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词义辨
2018-10-18王凯
王凯
“衣冠禽兽”一词是源出明代官员服饰的赞语,还是一直都是形容人的贬义词?我们不妨从词意和词语构成的角度厘清本义。
近几年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开始流行对一些既有词汇进行新的阐释。在这个潮流的影响带动之下,一些大多数人熟知的典故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原意,如我们熟知的“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皮匠”本为“裨将”,意為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后逐渐讹为“皮匠”),等等,对于我们正确理解词汇典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对一些出处语意明确的成语典故进行重新阐释,生硬地套用另外的典故,令成语的词性词意都发生了变化,不但没有起到帮助作用,相反还很大程度上对人们造成了误导。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对“衣冠禽兽”一词的解释。
关于“衣冠禽兽”一词,《辞海》《中国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的解释非常明确,《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释义为:“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作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语意明确为贬义。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宫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这种解释出来之后,便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衣冠禽兽”一词原是褒义词,后来才慢慢演变为贬义词的。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搜索“衣冠禽兽”出来的大都是这种观点,甚至一些博物馆在展陈中也因袭此说,可谓是流传深广。
“衣冠禽兽”一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衣冠、禽兽。衣冠者,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可代指缙绅、名门世族,后泛指衣着穿戴;禽兽者,是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古代也专指兽类,后用以比喻行为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禽兽”一词用作贬义出现很早,早在《孟子》中就有“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记述,而在明代以前的古籍记载中也不鲜见,如《荀子》中有:“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宋《优古堂诗话》中有:“其面则人,其心则禽兽,又乌可谓之人耶?”元代杂剧戏曲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元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我则恨那忘恩咬主贼禽兽,怎生不画在凌烟阁上头。”元杨显之《潇湘雨》:“我则骂你精驴禽兽,兀的不气杀我也。”在这些地方出现的禽兽一词除用作本意(即鸟类和兽类的统称)外,都为贬义。在明代文献、文人文集、传奇小说等记载中,用禽兽一词代指卑鄙恶劣、卑劣无耻的人更比比皆是,如明沈龄所撰的传奇作品《三元记》中有“你那诓财背义真禽兽。你去忘忧恣花酒”,计六奇《明季南略》中有“谓锡爵以台省为禽兽,台省益攻锡爵”,诸如此类,而从未见有以“禽兽”一词代指官员服饰的。
而将“衣冠禽兽”一词与官员服饰联系起来,见于清代《大义觉迷录》中,时有怀念明朝衣冠的遗民嘲笑清人服饰时有“孔雀翎,马蹄袖,衣冠中禽兽”之语,为驳斥此言,雍正帝举出历代服饰皆有“取禽兽之名状态”:“夫以冠言之,则周有雀弁、鹿弁,汉唐有獬豸冠、貂蝉冠、冠之类,以衣言之,则《尚书》云:‘山、龙、华虫作绘。汉、唐以来,有羽衣、鹤氅,以及雉头裘、狮蛮带之类,不可胜数。皆取禽兽之名状,以为服饰之光华,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此段记载中,无论是嘲讽清人服饰的“衣冠中禽兽”,还是雍正辩驳时的“岂有自古以来用此等衣冠之人皆为禽兽可乎”中,“禽兽”一词皆为贬义,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
“衣冠禽兽”一词,无论从词意来说,还是从典故出处来说,皆为贬义无疑,且与明代官员服饰全无关系。罔顾典故出处,生硬地以官员服饰来套用,并以此推出“衣冠禽兽”本为赞语之说,本为无稽之谈,如今却被许多人引为新见,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