比赛开始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就等着我发出“开始”的口令。
一声令下,几个钟摆同时晃动起来,幼儿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各自的钟摆,结果……
“唉,怎么办?材料不同,不能知道比赛结果。”
那怎么办呢?不比了?还是换材料?
“我们还是不要比吧,可以数数各自的钟摆摆动了多少次?”浩浩提出的建议让大家豁然开朗,一致赞同。
“用什么方法记录呢?”
拍手数数、画竖线、画圆……各自记录的方法都不同。
幼儿不太相信第一次的记录结果,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结果发现每组每次统计的数字相同。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钟摆摆动的弧度对摆动时长没有影响,而钟摆线绳的长度至关重要。
分析与思考:整个比赛是由幼儿发起的,这一阶段通过比赛、记录、调整到得出结论,整个过程体现出幼儿运用数学感性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当幼儿真正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他们就是在学习、成长,挑战自己,建立合作关系,更是在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四阶段:钟摆大调整
“那有的积木太短了,我们要换材料。”
“用几根短棒通过连接管连接到一起。”
“不行,不牢固,摆动的时候架子倒了怎么办?”幼儿开始同心协力想办法了。
“用我们的椅子试试看,找一根长棒就可以了。”
“那桌子不是很高吗?肯定可以的。”
幼儿纷纷行动起来,椅子、桌子、大椅子、水管都试了一下,果然摆动的路线远了。
“老师,杯子里要是装了东西,摆动的时候会掉出来吗?”
“肯定不会,要是装点水扎几个洞就是洒水机了。”
“那如果是彩色的水不就可以画画了吗?”
“装上沙子就是沙漏了。”
从幼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浩浩问道:“老师,摆动的时候摆锤晃来晃去的,它每次晃动的路线是一样的吗?是什么路线呢?”幼儿猜测直线、弧线、水波浪线等等。
分析与思考:这一阶段是幼儿根据结论和已有经验进行调整的环节。只要有操作就会发现问题,幼儿在新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更精彩的想象环节。此时幼儿拥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教师鼓励和尊重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验证了教师的退后、放手与幼儿的独立思考能促使幼儿走向更深层次的探究和学习。
第五阶段:钟摆无限画
最初幼儿想到用笔做摆锤可以看出路线,结果是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当笔碰到纸上时,会产生阻力,就会停止,摆动的路线也不均匀。后来想到用沙子,发现沙子落到纸上有一个分散的过程,沙子都散开了,虽然画面很美,但实验结果还是不准确。
最后决定用颜料,结果路线出现了,幼儿不但发现摆锤每晃动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椭圆,还说这些画就叫钟摆画,像个地球。幼儿的想象开始成为现实,幼儿又开始新了的任务——测量钟摆路线的长度。
分析与思考:听完幼儿的对话,看到幼儿操作实验。他们从想象到实践操作,此时我们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创造他们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戏环境,并提供支持性的适宜材料和流程,给予幼儿隐性的信任。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阶段:钟摆惊效应
当幼儿发出提问:“如果在一根杆子上挂两个摆锤,摆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那么“如果在一根杆子上挂多个摆锤,摆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呢?”当幼儿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其他幼儿开始质疑:那么多线在一起肯定要打架了,绝对不行!答案一致否定。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叫幼儿回家和大人一起试一试。结果第二天大多数幼儿都说实验失败,或者说只能两个摆锤要离得很远才行。
后来我在网上搜索关于钟摆知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了一个视频《惊人的钟摆效应》,带给我无限启发。
幼儿看了视频之后,都为之惊叹:“天啊!太神奇了!一块挡板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于是马上找材料开始实验。他们找了万能工匠的圆球,一块KT板,实验非常成功。
幼儿开始讨论挡板的作用、摆锤的路线,并用自己的方式开始记录。
“它能支持所有的摆锤。”
“有了挡板,摆锤就能从一个起点出发了,线就不会绕在一起。”
“有了挡板,摆锤开始的力量就一样了。”
“有了挡板,摆锤摆动的路线就都是一样的。”
“摆动起来一会儿是水浪线,一会儿是两条直线,一会儿是三条线交叉,一会儿又是小鱼形状。”……
分析与思考:在幼儿发现问题难以自我解决时,此时成人提供适当的学习经验是支持、推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此时活动中幼儿参与过程是愉悦的、专注的、有序的,材料的提供、活动的推进都是源于幼儿的需求及发展。
三、反思:观察分析——深度学习
本次活动源于幼儿之间的矛盾和对话,后续从提出问题、关注问题、调查实验、验证比拼、调整发现、形成解释和得出结论、合作分享,从而逐个解决问题并引出一连串的遐想。这样的活动让幼儿真正经历探究、体验探究和发现奥秘,是幼儿深度学习的有效验证。
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钟摆的不同之处,并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继而提出新的问题。幼儿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建钟摆是一个大的工程,运用不同的记录方法记录钟摆的摆动次数、测量钟摆的路线长度等,这些都融合了很多数学概念,钟摆的轨迹、推动钟摆的力度等都是科学知识的体现。这个复杂的过程表现出幼儿运用各种已有经验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发现的能力及合作协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