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互联网思维下高校理工类学报网络出版体系

2018-10-19秦中悦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工类校际学报

■秦中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编辑部,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 215009

大多数高校理工类学报属于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学术拼盘”的形式刊发论文,缺少专业特色。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报精心打造特色专栏,但以数据库为代表的网络检索和传播缺乏栏目特色、编排风格等[1-2]。进入互联网时代,“用户至上”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最佳理念,这与传统的理工类学报作为信息发布者而非信息的提供者的观念大相径庭[3-4];学报虽然也尝试利用微博、微信、App等社交平台,关注用户群体的不同需求,将经过筛选、分类的内容进行定向交互式传播,但这仅限于互联网应用的技术工具层面,是一种“把纸本期刊的内容发布到网络上,期刊就能够成功转型为网络媒介时代的学术交流平台”的简单思维[5],尚未演进成为互联网思维的范式。

学报网站作为高校学报的技术支撑,主要功能定位为稿件采编,以实现学报编辑工作流程的现代化为目标。网站由作者在线注册、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工作、专家在线审稿(编委会在线审稿)、主编在线终审等系统构成,实现了作者撰稿、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作者退修、主编终审、稿件录用等版块的线上运作。

学报网站就出版而言,完全是纸质期刊出版在先,论文上传网站于后;就发行功能而言,虽然包括“期刊索引”“过刊文章查询”等,但是发行方式多以期、卷(年)等纸本期刊模式进行。显然,整个出版、发行过程都是依照纸本期刊模式进行,因此现行学报网站只能算是纸本期刊的电子版,毫无网络出版特色;至于用户服务方面,只有一个简单的“联系我们”,基本属于空白。

在互联网思维下,理工类学报可结合自身特点,将学报网站拓展为学报的网络出版载体,完全摆脱以纸本期刊为中心的思路,参照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出版;以“用户至上、精准传播、及时获取”等理念为引领[6-8],从“采稿编辑、出版—发行—传播、用户服务”3个维度重新构建学报网站,改进学报网站在出版发行、用户服务上的不足;拟建校际学报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从而探索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模式。

1 高校理工类学报的特点

高校理工类学报肩负教育事业与出版事业双重使命,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保障高校学报的学术属性,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产品,为广大师生服务,是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的最好体现。高校理工类学报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归结如下。

1.1 发表学术论文的特点

高校理工类学报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的学术性期刊,高校的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学术水准很高,因此高校学报所发表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极强,没有相同专业背景及相近学历水平的人很难读懂。一篇上好的理工类学术论文,除了良好的文字表述以外,还包括严谨的理论公式演绎、推导,详细工艺路线的设计、制定,完备实验装置的图解、示意,实验结果的图片显示、表格数据,以及内容的逻辑性、合理性等。

理工类学报所刊载论文多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有关,蕴含着巨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是技术的兴起和淡出周期较短,例如,计算机学科的周期只有2 年左右[7],纺织材料改性技术的周期也只有5年左右。所以,及时出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2 论文的阅读特点

理工类学报论文专业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读者在阅读理工类学报论文的同时需要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微博、微信、App 等社交平台上文字性的表述往往只能起到“抛砖”式的启示作用,全面了解论文内容则需要进行系统的深阅读[6]。例如,在纤维材料改性的研究中[9],“通过铜离子处理纤维素纤维,用以改善材料的抗菌性能”,这句概述可作为该论文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语,因为社交平台的阅读属于浅阅读,是对常识性知识的了解,而只有通过深阅读才能够发掘其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点。例如,铜离子是以简单的Cu2+离子还是以Cu[(NH3)4]2+络离子存在?铜氨络离子与纤维素结合时,是简单的物理吸附还是以配位键—HO→Cu[(NH3)4]2+的方式存在?前者与纤维素无法形成有效的结合,没有创新价值;只有后者才能形成稳定的纤维素分子与Cu[(NH3)4]2+配位络合,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3 读者—作者(用户)群特点

因为理工类论文只有具备相同或相近专业背景的少数人才能读懂,所以它的用户是一个小众群体,具有两大主要特征:(1)读者和作者具有同源性,可以相互转化,他们之间角色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学术共同体内学者的互动[10];(2)这一小众群体主要包括从事相同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产业应用群体,属于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士,其中大多是师生、校友、同事、同仁关系,属于“熟人”圈子,所以很容易产生互动,并及时反馈信息。

2 学报网络出版体系平台架构

结合高校理工类学报的特点,在现行学报网站的基础上,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构建学报网络出版平台体系,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如图1所示,整个设计思路是将现行学报网站从一个垂直式深度分众平台[4]切换成垂直式采编平台和平面式的出版—发行—传播平台,并重新构建一个用户服务平台。

图1 学报网络出版体系平台架构切换图

作为学报网络出版体系的基础,采编平台是出版—发行—传播平台的前提,二者是前因后果的关系;用户服务平台相对独立,以提高服务意识为主导,摆脱权威信息发布者的形象,方便作者、编辑、读者进行交互式信息交流和沟通。

2.1 采编平台

采编平台沿袭了原学报网站稿件采编功能的主要定位,在整个采编系统中垂直整合了作者、编者、审稿专家这一价值链,以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做到“内容为本、质量为王”,为读者提供优质的学术论文,缩短读者获取资源的时间,提升学术研究的效能,这应该是最好的用户思维。

2.2 出版—发行—传播平台

出版—发行—传播平台通过平面整合出版—发行系统,将稿件的录用、编排、出版、发行从垂直模式转向平台化模式。可以参照OA出版模式,稿件一经录用,编辑排版后就在学报的官方网站上在线出版,确保论文发行的时效性与获取的便捷性。

2.2.1 打造特色专业网络版块

就编排格式而言,可以进行专栏化设计来保持栏目特色,以平台化思维构建学报网络特色专业出版版块(图2),采用平面显示模式,专栏内容一目了然,很好地体现出简约极致的思维,突破纸本期刊出版中“刊”的论文编排模式。

采用推介式平台模式进行检索、阅读,专业栏目自主推介检索,一键点击专业特色版块即可获取论文[图2(b)],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和获取资料。以笔者所在的《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为例,其每期刊发的论文以学术拼盘的形式编排在一起,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报的专业特色。在网络出版中,将本校的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学三大国家级学科设计成三大特色版块,给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科特色展示平台,点击相应的版块,即可获取资料。

图2 学报网站出版平面整合转变示意图。(a)垂直模式;(b)平面整合模式

2.2.2 打造出版—发行同步平台

在发行方式上,不再采用单月、双月或季度等发行周期,而是参照OA在线出版模式,录用的稿件经过编辑排版后,随即更新上传,发布在学报的官方网站上,让出版、发行、传播同时进行,突破纸质期刊发行中“期”的模式。出版和发行同步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技论文的时效性,不会错过科技论文的最佳应用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纸本期刊从编辑定稿,到最后出版、印刷、发行,有时会推迟1年左右,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传播应用。

2.3 用户服务平台

基于理工类学报的作者、读者同源,可以先将读者、作者、编委会成员、审稿专家、产品开发者、产业应用者,也包括编辑,组建成一个学报用户大群;然后细分成特色专业用户群;最后分为学术研究群与产业应用群。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交流互动,精准推送资料。编辑也是互动环节中的一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类似于“群主”(图3)。互动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在线的网络交流,例如App、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也可以是线下面对面交流,例如传统的编委会、学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项目审核会等。

图3 用户服务群建构

2.3.1 学术研究群

学术研究型用户多是校内外相同或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对口专业的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因为他们是具有相同专业背景的人群,学报成为学术交流、科研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这类用户群体是论文引用的主体,对学报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2 产业用户群

产业开发型用户是同行生产应用群体。理工类学报刊载了许多技术研究应用、工艺水平改进方面的论文,对相关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具有很大的启发、借鉴作用。而学报用户群体往往涵盖了许多同行的知名理论学者、科学研究人员,以及产业应用人员。以学报编辑为中介,让论文成果与企业生产对接,实现产业化应用。例如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药学进展》的编委会成员涵盖了许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研发人员,其科学研究成果与企业生产直接对接,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产业应用体现了理工类学术研究应有的实用价值,提升学报的影响力。例如,对于文献[9],可将纤维素分子与铜氨离子形成配位键的—HO→Cu[(NH3)4]2+视为纤维材料改性理论研究的创新点,为学术型用户推送以X射线结晶度分析、失重分析、红外波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结果作为支撑络合结构的实验结果;而将铜氨络合竹浆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抑菌率分别为90.8%和90.4%(洗后)、织物的力学性能对比、铜氨离子的处理浓度参数、使用条件等作为实用资料推送给产业应用群体。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推送既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又能进一步提升学报的影响力。

2.3.3 服务本校教学科研特色的宣传平台

高校的教师、学生都是学报的用户。为突出体现高等院校学科特色与科研优势,可将国家级(或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制作成特色栏目,或以名师介绍为栏目;每一个学术会议主题都是学术前沿研究的热点,也可以制作成视频资料,甚至直播会议,以更好地服务本校的教师和学生。

服务以研究生为代表的初级学者,设定研究论文写作专栏,体现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风范,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和教学。

3 拟建校际学报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

校际学报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可以看作是理工类学报个刊传播平台的外延。在互联网条件下,参照OA期刊采集服务体系(即GoOA)模式,设计一个公益性的理工类高校学报相同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将各学报的优势专业论文进行链接、评价、整合并保存起来,提供推介一站式获取服务,朝着高质量水平、高度专业化、高开放度、高影响力目标方向发展。

3.1 高质量水平实现的前提

优势学科专业存在于不同的大学之间。以苏州科技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结构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属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同样,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结构工程专业属于国家重点学科;浙江大学建设工程学院的结构工程专业为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结构工程专业。显然,相同的国家级优势专业在校际间并存,可成为构建高质量校际优势专业传播数据平台的前提(图4)。

图4 校际相同优势专业传播群

3.2 高度专业化设计与对接

正如前文所述,每所理工类高校的学报网站都推出自己的优势专业版块,可将其看作是技术支撑的链接点。然后,在推介式共享平面下,通过开放性与互动性联合,将多个高校学报相同的专业版块连接起来,实现多点获取,突破个刊封闭的格局,形成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出版传播群平台。

如图4所示,将“结构工程特色专业”设计成推介式共享数据平台,将每所高校的结构工程专业论文版块视为链接点(学报网站不是链接点);在互联网条件下,将校际链接点对接在“结构工程优势专业”上,成为只有结构工程专业论文的大数据平台。

3.3 高度开放、高影响力的形成

参照GoOA模式,在严守学术质量、高度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获取、遴选、评价、二次出版建设,从而提升高校理工类学报的影响力。

3.3.1 免费获取、方便阅读

每所学校的专业论文在线发表后,通过互联网相互链接构建起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出版传播平台,极大地方便读者获取、阅读资料,也大大增加了相关学术论文的容量;OA在线出版传播方式,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最新的科学研究信息,同时也节省了时间与精力。

3.3.2 二次评价

通过分析汇总点击率、下载数量、引用率等客观数据指标,辅之以专家、编辑等同行评议,综合评判论文的质量水平,形成文摘体形式的数字化期刊;甚至还可以将排名靠前的论文翻译成英文出版,以提升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语

高校理工类学报坚持垂直整合网络编辑—出版平台,对稿件进行严格筛选、整理、加工,把好质量关,在网络媒介时代,这依旧是学报的核心工作。但是为了提高论文的传播应用能力,采取OA在线出版模式,打造出版—发行—传播一体化的网络出版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对于进一步建立校际优势专业传播共享平台,在互联网前提下已具备实现的硬件条件,但是涉及到校际学报专业对接的技术问题,以及校际之间合作意向和管理体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理工类校际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致敬学报40年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