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公路水运建设工程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
2018-10-19李雷杨波周方虞谦李俊
李 雷 杨 波 周 方 虞 谦 李 俊
1.江苏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2.南通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在公路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而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劳动者不受外来伤害、确保安全生产的主要装备和最后一道防线[1]。但是现有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标准存在内容笼统、针对性欠缺等问题[2-3]。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内9个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的调查,重点分析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为制定公路水运工程施工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规范提供依据。
1 调研对象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调研选取9个江苏省在建公路水运工程项目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公路工程4个,分别是:海安县某桥梁工程、352省道某段工程、泰州至丹阳某高速公路工程、无锡某公路工程;水运工程5个,分别是:南通某码头项目、南通某船闸项目、南通某航道整治工程、连云港某引航基地工程和连云港某波堤工程。调研对象为每个项目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
1.2 调研方法
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手段开展调研工作。组织项目部召开调研沟通会,交流企业个体防护用品计划、采购、发放、使用和报废过程管理情况;实地观察施工现场,对作业人员进行询问,并且查看现场使用和配戴情况;分别发放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调查问卷。
2 调研分析
2.1 对象分析
本次调研共发放管理人员调查问卷280份,收回问卷261份,回收率93.2%;发放作业人员调查问卷560份,收回503份,回收率89.8%。
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对503名作业人员进行对象分析。这些作业人员中,男性472人(93.8%),女性31人(6.2%);年龄在20~60岁;工龄在20年以上的有121人(24.1%),工龄15~20年的有156人(31.0%),工龄10~15年的有139人(27.6%),工龄在10年以下的有87人(17.2%);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有289人(57.5%),高中的有179人(35.6%),大专及以上的有人16(3.1%)。公路、水运工程具体年龄、性别、工龄及文化程度情况分布情况,见表1-3。
表1 公路工程调查对象年龄、性别组成分布
表2 公路工程调查对象工龄分布
表3 公路工程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布
2.2 施工现场职业性有害因素调研分析
根据现场调研,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进行分类,公路水运工程施工现场所存在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为粉尘、物理和化学有害因素。粉尘有水泥粉尘、电焊烟尘、石灰石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等;油漆工会接触到化学有害因素。
调查对象总人数为654人,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数为522人,占总人数的79.8%。直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人数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结果,见表4。大多数作业人员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触职业性有害因素作业人员的工种分别是电焊工(28%)、模板工(21%)、机械工(15%)、钢筋工(13%)、电工(12%)等。可知电焊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比例最多。
表4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人数百分比
不同施工单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类型比例,见表5。由表可知,接触职业危害中生产性粉尘的比例最高,占总数的37.8%,其次是噪声(28.0%)、震动(14.2%)、高温(10.8%)、紫外线(12.9%)。由于施工单位建设项目的不同和施工工序的差异,各项目中产生的职业有害因素比例由一定差异,但符合统计规律。
表5 各施工项目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类型比例(%)
在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人数最多的工种中,所接触职业危害的类型,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电焊工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和紫外线;模板工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和噪声;机械工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噪声、震动和粉尘;钢筋工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噪声和粉尘;电工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和噪声。在施工中各个工种同时作业和交叉作业,实际中往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更加复杂。
表6 不同工种接触职业有害因素人群比例(%)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项目管理人员都会向作业人员发放安全帽(100%),然而对于防护手套和安全带只对部分作业人员发放,所占的比例为65.3%和38.5%,其次则分别是护目镜(20.4%)、防尘口罩(16.2%)和防护鞋(7.8%)。而像一些防护服、特种作业防护服、防护面罩、护听器和呼吸器等基本没有配置。
本次调研的9个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包括桥梁施工、路基施工、路面施工、码头施工、船闸施工、防波堤施工和疏浚工程,接触职业有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占总参建人员的比例为79.8%。所接触的职业有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噪声、震动、高温、紫外线,其中粉尘是接触人员最高的有害因素,其主要产生于三场作业、路面施工作业和电焊作业。由于施工工种和工序的不同,不同岗位接触的职业危害稍有差异。在职业危害管理中,施工单位没有对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和状况做专业的评价,导致对现场职业危害水平管控不到位。同时对于个体防护用品也不能根据现场职业危害水平情况合理发放。
2.3 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情况调研分析
此次调查发现,9家施工单位有6家企业建立了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维护程序和监督检查制度。企业在个体防护用品的选择决定上是由项目部安全部管理人员为主导,现场作业人员、监理单位等多方参与的方式。
通过调查显示,企业均倾向于选购国产、价格适中的产品,但企业未对质量进行专门检测,只会通过是否含有“安全标志”来进行判断。在采购方式上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会根据工程进度采购(88.2%),少数会根据作业人员需要才会采购(11.8%)。此外,在采购资金方面,多数企业资金能及时到位(76.5%),偶尔会有延迟(23.5%)。企业均会采取按需发放个体防护用品的方式。在对使用和维护培训调查时发现,64.7%的管理人员会选择对全员进行培训,而35.3%的管理者会对部分人员进行培训。然而,企业在维护、保养环节缺少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43.2%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会定期进行维护,56.8%的不清楚,调研发现在个体防护用品投入使用后,绝大多数企业不会定期进行定期检测。考虑实际的成本,检测一次的费用可能比重新购买要多,而且部分用品的检查为破坏性检测,所以当主观判断个体防护用品出现不合格或者损坏时,企业均会重新进行采购。
调研企业实际情况和档案资料显示,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前缺少适合性分析,同时已配备用品定期维护率较低。由此可见,一方面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相当薄弱,企业管理人员对个体防护用品缺乏专业认识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在个体防护用品的技术指导上参与不够,缺少相关标准指导现场管理。
2.4 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各施工单位虽然建立了个体防护用品管理和发放标准,但作业人员由于个人认识水平和安全意识的缺失等问题,会使个体防护用品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重点调查了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对于个体防护用品的认识程度和佩戴情况。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作业人员知道所从事的工种/岗位存在危险性(79.6%)。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企业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不是很全面(43.6%),并且缺乏全面的个体防护用品教育培训全面(39.6%),导致作业人员不能够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29.1%),甚至一些作业人员认为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没有必要(17.2%)。在佩戴时,大部分作业人员对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质量满意(79.3%),但是在施工时,一部分作业人员认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不便(22.2%),而且他们考虑到在危险发生时个体防护用品只能达到一定的保护效果(30.1%),最终导致其不愿意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在对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维护环节中,大部分人不清楚自己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需要定期维护(62.2%)。虽然有时能够判断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存在缺陷(70.1%),但是在有缺陷或者损坏时还会使用其他类似的代替(26.3%),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对所使用的个体防护用品不够重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调查结果表明,作业人员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造成不能正确佩戴个体防护用品,例如安全帽的下颚带不扣。此外,由于企业在个体防护用品管理上未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对作业人员教育不全面,缺乏监督,管理人员对于个体防护用品知识水平欠缺,不能很好管理作业人员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同时一部分作业人员表示一些个体防护用品佩戴不方便,舒适性不好也是阻碍其正常佩戴的原因,例如现场作业人员多数认为夏天佩戴普通救生衣会很热。为此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仍然有待提高。
3 结束语
通过调研发现,公路水运工程作业人员个体防护配备及使用存在一些问题[4],如:现场正确有效佩戴率较低,施工安全意识差,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缺乏有效的监督:个体防护用品的定期维护率较低,新老更换缺乏科学依据;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力量相当薄弱,缺乏专业指导或者标准参照。为此公路水运工程建设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仍然有待提高,开展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标准研究迫在眉睫,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