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合作模式下的质量控制

2018-10-19

中国内部审计 2018年10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总体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而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八条也提到“除涉密事项外,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为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与审计任务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常态。

然而,高校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由于内外审职能定位及执业习惯差异,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所实施的项目质量与内部审计要求相去甚远。随着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需求的不断扩展,特别是在上级明确规定了购买社会审计服务要“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后,相关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成为焦点和难题。

二、现状与比较

笔者以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国内高校内部审计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工作模式以及审计质量控制情况。调查访谈的11所高校均已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其服务内容从早前的工程审计领域逐步转向经济责任审计、预算管理审计、审计调查等领域。购买服务的形式既有单个项目制采购,也有入围服务期限制采购。各高校审计目标和工作模式有所不同,其质量控制的难点也呈现多角度化。

(一)工作模式多样化

依据审计人员数量、审计项目密集度、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规模及复杂性,高校内审机构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工作模式:

1.项目参与式。审计项目开展仍以高校内审人员为主,社会审计人员作为辅助,即仅购买其劳动力,社会中介机构并非以项目制承接任务,也不需单独出具审计报告。社会审计参与度不高,审计质量完全按照内审机构要求执行。

2.项目委托式。项目开展以社会审计人员为主,内审人员不参与或仅作为辅助人员负责项目联系协调等事务。项目由社会审计单独出具审计报告。因内审人员的参与度不高,审计质量最难把控。

3.项目合作式。部分审计工作开展较好的高校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时,大多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即项目开展以社会审计人员为主,高校审计人员作为组长或主审等关键角色全程参与。如果内部审计理念清晰、社会审计配合度较高,审计项目质量能得到一定保证。

(二)质量控制的难点多角度化

从表面上看,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审计任务繁重和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尝试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优势互补。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1.社会审计人员高校执业经验不足。社会审计参与高校除工程审计领域之外的审计项目,近几年才逐渐增多。因此,大多数社会审计人员对高校基本情况不够了解,相关规章制度不甚熟悉,执业经验相对不足,从而存在审计内容不全面,审不深、审不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缺少敏感性等问题。

2.社会审计定位不准确。内部审计旨在促进单位完善内部管理、防范风险,审计思路与方法均从管理入手、从业务入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审查和揭示,提出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但多数社会审计仍习惯于从财务收支角度出发实施审计,关注数据多于关注业务和管理,审计定位不准确,审计思路不清晰,简单套用企业审计模式,无法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3.社会审计配合度不强。中介机构在承担高校审计项目的同时往往承接大量其他审计项目,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强,执业素质存在差异,在响应速度、人员配备方面往往难以保证。甚至有部分中介机构受经济利益驱使,待积累一定经验后,业务积极性下降或不愿再参与学校审计项目。

4.社会审计文书质量不高。这是调查访谈高校认为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社会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等文本常常就事论事、缺乏提炼,审计文书质量普遍偏低,经常出现问题表述不清楚、审计定性不准确、审计依据不充分等情况,直接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导致内部审计的实质性价值无法体现。

三、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工作关系定位

(一)准确一致的工作定位

工作目标一致是合作关系存在的前提。高校内部审计的定位是学校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立、客观”的职业态度,履行“监督、评价和建议”职责。而社会审计因其形式上的独立,主要履行鉴证和评价的职能。当社会审计受聘于内部审计时,其职能定位也已相应转变为内部审计的助手,必须着眼于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来开展审计工作。因此,在相同的工作目标驱动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应成为合作伙伴,为了相同的事业共同努力。

(二)相互配合相互信赖的工作氛围

购买审计服务不同于其他合同关系,一则审计工作是一项以客观、公正为准则的职业性服务;二则为达到共同目标,审计工作参与各方需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作为合作伙伴,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应始终以相互配合为基调、以相互信赖为基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共力共进共赢的工作结果

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在合作关系存续期间,双方既是为了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也是共同进步共同收获的过程。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借助社会审计的人力资源解决内部审计人力、能力不足的问题,既高质高效地完成审计项目,又可以吸收社会审计专业经验应用于后续审计项目;对于社会审计来说,依托内部审计平台,吸取内审多年来累积的管理审计经验,拓展审计思路,提升审计水平,有助于开展更多元化的审计业务。这样的合作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合作才能共赢。共力共进共赢是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合作取得的工作成果,也是双方合作关系的存续原则。

四、合作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探析

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管理体系,贯穿于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的全过程。因质量控制主体为合作双方,在强化全流程管理意识的同时,契约意识的建立也至关重要。

(一)良好的合作环境是质量控制的前提

1.采用准入机制,选聘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机构合作。内部审计机构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向社会公开选择资质良好、实力较强的社会审计机构,以入围服务期限的方式形成审计合作对象库,建立稳定的中长期合作关系。招标时要明确合作机构的资质、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服务承诺保证、工作纪律要求以及奖罚措施等。在入围期限内,应定期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工作机制,通过考核与评价增强合作机构的责任感,调动社会审计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完善合同条款,达成明确的权责共识。服务合同是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开展合作的约束性文本,签订合同应本着平等互利、权责对等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职责,约定社会审计在审计工作中需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既应遵守行业有关规则,也应遵照内部审计发布的各项工作规则,同时接受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指导和质量监督,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工作。对审计组人员的变更、遵循执业原则揭示重大风险等直接影响审计质量的要素作出限制性规定。

(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质量控制的基础

针对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合作模式,内审机构应专门制定社会审计参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则,从工作机制、工作程序和时效等方面明确工作具体规则,从而达到规范审计程序、保证审计质量的目的。从工作要求上,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和社会审计人员分别作为组长、副组长、主审等角色的各自职责,申明应遵守的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等。在位有为、制度先行,用制度规范行为,是保证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笔者所在单位就先后制定了《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工作规则》《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则》《社会中介机构参与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规则》等多项运行制度。现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部分运行机制和工作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机制及工作要求

(三)合理分工和明确职责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在伙伴型合作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应作为组长或主审等关键角色,把握审计进度和审计质量,对社会审计的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和管理。社会审计的派出人员可依职别分别作为副组长或主审、助审参与。在组织形式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各级别人员应承担的职责。表2以内审人员担任审计组长、社会审计人员担任副组长或主审为例,简要说明各角色的职责分工。

从表2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组长,对项目的参与度相当高,从立项到归档全程参与,且在重要的审计文书环节均负有审定职责。此种角色分工有利于将内部审计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对于质量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规范的操作流程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统一操作流程和行为规范,并严格遵守本单位内部审计操作指南。在工作程序和时效上,按规定进行操作,按照审计准备、实施、确认、报告等阶段程序化地开展工作,做到规范、有序、及时、高效。表3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例,对审计操作流程进行初步梳理。

(五)规范的审计文书是质量控制的抓手

各类审计文书是审计质量的最终体现,审计文书的质量也是检查审计质量的显性标准。社会审计参与审计项目,审计实务中所使用的文本应标准化、格式化,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所有审计文书均应按内部审计的要求,使用统一规范的格式。对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复核或审核机制,确保各文本均经过必要的控制程序。社会中介机构对现场审计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人员对审核工作负责,以确保审计文书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结论准确。

表2 审计组分工及职责

表3 经济责任审计部分操作流程

(六)持续的过程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内部审计人员应以“全流程管理”为目标,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督,跟踪监控审计全过程,把质量控制落到实处。具体地说,就是在立项时,筛选合格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组的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相匹配;在审计准备阶段,把握审计思路,审核社会审计出具的审计实施方案,抓住审计重点和方向;在审计实施阶段,控制审计时效,参与审计访谈,熟悉各审计事项的具体情况,保证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在审计确认阶段,审核审计情况确认单及支撑性材料,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在审计报告阶段,审核社会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初稿,规范报告体例,保证审计报告符合内部审计定位,审计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客观,审计建议可行。

(七)定期的培训与交流是质量控制的要点

在入围机制下,内部审计与入围的社会审计机构便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应定期进行培训与交流。首先,内审机构应在入围初期对社会审计进行综合培训,讲解内部审计理念,介绍学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工程管理等政策,帮助社会审计人员熟悉学校情况;其次,在审计项目准备阶段,应组织审计组人员进行审前培训,根据项目特点了解项目需求,明确审计方向等;再次,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组内部应进行充分交流,形成定期汇报和遇重大问题随时汇报机制,保证审计信息有效传递;最后,在合作伙伴入围期限内,应组织交流会,互相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困惑,一方面总结经验,一方面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定期的总结与反思不仅是贯彻双方共力共进共赢的合作理念,也有助于审计质量的不断提高。

(八)严明公正的考核机制是质量控制的助推器

为激励和提高审计工作效能,确保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应在与社会审计的合作中建立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社会审计的工作实绩情况进行考核和奖惩。考核评价可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以程序和文书规范、工作效率、遵守工作纪律、履行合同条款等情况进行年度或项目单独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社会审计机构是否继续纳入以后合作对象库的重要依据。

五、结论

为有效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社会审计应以审计助手的身份参与高校内部审计,角色定位也跟随聘请单位的身份转换为内部审计。合作双方是共力、共进、共赢关系。质量控制是双方的工作,并非内部审计一方的任务,需要双方建立相对长期、稳定的伙伴型合作关系。

在伙伴型合作关系模式下,内部审计要为社会审计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健全工作机制,合理分工,明确各自职责,建立一套规范的操作流程并有效执行,统一各类审计文书模式,规范输出。同时,内审机构要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定期组织对社会审计的培训和交流,并建立系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在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质量控制体系模式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方可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关于如何提升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的研究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