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却是医德高尚的神医
2018-10-18刘永加
刘永加
生命至上,无论贵贱
古代医生救人,不分贵贱,毫不含糊。据明代黎澄《南翁梦录》载:有一个名医叫范彬,家中世代行医,被陈英王任命为王府太医令,掌管王府的医药诊病,也就是陈英王聘用的专职医生。
一天,一个农民敲他家的门急请他出诊,说:“我家妇人生孩子突然发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发青了。”范彬听后二话没说,拿着药箱就出门。正巧,刚出大门,陈英王也派人来到,说:“英王的贵妃病发寒热,叫你入宫诊治。”范彬说:“贵妃的病不算危急,现在有个民妇病危,生命顷刻难保,我需要赶紧去救她,一会就回来。”宫中来人生气地说:“你要救别人的命,就不顾惜自己的命吗?”范彬说:“我这样做固然有罪,但也是实在没有办法,若不急去抢救民妇,那妇人就会顷刻死去,她的生命就没有希望了,一个家庭就完了。至于我这条小命,希望寄托在英王身上,侥幸得以免死,我愿承担全部罪责。”说完,急忙赶去抢救民妇了,民妇果然被他救活了。
陈英王听说这件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位贤良的医生啊!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仁慈的爱心,能体贴我的黎民百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呀!”
重义轻利,医者仁心
清黄退庵《友渔斋医话》载:清代乾嘉年间,浙江嘉善县的名医唐介庵,因善用大黄,被大家誉为“大黄先生”。他胸怀仁慈,性情厚道。他给穷人治病,只要请一次,下次就自己登门。他出诊时,几里地之内,就步行而去,从不坐船。还经常带着纸墨笔砚和一些钱,诊完病人,写出药方,不再使病家向邻居求借笔墨。实在贫穷的病人不仅不收费,他还要搭上药费。曾有一个病家,深秋季节还睡在竹席上,唐先生问:“现在睡竹席不适宜了,何不换上草席?”那人说没有钱买,唐先生回到家里就派人送去了草席。
又有一个病人,依靠手艺生活,好不容易积攒了十两白银,时常放在睡处。有一天,忽然不见了白银,病人卧病在床,丢了银子寝食不安,请唐先生给他医治服药,竟毫无效果。后来,唐先生了解了内情,就在自己衣袖里带去了十两白银,借诊病之机,暗地放在病人枕头底下。一天早晨,病人发现白银还在,喜出望外,病也随之好了。后来这家人知道了是唐先生做的好事,把钱还给了他,而唐先生始终不带让人感恩报德的神色。
明徐祯卿《异林》载: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给浙江中部地区一名女子治疗劳瘵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肺结核,女子疾病即将痊愈,但两侧面颊的红晕斑点始终不去。朱丹溪毫无办法,便对主人说:“要想消除病人面颊的红晕,必须请苏州名医葛可久先生前来。但葛先生性格豪放,不受拘束,你们是请不来的,我写信给你们带去,他必定会来。”主人听了十分高兴,制备了带帐幔的小船前去迎接。葛先生看完了书信,立即登船前来。
葛先生来到病人家里以后,朱丹溪详细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并叫出女子让葛先生诊视,葛先生说:“这病可以针刺两乳房。”主人听了感到十分为难。葛可久说:“针刺时可以穿着内衣。”于是拿起针来刺入乳房上的腧穴。说也奇怪,病人两颊上的红晕斑点也随即消失了。主人非常感谢,拿出丰厚的礼物予以赠送,葛可久笑着说:“我是为朱先生的友谊而来的,哪里是让你来报答的呀!”因此,一点礼物也没有接受。他们的境界,今天看来,依然闪闪发光。
恪尽职守,执医自律
清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记载了一位坚守职业操守的名医何元长,他身材高大,脸上长着红色的胡须,目光炯炯如闪电,看似威严,性情实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些从远方来求医的病人,如果脉搏出现危象,确诊为不治之症,何元长医生必然先用婉转的话安慰病人,等把病人送出门以后,再暗地里告诉病人的家人,说明实情,并且退回诊费说:“你们从远方来,如果告诉病人,必然给他造成精神压力而促使他死亡,所以只能告诉你们,也好有个准备。”至于贫寒的人家来看病,何元长唯恐病人家贫无力支付药费,也总是赠送药品,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该书还记载了一个坚持不卖假药的好医生清代苏州名医陈见三,他早些年到扬州行医,扬州人找他看病常常收到奇特的效果,因而求医者日渐增多,他收入也随之增多,家业逐渐富裕起来。陈见三干脆把家搬到了扬州。可是,在行医中他发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无良医生,常常坑害患者卖假药,对此他常说:“古人治病用药,都是医家亲自登山采集,药物全是真的,现在人们看病,都是到市场上去买药,药物真假难辨,所以医生按病处方有时疗效不佳,不一定都是医生的技术不高,与药物不真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排除假药对病人的不利影响,陈见三就在自己的住宅旁开设了一个药铺,亲自监督子弟经营管理,货真价实,诚信不欺。凡是来求诊的病人,同时在此取药,疗效更高。同样,如果遇到贫穷的病人,便赠送药物分文不收。因此,扬州人对他越来越尊敬。陈见三一直活到了80多岁,才因年老多病不再应诊。
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意思是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这些名言和那些坚守医德阵地的名医一样,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清廉正派,医风优良
据宋代张杲《医说》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个读书人,患病多年,多方治疗不见好转,家里也因此窮困潦倒。有位叫何澄的医生,精通医术。病人的妻子把他请到家中,又领到隐蔽处说:“我因丈夫得病日久,家产物品早已典卖一空,无法支付医药费用,情愿用身体酬谢医生。”何澄听后,非常严肃地说:“夫人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请你尽管放心,我尽力为你丈夫调治,使他痊愈,万万不能以这样的行为对我进行污辱。如果这样做,就算没人来惩罚,也必有鬼神对我问罪。”经过何澄治疗,病人竟然痊愈了,何澄也没有收他家一分钱。
像何澄这样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一直是历代医家所尊崇的准则。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第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
古代这些神医在医德上的卓越表现,值得今天的人们吸收借鉴。总结起来,古代医德的优良传统,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坐怀不乱的医德品质,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四是稳重端庄、温雅宽和的仪表风度,五是谦和谨慎、无自妄尊、互相砥砺的同道关系。
正是有了这么多德艺双馨的名医,才会留下这么多神药、神医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