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不一样”的月亮

2018-10-18

看历史 2018年9期
关键词:绘画史科技史思想史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是李白系列月亮诗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题为《古朗月行》。相比他15岁时的处女作《初月》的明媚和浪漫,这首诗显然深沉、复杂得多。人到中年,诗人面对唐帝国时局,借月而申影射现实本义,月的意象较之《初月》,已由当初的单纯变得深婉曲折。

从《初月》而至《古朗月行》,李白对月亮的认识,其实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认知阶段和认知层次。中国佛教哲学界有一组重要概念是为顿与渐,直指佛教思想和修行中精进与直显的隐喻,用明白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就是顿悟强调人的灵性觉醒,有顿然领悟的智慧和灵感而渐悟则认为人需要次第分明的渐修,才能达到最后的了悟。两家论讼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将这组佛教哲学概念移植过来,我们也发现,所谓渐悟其实更符合我们认知客观事物的规律。从李白对月亮的认知变化来看,这个渐悟过程,需要人在不断的学习积累和科学观察中,达到认知的一个高度,其中,不仅需要哲学史的渐修,也需要文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绘画史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月亮这样一个特殊的天外之物,它与普通人的物理距离,也当然地影响了人们通过其他更多综合学科来强化认知的欲望和兴趣。除了少数以科学名义认真仰头看的思考者,我们大多数^对月亮的认识其实很多年都不曾变化,习焉不察已变成一个生活常态,由此,月亮的形象,很多时候,便固化在我们最初的认识里,如同李白的《初月》,尽管充满诗意,到底还是简单。

从民俗学的角度,中秋节更多被人们赋予了圆满、团圆的意义。在万家团圆的时节,月亮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即便诗篇再美好,它对于现实的世界似乎影响殊微。“习焉不察”的日常里,月色似乎一万年没有变化。但考诸文学史、思想史、科技史、绘画史,我们也会发现,中秋节的月亮显然没有那么簡单。如果将这些历史熔铸一炉,我们会发现,中秋节的月亮会变得与以前不一样,至少,和李白的《初月》不一样,和初级和中级的《物理学》教材上的月亮不一样,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中的月亮不—样,和传世名画中的月亮不一样……

在“习焉不察”的日常里,发现和寻找月亮的这些“不一样”,是本期“封面故事”试图努力的方向——尽管这样的努力离真正的月亮或许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但人类对月亮的观察和思考沉淀在那里,它是月亮开始照耀着我们的时候就累积起来的智慧结晶,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我们理应打捞,让更多人仰望夜空,在历史的智慧基础上,去“看见”月亮的多维形象。

那么,亲爱的读者,你准备好在今年的中秋,在和家人吃月饼、饮桂花酒的时候,去发现“不一样”的月亮了吗?

猜你喜欢

绘画史科技史思想史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只有两类画家会在绘画史上留下痕迹
魏葵:画家应该直面的,是永不完结的绘画史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瓷器凝结的科技思想
为什么弱者难以接近正义——一个思想史的考察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观探析
《军事哲学思想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