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颈臂型重叠Miller-Fisher综合征的吉兰-巴雷综合征一例

2018-10-19张蕊胡琨张文彦陈佳刘斌李世英

关键词:脑干双侧B型

张蕊 胡琨 张文彦 陈佳 刘斌 李世英

1病例报告患者男,49岁。主因“头晕、步态不稳3 d”于2016-11-09入院。于入院前3 d患者“感冒”后出现头晕,呈持续性,严重时有视物旋转感,并有步态不稳,需他人扶持。无言语不清、视物成双、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尿便障碍。未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既往体健。发病前无不洁食物进食史,未进食腌制食品。入院查体:体温36.7℃,脉搏96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意识清楚,言语流利,双眼球各向运动自如,可见水平眼震,双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左下肢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下肢病理征可疑。脑膜刺激征阴性。双手指鼻试验欠稳准,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阳性。血、尿常规以及血生化、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2016-11-09行头CT、磁共振DWI成像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图1、2A)。诊断:脑干梗死。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治疗,但患者病情进行性加重。入院后第2天仍头晕,并出现右眼上睑下垂、视物成双,言语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双上肢无力,以左上肢为重。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构音不清,声音低哑,双侧软腭抬举无力,咽反射消失。右眼球外斜视,内收、上下视均受限,双侧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低,左上肢腱反射(+),右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正常,双下肢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下肢膝以下音叉振动觉消失,四肢末端针刺觉无减退。脑膜刺激征阴性。双手指鼻不稳准,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不能耐受检查。2016-11-11复查头磁共振仍未发现脑干病灶(图2B)。颈椎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颈椎2-3、3-4、4-5节段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局部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扁,以右侧为重(图3)。结合患者出现真性球麻痹,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病前有“感冒”史,影像学检查未见脑干急性梗死灶,颈椎磁共振表现改变不能解释临床症状、体征,考虑不能除外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特殊类型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及Bickerstaff’s脑干脑炎(BBE)可能。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加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同时完善腰穿检查,结果显示脑脊液压力130 mmH2O(1 mmH2O=9.8×10-3kPa),白细胞5×106/L,蛋白0.50 g/L,病毒、结核抗体系列检查均正常。入院后4 d患者出现双眼睑下垂,右侧为重,仍声音嘶哑,双上肢无力,并出现颈部无力。查体阳性体征:双侧软腭不能抬举,咽反射消失;双侧上睑下垂,双眼球上下视、内收、外展均受限;屈颈无力;双上肢肌力4级,肌张力稍低,腱反射(+);双下肢病理征阳性,深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阴性;双手指鼻不稳不准,跟膝胫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不能耐受检查。最终诊断:GBS,咽颈臂(PCB)型重叠MFS。给予丙种球蛋白〔0.4 mg/(kg·d)〕冲击、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等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四肢肌电图检查结果示双侧正中、尺、腋神经运动传导波幅降低,双侧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双胫神经H反射未引出;双侧正中、尺神经感觉电位波幅偏低,双侧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潜伏时延长。5 d后血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回报:血及脑脊液GD1b-IgG(+),GQ1b-IgG(+),支持诊断。1周后双下肢病理征消失,共治疗18 d,痊愈出院。随访1年,无任何后遗症状、体征。

2讨论GBS作为一个疾病谱,临床表现多样,除经典的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外,尚可出现临床受累部位症状的重叠。1986年,Ropper[1]报道了以颈部、咽喉部和上臂受累为主的PCB型GBS。2007年在PCB型GBS的大宗病例报道中发现,抗GT1a和GQ1b抗体在PCB、MFS及BBE中阳性率很高,进一步将PCB型GBS、MFS和BBE联系在一起[2]。2014年GBS分类专家组(the GBS Classification Group)提出了GBS和MFS的新分类和诊断标准[3],进一步对PCB的诊断进行了规范。其核心症状为口咽、颈部和上肢无力,以及上肢腱反射丧失/减低,不伴下肢无力,合并共济失调与眼外肌麻痹者提示与MFS重叠,支持特征包括血清检测到特异性较高的GQ1b的IgG类抗体,有时合并GT1a-IgG阳性,可有周围神经病的电生理证据。患者多有空肠弯曲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前驱感染,诱导机体产生抗GQ1b抗体,与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四肢肌梭和脑干高表达的GQ1b结合,导致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受累。

本例患者急性起病,表现为头晕、眼外肌麻痹、感觉性共济失调,并有双侧锥体束征,入院后曾考虑为脑干梗死。但患者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DWI检查未见病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效果差,而后出现真性球麻痹、颈及双上肢无力,双上肢腱反射减低,复查头磁共振DWI仍未见脑干病灶,颈椎磁共振异常表现不能解释患者脑神经受累的症状、体征及颈肌无力,且病变以右侧为重,不能解释以左上肢为主的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

图1 患者头CT检查未见异常 图2 患者头颅磁共振DWI成像检查(2016-11-09)显示脑干(中脑层面)未见异常信号(A),复查(2016-11-11)亦未见脑干存在异常信号(B) 图3 颈椎磁共振(2016-11-11)检查显示颈椎2-3、3-4、4-5节段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局部硬膜囊受压(A),脊髓变扁,以右侧为重(B)

结合患者病前有“感冒”史,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符合PCB与MFS重叠。脑脊液检查存在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及脑脊液GQ1b-IgG(+),肌电图提示周围神经受损,给予丙种球蛋白免疫调节治疗有效,支持“GBS,PCB型重叠MFS”诊断。目前认为,患者血及脑脊液GD1b-IgG抗体与感觉性共济失调型GBS相关[4],见于一些MFS患者。患者病程中有一过性双侧锥体束征,可能与抗GQ1b抗体通过血-脑屏障薄弱区域进入脑干,并与GQ1b 特异性结合,攻击脑干,导致锥体束受累有关,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认为PCB型GBS主要电生理改变为可逆性传导阻滞或传导减慢而并非脱髓鞘,这种改变可以由免疫介导的郎飞结的破坏导致[4],出现在轴索型GBS的早期,这种电生理结果提示良好的临床预后[5]。

PCB型GBS很罕见,仅占GBS的3%,人年发病率为(0.07~0.25)/万[6],其中男女比例为1.3∶1。本病需与脑干梗死、重症肌无力、肉毒中毒、Wernicke脑病等鉴别,此患者发病初症状与脑干梗死极其相似,容易造成误诊;患者临床表现无晨轻暮重,无大量饮酒史、长期进食差及进食腌制食品等情况,经免疫治疗恢复好,排除其他疾病。

猜你喜欢

脑干双侧B型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验 血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潜伏》等48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