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健康”背景下的数字健康创新
2018-10-18王立祥
近年来,我们国家相继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引发了新时代医疗健康的发展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话题研究,今天我们和相关专家,共同探讨“互联网+大健康”背景下的数字健康创新。
“互联网+大数据”在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林伟华:讲到“互联网+大数据”,尤其在医疗健康领域,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的互通性,现在国内大部分的医疗健康数据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医院与医院之间,体检机构与体检机构之间,我们的老百姓拿到一些他们自己的健康数据时,没有办法去任何一个医疗机构、健康机构作为自己的一个标准数据,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得重新做一次体检,意味着额外的成本。其次,由于目前数据孤岛的现状,每一个老百姓全程的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是分裂的,它没有办法真正给到医生或者说健康管理,作为他将来的诊断依据或者预防机制。
第三个是数据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不同的机构或者单位的数据标准性并没有完全地树立起来,所以才会有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陆续制定,这些作为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医疗和健康领域都是亟需提高的。在西方国家这些数据的连续性相对完整,比如在美国,一个小孩从出生开始,到成人后所有的健康数据在全国跟随他一辈子。
主持人点评:我们在信息化的时代,大数据存在着碎片性,我们要进行一个大数據的规范化系统数据,信息也要对称。规范性也是我们这次峰会一个主题。
糖尿病防治中有哪些点是可以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的?
林伟华:中国糖尿病人群作为慢病最大人群,尤其2型糖尿病每一天的饮食、血糖数据、每一天的心情状况,其实都是一种数据的表现。饮食膳食,都可以真正地体现在大数据里面去。比如说你每天吃的饮食是多少卡路里,你每一天的睡眠时间是多少,这些因素都是会影响到糖尿病的管理和健康管理上,还有你的血糖数据。这些其实在我们目前用互联网手段,从最开始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是糖前,可以对他进行体重管理,包括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以及真正患糖尿病以后每一天的饮食习惯,都可以数据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做一个载体,做成非常好的数据展现图标,在APP上反馈到医生和家庭的管理师。
制定出糖前预防管理的方案出来。真正地做到糖尿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层面,真正地实现“互联网+大数据”升级的业态。
主持人点评:糖尿病防控当中可以切入三个据:第一个是临床的证据;第二个是实践的数据;第三个是灵活地用好大数据,这三据以后,我们靠什么把它串起来?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区块链和AI技术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医学插上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翅膀
王国涛:互联网和健康这两个关键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对于21世纪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回顾一下人类整个医学的进步是沿着两条线展开的,一条线叫做医学技术的进步,一条线叫做医学服务的进步。而医学服务的进步又是沿着两条线展开的,一个叫做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一个是医疗服务的组织方式。“大数据+健康”将在医学服务模式上发生一个从改变到颠覆的革命,带来的是我们今天医疗服务组织方式的改变,我们未来是不是要重提医疗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医生,而医疗服务的核心对象应该是患者,所谓的PCIC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医疗健康服务。
今天我更愿意说把互联网分解成两个重要的技术元素,一个技术元素叫做区块链,它解决的是大数据的挖掘和收集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智能医疗AI,它把大数据整理挖掘成为我们做医学服务、诊断预防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时间内,医生和医院的作用不会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在大数据时代区块链和AI技术的结合,将会使我们的医学插上快速发展的两个重要的翅膀,期待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收集、数据利用,期待这种技术革命给我们的医学服务从模式到技术核心的改变。
互联网只是医院和医生服务的一个工具
王国涛:如果说“互联网+医疗”不如说“医疗+互联网”,核心是医生和医院,而不是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只是医院和医生服务的一个工具;第二个观点应该把“互联网+医疗”升级为“区块链+医疗”,正像各位专家说的一样,因为互联网的属性是传递信息,而区块链的属性是传递价值,那么这里边能解决互联网的两大弊端。第一,信任,我们没法从海量数据中辨别出哪些信息是可靠和可信的,而区块链可以解决,用的是机器信任。第二,当互联网作为医疗服务的一个工具来呈现时,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应该是作为医生的辅助手段和助手,为患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主持人点评:王国涛先生将大数据背景下的区块链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比做我们对未来社会要腾飞的两翼,很形象,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网络、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力量一定要联合起来,把这两个翅膀鼓足,使它强壮有力。
“互联网+技术”在糖尿病领域的作为
刘彦君:“互联网+技术”在糖尿病领域能有怎样的作为?首先我们知道最开始我们就分享了糖尿病领域一个疾病患病的情况,专家已经讲得非常清楚,我国已患病1亿多人了,中国现在已经是糖尿病的第一大国。其实在全球,糖尿病发病率都是非常高的,但我们民众的知晓率,以及知识的普及率不高,患病率高但是就医的人特别少,而且控制好的都特别少,这么少的医生怎么去管理好这么多的病人?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需要更高级的手段能把疾病管理好。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更好的技术来支持和服务。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方法,等于是疾病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是有共同切合点,在这种情况下两家握手联合起来,把我们的健康事业推向一个新的管理高度,这就势在必行,是天时地利人和。有了这样的一个条件,作为糖尿病管理我们知道它有很多方面,从风险评估这方面其实在高技术方面也都已经应运而生了很多新的仪器设备,通过电子信号就可以检测到风险到底有多高。在诊断技术上也是有很多生物检测、基因检测的水平,特别是对于这种糖尿病来说,病因到现在还不是那么清楚,因此就更需要更多大数据来供我们研究和探讨,到底发病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在这方面我认为“互联网+”会有更好的前途和贡献。
从疾病的管理来看,对于糖尿病来说,今天我们的主题是饮食,“互联网+”应用到饮食管理,是很有前景的,一个食物可能含有很多的营养素,到底应该怎么样综合地去吃?怎么样科学地指导病人?最近这几年很多指南都发生了更新,不建议吃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但这一点来说对我们中国人,靠碳水化合物为主的这种民族来说,适合不适合?也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相信“互联网+”这种大数据时代带来更多的信息,会有助于我们探讨怎么样找到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方案,我们这个金字塔,应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糖尿病的治疗可能比较早地就享受了监测和管理的远程,现在慢病的治疗都把糖尿病放在最前面作为一个试点,我们在糖尿病管理方面还是有一些粗浅体会的。我现在领导的一个重点项目就是“互联网+”来管理咱们2型糖尿病病人的情绪。2型糖尿病病人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所以实际上现在我们这个互联网管来管去,他们应答能力就不行,所以也给我们一个提示,就是互联网知识的普及是重要的,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或者是推到其他的中老年疾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怎么去适应互联网的管理?作为医务人员来说我们能做的,一个就是努力地学习互联网知识,去应用一些新的技术,然后用它来做一些管理的尝试。我们也有责任去普及和推广一些新的技术,让这些互联网的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广大的老百姓的健康。
主持人点评:糖尿病和相关的营养饮食,从预测、防控到治疗,专业,并引发我们积极地思考,未来在网络化的社会,大数据的背景下,可能我们看病需要三病医生:第一个是专病的医生,专业的对于疾病进行管理;第二个是近乎全科医生,他从防病的角度怎么进行预警预防来进行全周期的健康管理;第三个医生就是我们说的AI人工智能,这个算病的医生不得了,输入关键词给你提供那么多的数据,最后精准地筛取。三病医生與床头的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究竟给了我们什么?
暴继敏:一个是健康一个是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生活。但互联网究竟带给我们什么?三个字表达,第一个是快,第二个多,第三个是新。
快和慢,快就一定好吗?快一定就是真吗?互联网很快给了我们很多的信息,互联网告诉我们吃绿豆可以防病,又告诉我们吃猪肉吃猪油可以降血脂,信息爆炸的时候,这么快充填的东西它究竟对健康的真与伪有多大的帮助?
第二个就是多与少,多一定就好吗?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四十岁就得心梗了,他身边的一个朋友在电话里急急忙忙地打电话问我心梗危险吗?他一个建筑学的博士居然不知道心梗有多危险,当我们一起抢救完这个病人之后我问他为什么现在你有这种错觉?他说互联网给我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我实在接受不过来。也就是说给我们巨大信息的同时垃圾也存在,泥沙俱下,在庞大的互联网信息传递过来的时候,我们如何去伪存真?“互联网医学+大数据”给我们预防糖尿病和三高控制的信息,但是我们如何做到精准?
我非常喜欢《养生大世界》这个杂志,它推出一个栏目叫《医学大咖辟谣站》,能做这样栏目的媒体不多,《养生大世界》杂志社进行了思考,动员各位专家思考在互联网下究竟多与少的问题。
最后一个是新与旧,新的一定是对的吗,旧的就是不对的吗?旧的《黄金内经》,还有现在推出的整合医学的概念,把中西医的东西在一起融合,旧的不一定是过时的,新的因为出的太新也不一定对。
结论是,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养生大世界》也是一个工具,用在《医学大咖辟谣站》上是一个非常精准的概念,而互联网那么多的信息如果没有像王立祥主委那样用智慧操作,这个工具很难用。因此我觉得今天在座的各位都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最后达到健康目标。
卫生健康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俞华:无论是技术还是医学都是为普通人服务,技术既能创造需求,但另一方面技术还有很大的作用是为了满足需求。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为社会每一个人都必须关注的问题,作为普通人,能有一些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点变化,互联网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能力,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很多信息。另一方面互联网实际上也使得很多普通人能够成为一个不是他自己专业领域里面的一个专家。
第二点变化,互联网信息爆炸,很多信息鱼龙混杂,甚至互相矛盾,无法去甄别,这个也是我在互联网大背景之下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变化,大数据挖掘的技术让我了解到,现在对于很多事情的研究,过去我们从传统的学科培训下来的这种思维,尤其涉及到科学问题,医学问题是很精准的,所以我们基本上考虑的问题是因果关系,但是我觉得大数据来了有一个颠覆,很多事情考虑的是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种相关关系的掌握可能会对我们使一个事物的认识打开另一扇门,或者是扩大很大的空间和视野,丰富的角度,使我们认识世界宽度和深度都有了更大的提高。
大数据的到来,一方面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但对于更多知识的甄别和掌握,可能也产生了一些困难和挑战。另外一方面信息化也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应该从更广的视角和范围去看待问题,去解决问题。
健康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的医学问题,所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它的解决手段我觉得也应该是多维度、多角度的。我想这些是我在“互联网+健康”这种大背景下,作为一个普通人所面临的一种状况,那么这些状况对未来的数字创新就提出了相应的需求,我是希望未来的技术能够针对我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需求,能够找到更新的技术和方法去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就实现了新一轮的创新。
主持人点评:需求创造了技术,那么技术反过来又满足了需求。此次峰会,糖尿病就是我们的敌人,但是糖尿病的敌人我们给它细分为血糖高了,血压高了,血脂高了。一定牢牢地把这三高归结为三血给它抓住了,这叫敌人。有了敌人行吗?我们一定要清晰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哪里呢?我们不但在预测里面,还在治疗里面,还在防控里面,最重要的我们的友邻在哪里呢?就是糖尿病与营养膳食联盟里,我们的中国临床医学与膳食营养联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