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及路径选择
——以杭州市为例
2018-10-18□秦一
□ 秦 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才国际化是促进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流动的必然趋势。它是指人才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范围内,而是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超越国家的范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开发与配置(肖惠荣和黎峰,2007;赵亮亮,2015)。人才国际化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与国际全面接轨的客观表现(田伯平,2008)。人才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曲婷,2015)。国际化人才不仅应在国际的活动空间内具有很强的深层交流﹑交往﹑对话﹑沟通和抗衡的能力,而且还要有走在世界潮流前面,领导世界潮流发展的创造性能力(叶明,2006)。
当前,杭州市已进入了向现代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进入这一阶段,劳动﹑资源等初级性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逐步减弱,而知识﹑技术等高级性生产要素的推动作用将不断提高。因此,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对杭州市加快发展﹑建设人才强市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迫切需要(许为民,2017)。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形成强大智力支撑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2017年以来,杭州推出了城市国际化,建设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目标。其中,“以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的人才强市战略备受瞩目。
一、杭州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浙江省人口主要数据公报》,2017年,杭州市常住人口达到946.8万,较上一年增长28%,达到历史新高。在增长的人口当中,包括一大部分人才的流入。根据国内人才职业发展平台猎聘发布的《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时间跨度为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显示,在报告调查时间内,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之首,约为13.6%。不仅国内人才,国外人才也十分“偏爱”杭州。在第十六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杭州连续第8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一)引才引智的国际化导向成果显著
通过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体系,杭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27条”﹑人才“若干意见22条”,突出市场化和国际化特色。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聚焦国际人才的“引育留用”和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创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政策举措。2017年,全市人才总量为229万人,年度新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6名﹑累计自主申报入选“国千”人才121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见图1)。此外,杭州通过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和“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来推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与资金﹑产业优势对接。
图1 2017年杭州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二)引才活动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自2009年以来,杭州市连续9年成功举办“浙江·国际人才交流项目与合作大会”,助推了经济转型,促进了科技创新。2017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项目与合作大会,汇聚27个国家和地区的555名人才携带564个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参会。签约人才项目206个﹑金额29.3亿元,同比增长10%﹑44.3%,达成引才意向350余名。2015年,杭州市首次赴北美举办“创客天下·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300多个海外项目参赛,75项目达成落地意向,19个项目落地实施。2016年,大赛通过拓展欧洲赛场,共吸引607个项目参赛。2017年,共征集到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28个项目报名参赛。“一赛一会”已成为杭州海外引才项目的“金名片”,引才活动品牌效应逐步扩大。
(三)国际化人才效能逐步提升
近年来,杭州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9万人﹑外籍人才1.5万人。共有外国人注册(担任法人代表)的企业4980余家,其中外籍自然人注册企业352家。外国人才在杭州累计获授权专利2649项,人才经济贡献日益突出,有力助推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从2012年开始,引智“115”计划实行5年来,共立项千余项,全市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共计150多亿元,利润超过30亿元。随着外国专家的不断引入,新兴产业得到了“智力输入”。据初步统计,杭州每年超过60%的“115”计划立项资助项目与信息经济等“一号工程”和信息﹑环保等八大万亿级产业相关,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四)国际化人才集聚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
图2 杭州“两区三城九镇三谷”示意
发挥人才集聚平台的引领作用,布局加强“两区三城九镇三谷”建设(见图2)。尤其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为杭州创业企业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发展舞台。全市共有国家级人才基地2家,省级人才基地7家,市级人才基地15家。同时,着重打造1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129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中国杭州人力资源产业园等引才聚才平台。2017年,成立全国第一所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筹),19名博士生正式入学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同时,率先建设全国首个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园,共引进德中卫生组织聚乳酸项目等高端外国人才项目25个。率先建成全国首个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了万宝盛华﹑中智﹑南非金雅迪﹑外企德科等205家中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二、杭州市加快人才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环境
(一)杭州市人才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1.杭州进入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新阶段
“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杭州提出的殷切期盼,也是杭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为杭州城市国际化工作提供了路线图。“后峰会﹑前亚运”时期,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发展天时地利人和。一是杭州城市发展呈现出产城融合加速推进﹑城市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同步转变,城市国际化加速推进﹑以城市国际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等新特点;二是杭州已经成功加入“万亿GDP”城市行列,可通过国际化发展来构筑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在新起点上谋求突破和发展;三是杭州着力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四大国际中心(城市),为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抓手;四是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突出钱塘江这条城市主轴,为加快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拓展了发展空间。
2.民营经济和金融资本优势为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杭州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全市有44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连续15年蝉联全国第一。金融产业发展迅速,所有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在杭州设有分行。从2015年起,包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IDG资本等在内的众多一线投资机构在杭州正式设立办公机构。与此同时,普华资本﹑汉鼎资本﹑如山资本﹑湖畔山南资本等一大批本地投资机构立足杭州,辐射全国。在杭州的投资机构中,有专门从事互联网早期投资的机构,也有PE转VC的投资机构。因此,在投资阶段分布上,从初早期的种子轮﹑天使轮,到成长期的A轮﹑B轮﹑C轮,到成熟期的D轮﹑战略投资杭州均有涉猎。因具有良好的资本环境和活跃的投资氛围,杭州被誉为新一代“天使之城”。2017年,杭州共发生249起公开融资项目,总融资金额达311亿元人民币。其中,金额超过1亿元的融资项目共40起,占比达16.53%。例如,曹操专车﹑菜鸟网络﹑口碑网,分别获得了超15亿元﹑53亿元﹑60亿元的大额投资。不断壮大的民间资本和金融产业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撑。
3.新兴产业促使创新创业企业蓬勃发展
创新创业企业是杭州打造“雨林式”双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兴产业带来新一轮创业热潮,杭州创新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最具代表性的领域要属“新零售”和“人工智能”。
从阿里首次试水无人零售店“淘咖啡”到双十一天猫品牌快闪店短时间遍布杭州各大人流密集地,再到各种无人货架布局各大办公楼……总体来看,巨头大咖企业引领市场,大力布局,创业企业迎头跟进,是杭州2017年新零售领域的发展特点。新物种﹑新产品﹑新品牌大量涌现,亦是未来可预见的发展态势。
在人工智能领域,2017年杭州新成立的创业企业已获得融资的占比71%。2017云栖大会上,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达摩院”成立,并用1000亿元下注未来科技核心竞争力。
4.务实而又不失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杭州在高端人才创业方面出现“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等创业“新四军”,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成为杭州打造高端人才创业高地的重要引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曾经的旅游休闲之都杭州,因务实而又不失创新创业的活力,被赋予了“中国硅谷”的美丽期待。在创业活动方面,2017年,全年举办各类创业活动3736场,均场37.19人,共计138958人次参与。杭州市创造性地制定实施了“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动券”制度,以鼓励创新创业活动开展。2017年全年完成3次“活动券”的兑付工作,累计兑付资金181万元。在创业成本方面,杭州的创业压力和成本与国内其他热门创业城市相比相对较小。在影响创业者选择发展城市的要素中,房价和物价也是众多创业者考虑的重要因素。2017年,虽然房价总体涨势强劲,杭州的房价与其他几大创业热门城市比仍然要便宜不少(见表1)。
表1 2017年杭州与各大创业城市房价对比
(二)杭州加快补齐人才国际化发展的短板
1.国际化人才政策同质化、碎片化明显
为集聚海外优秀人才,各城区都出台了以计划﹑项目为抓手的人才政策(见表2)。经比较研究发现,各城区引才政策内容同质化倾向明显。一是项目资助对象的同质化。几乎每个城区都在争夺“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西湖区﹑江干区和下城区资助对象还包括带技术或项目的海外团队,下城区﹑萧山区在资助人才类型上更加多元,包括海外科研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急需人才等,二是优惠举措的同质化。各城区都以“票子﹑房子﹑车子”来吸引招揽海外高层次人才,包括项目资助﹑贷款贴息﹑住房补助﹑安家补助等。此外,全市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缺少战略规划,缺少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政策多而散,资源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相互独立﹑碎片化明显,各城区之间存在人才无序竞争的隐患。
表2 杭州市部分城区国际人才引才计划
2.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杭州在人才引进和创业关键领域,特别是在技术移民制度﹑薪酬制度﹑税收制度﹑保险制度及知识产权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瓶颈,同时缺乏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引才引智工作,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国际化人才争夺的能力。当前,各城区引进国际化人才存在“数据至上”倾向,重视引才数量,而轻视对引进人才的后续管理﹑配套服务以及人才绩效评估,还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执法手段。同时,部门协调机制也有待完善。对国际人才的管理涉及多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即使同在人社部门,也有多个职能部门。总体看来,入境就业管理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尚待完善,相关部门间缺乏比较有效的配合和协调,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3.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有待提升
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增长势头乏力的大背景下,2014年杭州提出了以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由于电子商务﹑软件应用基础好,加上政策引导得当,目前,杭州信息经济持续发展,已占到对GDP贡献率的一半以上。有数据分析显示,杭州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人才聚集的高地。但杭州信息经济发展仍存在软肋,即偏重于应用层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基层研发和技术突破。由于产业发展与人才聚集存在关联性﹑匹配性。杭州信息经济基础偏软导致杭州在人才结构上应用型人才多于研发型人才,人才对经济支撑力尚有待提升。此外,杭州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及治理上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缺乏世界级的名校﹑名院﹑名所,无法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也加大了引进世界顶级基础研发人才的难度,导致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4.人才国际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有待改善
在发展软环境方面,杭州与国际化大都市比还有较大差距。如行政环境方面,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窗口行业人员英语普及率较低;人文科教环境方面,杭州本土学校国际化水平不够高,缺乏对外籍学生的吸引力,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和具备国际化团队管理能力的人才短缺;社会保障环境方面,缺乏高端﹑国际化的专业医疗中心,对标国际标准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尚未破题;社会生活环境方面,公共场所的国际化标识导引程度不高,缺乏国际社区﹑国际商业娱乐设施等;此外,市民国际化素质也有待提高,城市建设“颜值”再高,没有国际化﹑高素质的人也只是海市蜃楼。
三、新形势下杭州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依靠区域特色化发展来推动引才引智
世界是开放的,人才政策模仿容易,保持长久优势不易。汇聚全球人才要坚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突出区域特色化,各区要深度挖掘自身在吸引人才方面已有的﹑可供利用的国际化优势条件,深化引才优势。要分类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人才的关注点,了解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分析掌握制约海外高端人才来华工作的主要原因,注重靶向施策,精准引才。此外,要加强对全球主要国家人才工作新举措﹑新经验的研究,以应对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引才用才模式的急剧变革。
全市各区要盘活做优存量﹑集聚做大增量,防止无序竞争。比如,拱墅区﹑西湖区和滨江区国际人才资源较为丰富,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比较健全,可把握好我国首个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试点建园的契机,进行国际人才引进的差异化发展,探索形成人才和项目引进﹑落地﹑扶持运作体系。西湖区可尝试建设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孵化中心,重点引进互联网金融﹑设计服务﹑信息软件﹑电子商务等产业领域人才和项目;拱墅区则重点引进人工智能产业和先进制造人才项目;滨江区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命大健康等人才项目。
(二)丰富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
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和海外人才的引进使用是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左膀右臂,应互为支撑,形成引才育才链式效应。要丰富本土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学校教育为重要平台助推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企业国际化带动国际化实用人才培养,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国际化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建立国际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推动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建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联盟。
要调动企业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灵活性和竞争性特点,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为实现人才供给质量﹑人才支撑能力“两提升”拓展路径和空间。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做大做强,引进国际知名的高端猎头品牌。促进研究学会和人才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国际化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行列中来。从而实现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转变。
(三)做大做强标志性的人才发展平台
高端平台既是产业国际化的要素空间,也是国际化人才集聚的物理空间。集聚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人才发展平台。要注重发挥大平台作用,持续推进各类人才平台建设发展。既要积极引进高端平台,更要整合提升现有平台的引才聚才水平,比如各开发区内的“海外人才工作站”“海归人员创业园”等。通过建设一批一流的国际化战略平台,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
环境是吸引力,环境也是竞争力。要把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大做强标志性人才发展平台的同时,加快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薪酬制度﹑社会保险﹑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创新。探索推进国内医疗保险与国外医疗保险体系的衔接,扩大国际医疗保险定点结算医院范围。探索建立外国人就业创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从学术环境﹑商业环境等方面营造更富吸引力的“类海外”国际人才生态圈,实现从当前专项引进国际人才到国际人才主动求职,从国际人才短暂工作到拖家带口扎根落户的转变,以全面调动国际化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