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人健康,你必须学会这些
2018-10-18
流传度:1000000000+
進家庭急救,从心肺复苏开始学起
心脏骤停4-6分钟会造成人的脑和其它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常致患者死亡。我国每年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41.84/10万,这与中国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密不可分,少动/过劳及贪食是心脏骤停的第一杀手!
心肺复苏很难吗?
对于普通人来说,心肺复苏术(CPR)没有那么高大上,你只要掌握几个关键动作,我们都有可能挽救一个家人或朋友。
首先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能不能回应和是否还在呼吸)
动作:拍一拍患者的脸颊,看看有没有胸廓起伏,如果都没有反应就马上解开他的外衣(女性记得解开她的内衣,如有疑问,老司机自己去看电影加勒比海盗女主落水的急救自行脑补)。
小贴士: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对于非专业人员有一定难度(如果你连自己手腕脉搏判断都有难度的话,可以直接忽略这个动作)。
其次给予有效的心脏按压
动作:两手交叠放置于被救援者乳头连线中点,上面的手以十指扣紧方式握住下面的手,然后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用力地往下压。
小贴士1 :每次按压的深度,要有1/3胸腔的距离,大概成人是5-6cm,儿童5cm,婴儿4cm(别担心给压坏了肋骨,与挽救生命相比,肋骨骨折真的算不了什么)。
小贴士2:记得要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按压,保证胸腔每次充分回弹。(频率掌握不好,一边按一边想象你在跟着《中国风》曲谱在跳舞)。
按压有效的判断
动作:检查病人口唇红润,意识恢复,瞳孔恢复正常。
如果以上几点做到位的话,你的现场急救就是非常有效的了,为120专业急救人员到来后的专业抢救赢得时间。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如果现场能取得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千万不要紧张,只要打开后按照机器指示操作,都能成功实施心脏除颤。
小贴士:AED就是除颤仪家族中的“傻瓜机”,简单到你只要按动快门就可以拍照一样。
我要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吗?
答:给心仪的女神做人工呼吸?你想什么呢!那些浪漫只在影视剧中。未经训练的非专业救援者可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就足够了。
小贴士1:有效的人工通气做起来需要技巧,需专业培训才可以。
小贴士2: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无隔离措施,增加传染性疾病风险。
记住:目击者的急救才是心跳骤停患者存活的关键!
为自己和家人准备的急救包应该是什么样的?
1.能够应付普通损伤的紧急处理;
2.你至少需要在家里和汽车里各自准备一个;
3.把急救包放在家人容易拿到但是幼儿不能轻易拿到的地方,同时要让大孩子懂得急救包的作用并且知道放置地点。
最基本配置标准:
1.急救用品类:胶布弹力绷带(各种尺寸型号的条形绷带和蝶形绷带);不粘灭菌绷带;多种型号纱布;防护眼罩;三角绷带;铝质手指甲板;紧急冷敷袋;棉球和棉签;几副一次性乳胶检查手套;胶管;医用凡士林或其它润滑液;多种尺寸塑料袋;多种型号安全别针;剪刀和镊子;肥皂或洗手液;抗菌药膏;消毒液和消毒药巾;洗眼液;体温计;洗耳球或其他冲洗创口物品,人工呼吸隔膜;冲洗器药杯及药匙;急救手册。
2.药品类:芦荟胶; 炉甘石洗剂;止吐药;止泻药;抗酸药;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止痛药如泰诺,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千万不要给儿童喂服阿司匹林),氢化可的松药膏;咳嗽和感冒药;个人实用的不需冷藏药物;由你的医生开具处方的含肾上腺素的药物自动注射器。
3.急救电话及医疗信息:你的家庭医生电话,儿科医生和当地急救电话以及中毒急救专线;每个家庭成员接受医疗的知情同意书;每位家庭成员的既往病史知情书;
定期检查急救包确保手电电池工作完好,定期更换过期物品以及物品及时补充。
大咖来辟谣
主持/陈建荣
教授 硕导
以上内容需要更加严谨的阐述:
首先要评估环境,做好自我防护,观察周围环境。如现场有危险因素存在,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在保证施救者、患者及其他人员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心肺复苏。
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呼吸(能不能回应和是否还在呼吸)
动作:双手拍患者双侧肩部并呼唤患者,看患者是否有反应。看患者是否有呼吸动作,无正常呼吸(“捯气”),等同于呼吸停止。判断时间不超过10s。
最最最关键的是“喊人”
喊人协助或者拨打120,说清如下事项:发生情况,如“某某处,有病人心跳呼吸骤停,需要抢救”。抢救地点、请求救援者的姓名、联系方式,现场迅速判断有无除颤设施。
安置体位
必须水平仰卧位,仰卧于坚硬、平坦的地方。其次给予有效的心脏按压,触及颈动脉搏动:施救者用一手的食指及中指触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向近侧滑动2cm左右,感受其搏动,检查时间不超过10s。但是,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对于非专业人员有一定难度。
解开患者的外衣
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身体前倾,使肩肘腕关节连线与地面垂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按压后完全放松,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5-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