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留下一部小说,却已震撼世界
2018-10-18
编者按
2018年7月30日,是19世纪英国作家和诗人艾米莉·勃朗特诞辰200周年纪念日。英国皇家邮政为纪念她,在她的出生地约克郡索顿街头建造了一个特别纪念版邮筒。亮红色的邮筒外部装点有她生前所著的小说与诗歌中的名句,十分显眼。
艾米莉在30岁的短暂一生里,只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最初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感、忧伤及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人的心灵,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它充满了原始的野性,有些人就认为小说中主人公的行为是恐怖的、残忍的;有些人则被那纯洁的、不经尘世污染的真情感动。《呼啸山庄》具有“粗犷的力量”,带给人们一种超乎想象的震撼力,使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这就是原始野性的魅力。
内简容介
恶劣的天气下、险恶的地势中,故事在诡异阴森的呼啸山庄中展开。山庄的养子希斯克厉夫与山庄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萌发了爱情,但山庄少爷辛德雷·恩萧十分憎恶他。主人老恩萧一死,辛德雷成了主人,禁止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接触,并对他百般虐待和侮辱。
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像野人一样不服管教,经常在野外奔跑。他们在画眉田庄认识了小主人埃德加·林顿和伊莎贝拉。凯瑟琳被画眉田庄的狗咬伤,留在画眉田庄养伤,埃德加爱上了她,向她求婚。希斯克厉夫因嫉妒,用热草果罐头泼向初访呼啸山庄的埃德加,使他狼狈不堪。凯瑟琳觉得希斯克厉夫的地位低下,就同意嫁给埃德加,希斯克厉夫痛不欲生,愤然出走。
数年之后,希斯克厉夫发了财,回到家乡开始他疯狂无情的报复。
他设计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家财,辛德雷酒醉死后,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成了他的奴仆。他在庭院中吊死了伊莎贝拉的小狗,还故意娶了她,把她囚在呼啸山庄。
希斯克厉夫的回归,把凯瑟琳抛进悲愧交并的深渊。她病倒离开了人世,留下一个早产的女婴——凯蒂,而灵魂一直在呼啸山庄游荡。
伊莎贝拉逃走生下儿子林顿·希斯克厉夫,12年后病死他乡。希斯克厉夫接回儿子,开始在孩子身上进一步实施报复。他让凯蒂与儿子成婚,儿子婚后不久也悄然离世,他名正言顺地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
哈里顿与青年时的希斯克厉夫一模一样,和凯蒂产生了爱情。希斯克厉夫本希望他们互相仇视,决心拆散这对恋人。然而,昔日和凯瑟琳相爱时的情景浮现眼前,他心头的恨消退了,爱占了上风,他不忍心再报复。一个风雨之夜,他怀着空虚的心和饱尝辛酸的怨愤,发出狂笑死去。
作品中,濒死的凯瑟琳看见“黑衣柜”里面有一张人脸、希斯克厉夫打开凯瑟琳的棺材、他在花园里吊死伊莎贝拉的爱犬……整部作品弥漫着死亡和邪恶的力量、幼稚极端的情感和难以抗拒的强大意愿。这种充满阴郁恐怖的气氛,粗犷的自然力,以及残酷、极端的人物形象,对19世纪习惯于欣赏和风细雨、浓情蜜意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十分陌生、怪异的审美体验。《呼啸山庄》充斥着恶与恨,却是维多利亚时代“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光辉”的小说。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妹妹安妮·勃朗特:《艾格妮丝·格雷》)。她生性孤僻,未受完整系统教育,也没有爱情婚姻的实际体验。她的父亲佩特里克·勃朗特是个牧师,同时是个比较激进的保守党人,早年反对过路德运动,后来也帮助过豪渥斯工人。受父亲的影响,姊妹几个富有正义感,同情周围的穷人。艾米莉所生活的三十年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艾米莉。她看到一个四分五裂、混乱不堪的世界,内心有一股力量,要在一部作品中把那分裂的世界重新合为一体。1847年,艾米莉以男性笔名“埃利斯·贝尔”出版了《呼啸山庄》。第二年她死于肺结核,年仅30岁。
独手特法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我”(洛克乌德先生,画眉田庄的房客)从女管家丁耐莉的口中斷断续续听到的。故事从四分之三处讲起,倒叙与顺叙穿插。“我”是故事的第一讲述人,丁耐莉则是故事的第二讲述人,丁耐莉在凯瑟琳结婚之前是呼啸山庄的女佣,所以又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这种从各自的角度讲述自己的经历,评价自己眼中的事件与人物,形成的“双重叙述模式”,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又让读者获得了逼真的体验。
《呼啸山庄》将离奇的情节嵌入到真实生动的家族历史和自然风景之中,创造了一个情感热烈的世界,惊悚贯穿全书,并为许多关键的人物关系定下了基调。
精彩片段
那天夜里十二点钟左右,你(指洛克乌德先生)在呼啸山庄看见的那个凯瑟琳出生了:一个瘦小的才怀了七个月的婴儿,过了两个钟头,母亲就死了,神志根本没有完全恢复,不知道希斯克厉夫离去,也认不得埃德加。
……
主人(指埃德加,当时在给凯瑟琳守灵)看来是睡着了。我(指耐莉)想去找他,可是又怕去找他。我觉得一定得告诉他这个可怕的消息,我渴望快点熬过去,可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说。他在那儿——在果树园里至少有几码远,靠着一棵老杨树,他没戴帽子,他的头发被那聚在含苞欲放的枝头上的露水淋得湿漉漉的,而且露水还在他周围淅沥淅沥地滴着。我走过去,他抬起眼睛,说话了:
“她(指凯瑟琳)死了!”他说,“我没等你告诉就知道了。把手绢收起来——别在我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你们都该死!她才不要你们的眼泪哩!”
“是的,她死了!”我回答,压抑住我的抽泣,擦干我的脸。“我希望,是上天堂了,如果我们接受应得的警告,改邪归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那里和她相遇。”
“那么她也接受了应得的警告吗?”希斯克厉夫问,试图讥笑一下,“她是像个圣徒似的死去吗?来,告诉我这事的真实情况。到底——”
他努力想说出那个名字,可是说不出,他闭紧嘴,跟他内心的苦痛进行沉默的斗争,同时又以毫不畏缩的凶狠的目光蔑视我的同情。
“她是怎么死的?”终于,他又开口了——虽然他很坚强,却也想在他背后找个靠一靠的地方。因为,在这场斗争之后,他不由自主地浑身颤抖着,连他的手指尖也在抖。
“可怜的人!”我想,“你也有跟别人一样的心和神经呀!你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些隐藏起来呢?你的骄傲蒙蔽不了上帝!你使得上帝来绞扭你的心和神经,一直到他迫使你发出屈服的呼喊为止。”
“像羔羊一样地安静!”我高声回答,“她叹口气,欠伸一下,像一个孩子醒过来,随后又沉入睡眠,五分钟后我觉得她心里微微跳动一下,就再也不跳了!”
“还有——她就没有提过我吗?”他犹豫不决地问着,好像是唯恐对他这问题的答复将会引出一些他不忍听的细节。
“她的知觉根本没有恢复过,从你离开她那时起,她就谁也不认得了!”我说,“她脸上带着甜蜜的微笑躺着,她最后的思念回到愉快的儿时去了。她的生命是在一个温柔的梦里终止的——愿她在另一个世界里也平和地醒来!”
“愿她在苦痛中醒来!”他带着可怕的激动喊着,跺着脚,由于一阵无法控制的激情发作而呻吟起来。“唉,她到死都是一个撒谎的人呀!她在哪儿?不在那里——不在天堂——没有毁灭——在哪儿?啊!你说过不管我的痛苦!我只要做一个祷告——我要重复地说,直到我的舌头僵硬,凯瑟琳·恩萧,只要在我还活着的时候,愿你也不得安息!你说我害了你——那么,纏着我吧!被害的人是缠着他的凶手的。我相信——我知道鬼魂是在人世间漫游的。那就永远跟着我——采取任何形式——把我逼疯吧!只要别把我撇在这个深渊里,这儿我找不到你!啊,上帝!真是没法说呀!没有我的生命,我不能活下去!没有我的灵魂,我不能活下去啊!”
他把头朝着那多节疤的树干撞,抬起眼睛,吼叫着,不像一个人,却像一头野兽被刀和矛刺得快死了。我看见树皮上有好几块血迹,他的手和前额都沾满了血,大概我亲眼所见的景象在夜里已经重复做过几次了。这很难引起我的同情——这使我胆战心惊,但我还是不愿就这么离开他。然而,他刚刚清醒过来,发现我望着他,就吼叫着命令我走开,我服从了。我可没有那个本事使他安静下来,或者能给他慰藉!
【小编感悟】凯瑟琳也曾对耐莉说过,希斯克厉夫就是她的灵魂。当她死去,他却只能在树林里远远看着。他并不希望她的灵魂进天堂,而是时时刻刻追随着自己、陪伴着自己。这种充斥着绝望、怨恨的恐怖诉说,就是他炽烈爱情的野性表达。
精书彩评
《呼啸山庄》:在恶的深渊里认识人性
□群学君
与身后的声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艾米莉在生前的寂寥。
她极度羞涩内向,流传下来的一幅肖像,几乎就是她精神个性的概括:紧张、激烈、孤独、不愿为人知。“不愿为人知”是一种自我防卫,也是获得写作自由的一个办法。书是以男性笔名发表的,读者也坚信不疑作者的男性身份,直到去世后,姐姐夏洛蒂整理她的遗物,才发现她就是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好像随着艾米莉的去世,世间同时消失了两个人。
凯瑟琳与希斯克厉夫之间炽烈又跌宕起伏的爱情,让希斯克厉夫活成了一个虐待狂,没有善待过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文明规矩在他的悲恸欲绝里根本不值一提,荒凉和孤异是他通向世界的唯一道路。这种放肆淋漓的情感,既使读者觉得恐惧,也是最吸引他们的所在。
在希斯克厉夫身上,集中体现了欧美文学历来关注的主题:恶与恨。但这样的“恶”与“恨”又是错综复杂的:希斯克厉夫明明是“恶”的,但这个形象并不通向“丑陋”;希斯克厉夫明明在“恨”,却让人感觉不到“卑琐”。他明明那么坏,可你却不能说他是个“小人”和“坏种”。你只是在面对他狂暴的感情和暴风骤雨般的内心时,会因为缺氧而感到窒息。
希斯克厉夫不是向往恶,他只是放弃了善。事实上,他一边虐待和毁灭着别人,也一边虐待和毁灭着自己。他要的不是别人的痛苦,而是“共同毁灭”。所以,他伤害着别人,但谁都没有他更痛苦,更遭罪;他毁灭着别人,也毁灭着自己在人世间所有的快乐。
他不怕毁灭,他怕快乐;他不怕死,他怕活着。
英国拉夫堡大学知名学者克莱尔·奥卡拉汉(Claire OCallaghan)说,《呼啸山庄》的意义远不止“爱情”那么简单,嫉妒与仇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一步步深化和确认的主题。它可以被理解为一部警世寓言,批判那些具有毁灭性的爱情。这就是《呼啸山庄》迄今魅力不绝的原因。
(摘自微信公众号“群学书院”)
简书
挥霍与慷慨
□周国平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
【适用话题】人际交往 分寸 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