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明月的诗情画意
2018-10-18马琳
马琳
《诗经·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枚先秦的月亮,照在男人的身上,撩起了男人对美丽女子的思慕之情;照见历史的河流,撩开了中国诗歌意象里最为五彩斑斓的涟漪。从那以后,这枚月亮在人类的诗情画意里一直存在至今。
你挂月来我登楼
建安三曹,操诗雄浑,丕诗练达,植诗微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明月在枭雄曹操的眼里,是囊中物。匆匆的足迹里刻满了酸甜苦辣,回首过往是是非非,消除无奈的最佳办法就是和醉而眠,忘却欢乐或痛楚,将自己送回原初的混沌。而醒后的余生,仍不得不投入到自己的鸿图大志中去,用建功立业来安放自己的灵魂。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随情就意,不做久留的是曹丕。视觉上下角度的变换,使景物在多个方位得到呈现,从而引起联想。水月俯仰之间,毫无斧凿痕迹。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曹植的徘徊,让人顿生怜惜,而怜惜之中还有悲叹,悲叹之后还有延绵的余哀。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伫立于高楼上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自问自答,以明月撩动心事来引述自己内心的苦闷,不著痕迹,却成“建安绝唱”。这绝唱里,让明月有了一次惊人的飞跃,从此它超越了无情的自然事物的躯壳,化为有情的生命。自曹植“明月照高楼”借用《李陵赠苏武》之后,“明月高楼”便成了思妇的代名词:如李群玉《醒起独酣环友》里的“美人此夕不入梦,独宿高楼明月凉”,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如崔颢《长门怨》里的“紫殿青苔满,高楼明月空”,如李白《关山月》里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哽咽的月色
一次谈话中,元朝皇帝问他的大臣脱脱:“宋徽宗这人怎么样啊?”脱脱答:“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千言万语化成的这句回答,几乎将宋徽宗说了个通透!
“无言哽咽,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阳时月。”刘氏出生低微,后入宫给宋哲宗昭怀皇后做了婢女。昭怀皇后死后,她得到内侍杨戬的极力引荐,封为安妃。安妃天资聪颖,善解人意,心灵手巧,明艳动人,深得宋徽宗喜爱。后生下三子一女,即建安郡王赵秧、嘉国公赵椅、英国公赵根和柔福帝姬。宣和三年(1121),安妃一病不起,薨逝,享年34岁,追封为皇后,谥日明节。微宗对安妃念念不忘,第二年赏灯时,他回想起和安妃出行的情景,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最后的“不忍”、“羞见”,是对明月的难当愧意,是深入骨子里的凡人的细腻与温柔。
旧时明月对赏灯的宋徽宗来说是一种思人的刺痛,对拜谒琴台的岑参来说是一种萧索:“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对毛滂来说是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便是旧时帘外月,却来小槛低窗。朦胧影里淡梳妆。”对史达祖来说是一种“愁痕即泪痕”的伤逝:“旧时明月旧时身,旧时梅萼新。旧时月底似梅人。”对张侃来说是一种孤旅夜宿的惬意:“秋从今夜冷,月比旧时明。”对郑元佑来说是一种书斋岁月的清欢:“岂应娟娟旧时月?独留疏影当窗横。”对董纪来说是一种对流光的妥协与豁达:“适来此夕又何夕,照见今吾即故吾。”对纳兰性德来说是一种填膺百感的悲呱“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唐伯虎《桃花坞写生图》
一个与月亮相亲的词牌“月上海棠”,又名“玉关遥”、“海棠月”等,相传也是宋徽宗所创。万分遗憾的是,词牌创始人为我们留存下来的却只有九字残句:“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仅仅九字,多情帝王将其无可奈何、无力回天之痛倾诉、了断,令闻者蒙泪,令观者泣下。
好月亮,坏月亮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7),科场失意的唐伯虎终于在苏州城外桃花坞筑起了桃花庵,每日与好友祝允明、文征明等饮酒作诗,狂放不羁。在桃花庵里写就的,除了《桃花庵歌》,便是《把酒对月歌》最被世人称颂了:“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全诗与李白咏月名篇《把酒问月》同调,其问化用杜诗,旁及稼轩,在李白与明月之间,是一个有李白精神与明月情怀的“我”!前六句赞颂李白善写明月,中四句是希望自己能够像李白那样对月饮酒赋诗,最后六句充分表达了自己要学习李白的不慕功名、藐视权贵、诗酒自娱、花月余生。
李白愛月,十诗九言月。在李白的心里,明月是理想的圣地,是自由的世界。除了《把酒问月》之外,还有《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里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还有《月下独酌》里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还有《哭晁卿衡》里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还有一首特别的咏月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诗中的“君”就是“峨眉山月”,对此我深信不疑。称月为君,正是李白!
卢梭《沉睡的吉普赛女郎》
金农《月华图》(局部)
康定斯基《构成第六号》
“中秋美景当吴苑,十载佳期共此堂。珠履高吟欢满座,金钗送酒看分行。秦娥女石月俄行雨,赵女停弦漫绕梁。莫道西岩容易堕,珠帘徐卷烂银光。”祝允明年轻时写下的这首《中秋日燕客晚雨》,在他年逾花甲之时“醉后”“披汗”草书一卷,并易名为《中秋玩月》。像《中秋玩月》般美好的诗歌,祝允明笔下有着数不清的明月。如《见月》里的“连当三夕见,喜似百年生”,如《月潭》里的“蛟龙且抱明珠卧,蟾兔能将桂子来”,如《看月怀内》里的“想得夜深刀尺罢,推帘独自下阶行”,如《皓月》里的“万籁萧萧微不辨,露繁霜重月盈天”,如《月槎》里的“老夫欲问广寒事,只欠扁舟渡海云”,如《秋山琴月图》里的“太阴幽煌,希声无倪。迎之以虚,承之以微”……
喜饮酒,所以自问自答:“何处难忘酒,江船对月时。”喜竹阴,所以境域不俗:“人间此夜频前席,凉月虚窗更自宜。”喜游賞,所以壮怀万里:“风吹急柝严城闭,月照行人古道寒。”喜怀旧,所以梦回秋风:“暮空云敛月初弦,露气星光共渺然。”这月下的才子,是文征明。
徐祯卿天资聪颖,学富五车,以诗文见长,更被称为“吴中诗冠”。在文学流派上,还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26岁考中进士,本该入翰林的徐祯卿因长相难看而被改授大理左寺副,五年后又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受挫仕途的徐祯卿逐渐开始醉心于道家修炼,沉迷养生仅一年,便溘然长逝,享年33岁。
《中秋夜不见月兼邀储太仆不至》里“今夜中秋月,云端空复情。人间同寂寞,天外独分明”,《月》里“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只自悬清汉,那知隔凤城”、“看月生西浦,穿云度北窗。高楼有羁羽,照影不成双”,《亡女旅榇南泉寺》里“月满花宫不见人,殇魂独宿网流尘。那因得借金轮力,白玉光中现尔身”,《拟萧子显春别曲》里“雾里纤纤新月光,机中少妇织流黄。可怜断丝不如泪,零落时续不能长”,邀人不至、隔断关山、形单影只、丛生白发……这位江南四大才子中出生最晚去世最早的文豪,诗歌里随处都悬着一轮“坏月亮”。
明月雅集
久居春山的于鹊,日日与白云相依:“独来多任性,惟与白云期。深处花开尽,迟眠人不知。水流山暗处,风起月明时。望见南峰近,年年懒更移。”白云之下,烂漫的人间有花有水,低头遇风,抬头望月。对着一湾池水,杜牧心思远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白居易在淡然的清秋里,将呆发成了诗:“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睛,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山岭上是一片陆希声的松林:“岭上青松手自栽,已能苍翠映莓苔。岁寒本是君家事,好送清风月下来。”青松立于清寒,为的是先涤荡了自己,好将清风明月送下山来吧。
明月与清风、流水、苍松、红叶相依偎,哪能仅仅依偎于唐代诗人的几处山居里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百十位诗人心中,有千百个月亮。千百个月亮,或许还该有万千种名字。
王褒的月亮叫初魄:“上弦如半璧,初魄似蛾眉。”王嘉的月亮叫夜光:“筑圆邱以视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沈约的月亮叫圆影:“方晖竟户入,圆影隙中来。”谢脁的月亮叫素舒:“轩曜怀光,素舒伫德。”庾信的月亮叫白兔:“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唐太宗的月亮叫桂枝:“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卢照邻的月亮叫沉钩:“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崔护的月亮叫宝镜:“晕藻绘于金轮,聚云霞于宝镜。”李贺的月亮叫碧华:“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齐己的月亮叫清规:“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元稹的月亮叫半弓:“昼漏频加箭,宵晖欲半弓。”李商隐的月亮叫凉蟾:“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踪星入。”曹松的月亮叫丹桂:“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韦庄的月亮叫蟾彩:“蟾彩霜华夜不分,天外鸿声枕上闻。”苏舜钦的月亮叫金饼:“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苏轼的月亮叫冰轮:“夜半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龚自珍的月亮叫太阴:“抱秋树之晨华,指太阴以宵盟。”魏源的月亮叫仪景:“仪景圆缺问,迹留影忽逝。”
画笔下的月亮
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逐渐褪去了神秘的色彩,画家对月亮的描绘更加自由、美丽。
周文矩的扇面《仙女乘鸾图》,一鸾凤于薄云淡雾中振翅飞鸣,其背上一仙女正茫然回首目视身后的一轮圆月。画家将仙女回眸之一刹那所显露出的怅惘之情刻画得生动传神,使本来单调的景物变得极富情趣并给人以想象空间。仙女的眼神原无形,然作者却利用它使圆月和鸾凤之间产生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使画面具有气脉贯通的完整性。画家通过描绘仙女的衣带向后飘举暗示出无形的风力,并以此表明鸾凤疾翔时的速度与强烈的动感,与圆月之间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圣朝名画评》云:“周文矩用意深远,于繁富则尤工。”
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截取小景,自成天地。潺潺的流水,幽幽的虫鸣,秋夜在低沉舒缓的琴音中拉开序幕,叮咚作响的是溪流中泛起的水花溅落。柔美悠扬的笙音,像是秋风在低语。又似长者回味往昔时,怅然的心声。童子侍立其旁,和着洒在沙堤上的月光,人与自然的相栖相依,成为画家最高贵的审美情趣。赵孟頫行书李白五言诗《题宛豁馆》“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二句,更是画龙点睛的概括。
马远的团扇《月下观梅图》,构图简洁而爽朗,画面丰富而宁静。山石坚实有力,梅枝劲健曲折,高士悠然自得,童子携琴而立,隐隐约约几剪梅影,清清爽爽一轮圆月,剩下大面留白,留与月色。
杜堇的《祭月图》,几乎完整地描绘了中秋夜人们月下设祭案、对月拜祭的情景。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从不敢怠慢月神。周代开始,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也称“祭月”为“夕月”。
文征明的《中庭步月图》,极富纪实意味。草堂之中,陈一几案,上有古书、酒具。草堂周围,林木交柯,皎洁的月光化为滴滴冷露打湿了树叶。远处苍穹,云破月来,清辉洒向大地,更加衬托了环境的幽静。草堂前的一片开阔之地上,三位高士漫步赏月,顾盼交谈……这秋夜,简直是中国画里的月光奏鸣曲!“十月十三日夜,与客小醉,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留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僮子烹苦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丙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
王谔的《月下吹箫图》,一片溶溶月色,笼罩着静谧的山野,幽深的峡谷,峭立的山峰,嵯峨的怪石……幽深空旷的意境中,风卷松涛的回音在山谷之间荡漾,由远及近。一童合掌,眼望天边,似在为动听的箫声打着节拍;一童手指夜空,若有细语,似乎为箫声所陶醉,对天边的一轮明月充满了向往。画面从画里延伸到画外,月光如水,箫声如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提到“月亮城”扬州,就不得不说“扬州八怪”,說到扬州八怪,就不能不说到金农,说到金农,就不能不说他的《月华图》。《月华图》构图简单,银盘般的圆月外,是太阳的光芒,让广宇普照。“没骨法”画出的一株桂树和两只颠倒相对而立的玉兔,抽象地再现了“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尽精微,致广大”,金农笔下的月亮,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月亮,它可以越过时代,用墨色振聋发聩。
月神的颂歌
古埃及与古希腊时期,是神的时代。天空、太阳、月亮、大地、河流、动物和植物都是神,绘画就画神。中世纪时期,是上帝的时代,绘画就画上帝。文艺复兴时期,慢慢成为人的时代,绘画就画人。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主义等都是在画人。19世纪后期,在现代光学科技的支持下,印象派出现了。后来梵高、塞尚和高更等带领的后印象派以描绘主观风景为内容,颜色开始情绪化了。再后来就是野兽派、表现主义、抽象主义……
从公元前的胸部布满众多乳房的月神雕塑,到康定斯基《构成第六号》里涂鸦的月亮,可以说艺术家对月亮的描绘,一直贯穿于西方绘画史。
狄安娜是罗马神话及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狩猎女神,还是以贞洁著称的处女之神。她是金光闪闪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姐姐,尊贵的众神之王宙斯最疼爱的女儿。她有着光洁的额头,浓密的秀发,曼妙的身材和闪亮如星辰般的眼睛。对于描绘狄安娜的美,艺术家总是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当然,创作出的精品也灿若星河。
法国洛可可艺术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于1742年创作的《浴后的狄安娜》,精致入微,绝美动人。正是这幅油画,让布歇迈入了伟大艺术家的行列。画中狄安娜女神白净的前额上缀有象征月神的首饰,身边放着象征猎神的弓箭和猎物。沐浴之后的狄安娜妩媚动人,月夜里蓝色布幔上的身体犹如手中的珍珠一般玲珑剔透。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彼埃特罗·安东尼奥·罗塔里则着重表现出了狄安娜女神娇俏可爱的一面。在《靠在树上的猎神狄安娜》这幅油画中,头顶一弯新月的狄安娜似乎若有所思,红艳的嘴唇如珊瑚一般娇俏。德国古典主义艺术家安东·拉斐尔·门斯创作的《飞凌于夜空的狄安娜》,用色大胆,明暗相宜。月圆之夜,猎之女神正自由自在飞翔于云端。
梵高《星月夜》
安东·拉斐尔·门斯自画像
月亮,同样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亲密朋友。1889年,是梵高离开人世的前一年。这一年里,他创作了大量有关月亮的油画作品。1889年5月8日,梵高创作了《星月夜》,画中的村庄就是他接受精神病治疗的地方圣雷米。梵高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金黄的满月,回旋的星辰,盘桓纠结的线条仿佛让人们看得见时光的流逝。《月亮升起时的晚间景色》中,画家以特有的笔法以及生动的色彩,向人们展示这样一幅美景:金黄色的麦田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个峡谷遮掩住月亮的一部分,一座农舍恰到好处地坐落在远处。这幅美丽画卷展示的是真实的景物吗?梵高在绘制这幅油画时,究竟是否真的见到了明月升起的特殊时刻呢?金黄色的麦田、晴朗的夜晚、峡谷后面的月亮,这些都是同时出现的吗?美国天文学家奥尔森带领的团队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将梵高看见月亮从峡谷升起的日期确定为1889年7月13日晚上9点08分。
20世纪初的法国出现了一种艺术潮流,被称为“稚拙派”,一生都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亨利·卢梭是它的开创者。《狂欢节之夜》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朦胧的月光下,一对情侣在宁静的丛林中漫步。远处群山明如白昼,近处树木则埋于黑暗,画画虚幻神秘,充满梦境般的魅力与抒情诗般的意趣。《沉睡的吉普赛女郎》表现了狮与人的神秘相遇:夜幕下的沙漠里躺着一位吉卜赛姑娘,嘴唇浮起笑意,闭着眼睛。她的身旁有一头狮子,狮子似乎刚发现沉睡的吉卜赛姑娘,发亮的眼睛凝视着姑娘,看上去虽然无意去伤害她,却使人感到一种危险气息。月色苍茫平静,但是女人华丽的衣裳打破了夜的清寒。据卢梭自述,画上的景象是他当年从军时的追忆。那是北非某处荒无人烟的旷野,一具吉普赛流浪女艺人的尸体,僵直地躺在沙漠中,身旁有艺人所用的乐器和生活用品。一头狮子走近尸体旁,则是画家的想象。如此惨淡的画面,竟被他处理得如此干净,画里的明月,在荒漠的上空,独自清寂、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