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天,我们吃得更好

2018-10-18段梅红

百科知识 2018年19期
关键词:食品工业食品

段梅红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将“食”喻为“天”,其实不仅表明它的地位,“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生活的理想追求,“食”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变迁。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中国的这方“天”并不辽阔,更算不上美丽。今天,统购统销时代的粮票已成为收藏品,一块糖的甜蜜记忆已经远去,在孩子们看来食物的诱惑远比不上手机里的游戏。但如果时光倒轉40年,人们对于食物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和情感……

我国农产品人均消费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食物匮乏、单调,有些农村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不得不用票证限制购买力。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从此诞生。北京从1960年 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等均实行限量供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还在使用粮票。由于流通不畅,居民餐桌上只能有本地产的一两种蔬菜。

应该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历程是率先从农村起步并在农村突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应丰富,不仅为市场稳定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更有力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居民农产品消费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结构快速升级的局面。

食品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食品工业现代化和饮食水平是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食品工业又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农产品充足了,食品工业才有条件发展,人民才有机会享受丰富多样的食品。

1952年,我国食品工业的总产值为82.8亿元,全国工业总产值为349亿元,食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72%,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农业国的特点。改革开放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不到500亿,经过40年的艰辛努力,我国已从一个食品供应短缺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食品工业生产大国,从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食品工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2007年,我国的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鲜冷藏冻肉、饼干、果汁及果汁饮料、啤酒、方便面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1286家,比2005年增长73.2%,实现工业总产值6.1万亿元。2012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9万多亿。刚刚过去的2017年,仅上半年的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就达到8.3%。从经济效益来看,食品工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盈利能力稳定趋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2012~2016年主营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017年上半年,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59499.2亿元和40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6.9%。业内专家表示,食品工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

今天,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首位产业,它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全球第一大食品产业。近年来,食品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享受型消费转变,由吃饱、吃好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面对这一变化和市场需求,我国食品工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发展。

“吃喝”成为大产业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行业。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餐饮业是起步最早、开拓发展最快、收效最明显、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我国餐饮业走过了具有历史性、跨越性和巨变性的辉煌历程,在行业规模、企业水平和社会地位影响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稳步提升和加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35799亿元,2017年一季度再创新高,实现9196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继续领跑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餐饮市场持续向纵深、精细化方向转变,预计全年增速将维持在10%左右。

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饮食文化的革命。“下馆子”从最初的为尝鲜、为面子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餐饮菜式也是百花齐放,各大菜系你方歌罢我登场,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相较轮转,从低端到高档,从大众到特色,变化万千,牢牢锁住了人们的舌尖。

1987年11月,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1990年10月,第一家麦当劳落户深圳,自此拉开了外国餐饮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幕。它们的到来,不仅给国人带来了口味上的新选择,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等方面的改变。之后,法国大餐、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驻中国,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

在中国人吃遍世界的同时,中国餐饮也不断地走向世界,国际化战略正在渐进实施,如全聚德以特许经营方式在海外开设了多家分店,南京桂花鸭开始在美国建立工厂。与此同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仅美国就多达45000家,外国人不进中国国门也能吃遍中国美食了。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餐饮业走过了辉煌的40年;餐饮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完成了从最初的“吃饭难”到后来的“吃特色”再到如今的“吃健康”的历练,中国餐饮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

科技让饮食更有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要强,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在2016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李家洋表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6%,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入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新时期。

李家洋用一组数据具体说明了这一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56%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农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上述诸多数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较远,但就是它们影响着我们每天的餐桌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历了解决主食供应问题、解决菜篮子丰富问题,到近20年开始关注和重视食品的安全、营养与健康。要知道,有80%以上的食品实际上是来源于农产品。举例说,2001年,我国实行了无公害的食品行动计划,监测了全国5个城市蔬菜中的16种农药和瘦肉精,其中蔬菜合格率为62.5%。到了2017年,监测扩大到了155个大中城市,针对蔬菜的农药监测增加到了58个种类,合格率达到97%。单从合格率来说,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上有大幅提高。这些巨大的进步是靠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而取得的。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科技创新成为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强大支撑力。窥一斑而知全豹,这里分享一个从高价进口到自主创新的典型案例。肉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等诸多咸味食品是食品工业的“高产”产品,也是百姓必需的大众食品,其发展的关键是需要一些重要的肉味食品香料。美国国际香料公司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这些香料的合成生产,但卖价奇高,我国进口这些香料的价格几乎赶上黄金。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和他的科研团队,经历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最终突破了不对称二硫醚食品香料制造的关键技术,以远低于同类食品香料的成本合成了一系列重要香料,并迅速占据全部国内市场和近50%的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食品科技成果频现,一批新标准、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得以实施和落地,还培育了一批优秀人才,有力支撑了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3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87.3%,年均增长13.4%。

科技进步是维系中国食品工业高速成长的内生动力。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团队组成的中国食品科技的整体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17年,我国食品院校从改革初期的10余个快速增长至235个。

2017年6月,科技部发布了《“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食品行业是我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和现代“餐桌工程”。目前,我国食品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也必将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句响彻全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历经40年,这句口号仍然充满智慧和力量。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

“糧”是“粮”的繁体字,这个字蕴含了收获丰粮的要素——想要获得“米”,就要选择有“重量”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是饱满的和富有生命力的。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没有好种子就没有好收成,这从我们民族的方块字上就能看出来。

“用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农业创造的奇迹。然而,这一奇迹背后,育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017年,中國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表示,中国部分农业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小麦育种更是享有很高声誉。

2016年,我国小麦的生产面积为3.6亿亩,单产355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0%,总产1.28亿吨,占全世界的17%,居全球首位。小麦的持续增产对保障粮食产量登上新台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小麦育种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小麦育种领域,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取得了重要进展,已与国际最先进技术并行,有些领域还处于领先水平。再比如,我国育种专家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新品种,其中有6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已超过千万亩。

说到育种,不能不说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太空育种。太空育种主要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或地面模拟空间环境装置,通过空间特殊的环境条件(包括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高能粒子等多种因素)对生物种质资源产生诱变作用,使种质资源产生变异,然后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过程,获得优良生物新品种、新材料的育种技术。一亩地可产辣椒5000千克,一根豇豆1米长,一个茄子重1.5千克……航天科技育种的农作物使这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之一。自1987年以来,我国已多次利用自行研制的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把农作物种子带入太空,搭载升空的植物种子有小麦、大麦、水稻、谷子、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茄子、百合、黄瓜、青椒等。

通过太空育种,我国农业专家培育了新的突变类型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新品系。例如,水稻种子经卫星搭载育种试验获得了株高、穗型、粒型等性状变异,经选育试种已获得增产20%的丰产优质品系,亩产可达400~600千克,有的达750千克,且蛋白质含量增加8%~20%。

为使太空育种产业化,我国发射了专用于农业的卫星“实践”8号,使太空育种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国还成功地将“实践”8号育种卫星送入太空,这是全世界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应用于太空育种的卫星。

截至2016年底,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在“神舟”飞船、返回式卫星搭载蔬菜、花卉、牧草、粮油等九大类农作物共计1202份育种材料,已选育种质资源35000多份,育成43个航天农作物新品种,推广至全国30个省、区适宜区域,累计推广310万亩,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还有一种我国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不能不提,这就是曾经“霸屏”的纪录片《超级工程》第三季中介绍的“育种神器”—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

中国是农业大国,然而我国优质种子的进口数量却持续增加,2010年进口优质种子数量是2000年的5倍。育种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只有研发育种新技术,才能彻底解除种业危机。

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利用分子标记的方法帮助育种专家选择最优的品种的技术。通俗来讲,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也属传统育种,不同的是,传统育种必须把种子种下去,等它长成后才能知道其产量的高低,而有了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在种子只有小苗时就可以知道其品质良莠。用专家的话说,这种育种技术可以让育种效率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早在2011年,我国农业专家就完成了对谷子的基因组测序,并绘制了首张高密度遗传图谱,成功将谷子不育系的叶色由黄绿色改良为深绿色,提升了植株光合作用效率,产量提高超过了20%。这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基因组图谱绘制从而指导品种性状改良的成功范例,它被视为小作物分子育种技术的一次革命。

关于农业育种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2018年4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又一项重大成果“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变异研究”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该研究被评价为,将在未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多元化农产品的需求。

监管体制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前,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卫生”问题,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食品的生产、销售等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本身既无破产的风险,也缺乏追逐私利的动力,因此那时的食品安全监管主要

是采取数量有限的行政措施,并没有设置刑事制裁。

随着社会变革的需求,我国开始了关于食品卫生的法律制定。1979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8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开始实施。之后,国家又陆续制定和颁布了单项法规和相应的检验方法,初步奠定了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框架。1995年10月30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但上述法制建设,在食品安全领域仍有较大局限性,跟不上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造成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广度不够。“大头娃娃”“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由全国人大常委发布,于当年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把食品安全建立在全食品产业链的基础上,食品安全管理取代了食品卫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监管不能没有标准做参照。在《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多套国家级食品标准的国家。

2012年底,卫生部启动了食品标准的清理工作。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我国清理整合现行食品标准工作已经完成,经过移交、废止、修订等工作,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有1000多项,有效解决了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分为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生产经营规范四大类,涵盖1.2万余项指标,其框架、原则、科学依据与《国际食品法典》一致。对食品的监管将纳入被称为“超级部门”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这意味着,今后的食品市场监管将会更加趋于统一和协调,市场监管的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环节也将会更加紧密协调。

期待明天更加美好

改革開放之初,百废待兴,“包产到户”先解决了国人的“吃饱”问题;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济兴盛、物畅其流,逐渐方便中国人“吃到”;之后,经济和消费双升级,嫁接数字经济的快车,中国人既“吃饱”了,又能快捷低成本地“吃到”了,如今更要健康地“吃好”了。

其实,从“吃饱”到“吃到”,再到“吃好”,中国人餐桌上的这一动态影像恰恰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变迁、民众消费升级的写照。

但实事求是地说,“吃好”这篇文章我们还做得还不够完美。许多时候,我们把“好”理解为“丰盛”“美味”“享受”,而“营养”“合理”“健康”常常抵不过“享受”的需要。物质匮乏自然会引发营养失衡及相关疾病,而缺少节制的膏粱厚味同样会导致营养失衡和相关疾病。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身体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三高”饮食结构造就了越来越多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为代表的“三高”人群。

目前,我国有超重者3.05亿,肥胖者1.2亿,高血压患者2.36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293万,糖尿病患者近1亿;中老年人平均患有3.1种慢性疾病;中国人死因前4位的慢性病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每分钟便有一个人被诊断为癌症。

当我们欣喜于GDP的增长时,却漠视了另一个“增长”: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人30年的体重增长;我们用了5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才完成的疾病谱转变,即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由营养失衡所带来的慢性病多发和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国民营养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俗话说,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不惑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心定的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凭借决心,我们奋进;依靠信心,我们前行。因为,我们期待明天更美好!

猜你喜欢

食品工业食品
食品工业的灵魂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纯天然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
· 《粮食与食品工业》征订启事·
食品工业清洗助剂的开发
中国食品工业清洁技术论坛在沪召开
Nisin在食品工业防腐保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