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仇池石》的写作背景及其赏析

2018-10-18byWangPei

宝藏 2018年10期
关键词:赏石苏轼诗人

文/王 沛 by Wang Pei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成就极高,且擅长书法和绘画,对后世颇有影响。《仇池石》写于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被召还朝之后。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的仕途一落千丈,是他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霉运。仇池石是作者归隐之梦的物质寄托,也是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情感落点。

苏轼为人豁达,作品大气磅礴,为政忧国忧民,一生经历坎坷。二十一岁中进士,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御史台监狱五个月,出狱后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曾于城之“东坡”开荒种田。宋哲宗即位后,还朝礼部郎中,再升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晚年因新党执政,再次贬官颍州、惠州、儋州等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江苏常州。宋高宗时追增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有的嗜石成癖者。他对石有着特别的情愫,并留下了许多咏石诗文。如《雪浪石》《双石(并引)》《咏怪石》《壶中九华》等诗词及《怪石供》《后怪石供》等文著。藏石中,其最喜欢的莫过于“仇池石”,并留有二十八行五言长诗一首:

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

海石来珠宫,秀色如蛾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

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初疑仇池化,又恐瀛州蹙。

殷勤峤南使,馈饷扬州牧。得之喜无寐,与汝交不渎。

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

老人生如寄,茅舍久未卜。一夫幸可致,千里还相逐。风流贵公子,窜谪武当谷。见山应已厌,何事夺所欲。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

苏轼《双石(并引)》载其“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玉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又,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无声……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由此可知,苏轼在扬州时获得的绿、白二石应为英州之英石。因石上山峦迤逦,云穿山脊,犹如甘肃的仇池山,四面陡绝,山上却可引泉灌田,而使得宦途失意的苏轼想到曾做过的梦:“余在颖州,梦至一官府,人物与俗间无异,而山川清远,有足乐者。顾视堂上,榜曰‘仇池’。觉而念之,仇池,武都氐故地。杨难当所保,余何为居之?明日以问客……客曰:‘公何为问此?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想到杜甫“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之诗,遂名“仇池石”。

苏轼梦游之地,分明就是“仇池山”。仇池山位于甘肃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海拔1800米,山顶为小舟状,四面斗绝,红岩石壁。仇池山是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据载“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今甘肃秦安)”,据说伏羲创世时,其妹女娲炼五彩石以补苍天,所余之石弃于仇池。当然,这些都是传说了,但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的西和县、成县、文县一带,为仇池氐族杨氏所建立,先后存在和延续了380年。

据载,此地山险偏僻,远离主战场,成为乱世中的“一方净土”,就像传说中的桃花源,“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山上丰水泉,煮土成盐”,生活自给自足,没有高贵之分,与世外交往隔绝。加上苏轼屡遭贬逐的心境,仕途的大起大落,使他不时萌生了远离政治漩涡、超俗避世的念头。进而受杜甫“送老白云边”的渲染和梦境的美化,感发产生了对这块洞天福地“昔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的遐想。苏轼的“梦中仇池”虽然始终未能出现在眼前,但在他忧思难抑之时,“仇池”总能给他以精神慰藉和力量,生动地反映了他对政治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自由的向往。

仇池山上产有“仇池石”。它是一种柱状石灰岩,表面有圆瘤或小孔洞,涡洞相通,嶙峋异趣,颜色为淡红淡绿,石质软硬相间,硬若玛瑙,软如吸水石,质之细嫩,抚若婴儿之肌肤,温润如玉。据当地老人讲,仇池石在悬崖石壁洞中,或沟壑暗穴的流沙之内,偶有人得之。但是,当年苏轼所咏仇池石(实为广东英石)与甘肃陇南的仇池石是两种不同的奇石,不能因为苏轼对仇池山的渴望和向往将二者混淆。

苏轼的《仇池石》,之所以用了一个“小引”,一是表明“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二是表态“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实际上是苏轼在制造舆论:我家藏的仇池石,是“希代之宝”,以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等诗人步韵奉和为证。晋卿啊,咱们是多年旧交,你写诗“借观”可以,但过后记得一定还我。王晋卿,即王诜,北宋词人、画家。他出身贵胄,为宋英宗女婿,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后被贬官放逐。

云林石谱(上卷目录)

仇池石图片及相关书法

“仇池石”,我“得之无寝”,爱之有加,闲来观赏,望石自乐,谁都别想打它的主意,这正是苏轼写这首诗的本来意图。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文人苏轼恋石成癖、爱石如命、赏石怡情、玩石开怀的高雅追求和情操品格。

诗的前8句(从“海石来珠宫”到“又恐瀛州蹙”),详细描写了仇池石奇异的色彩、形态和洞穴,集中笔墨赞美仇池石的色貌之美。“海石来珠宫”中,苏轼把仇池石称作“海石”,为“以盆为海”之意。珠宫,指海中之宫殿。“秀色如蛾绿”是说仇池石的色彩之美。接下来的4句,写仇池石的形态之美:石虽不满经尺,但宛转崎岖,峰峦皆备。诗中“坡陀”,本指山势起伏,这里指仇池石,像峰峦,似险峭,如洞壑,美丽多姿。那上部连在一起的两个山头恰如太华、少华二仙山,中间的洞穴正像中腹空虚的三茅山。太华山,即西岳华山。少华山,位于陕西省华县。二山峰势相连,并称“二华”。三茅,指江苏句容县的三茅山,诗中借指仇池石的洞穴。七、八句是诗人的联想,也是诗词前6句的“升华”:开始我还以为它是仇池山变化而来的,现在看来简直是仙境瀛州的缩影啊。蹙,蹙缩,有收缩、紧缩之意。实际上,这些正是苏轼对赏石要素“形、质、色、韵、声”和“瘦、皱、漏、透、丑”等的最早和最好诠释,应为我们所借鉴。

接下来的12句(从“殷勤峤南使”到“千里还相逐”),写“仇池石”的来历、诗人的感受、对石的“装点”以及诗人向往仇池的愿望。“殷勤峤南使,馈饷扬州牧”句,写得是这块宝石是岭南解官的表弟程德孺送给我的。元佑七年(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程德孺送给他两方英石,一绿一白。《素园石谱》卷四有记载。馈饷,即馈赠。“得之喜无寐,与汝交不渎”句道出了苏轼得石之欣喜:自从得到这块美石后,我夜不能寐,经常与之交流,从未轻慢过它。汝,指仇池石。渎,轻侮、轻慢之意。这也与苏轼“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周易·系辞下》)的为人和“以石为友”的喜好相吻合。通过描写得石过程,再次描绘诗人的爱石之情、赏石之道:他透过自然层面,对“石不能言最可人”的玩味,探寻“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而通过“与石交流”,从冰冷的自然之石,体味温暖的人间之情。

“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句,描写诗人如何置办展具来展示仇池石的魅力:我把它放在来自高丽国的大铜盆内,又用登州海石点缀。由此看出,苏轼已经意识到对这一奇特“天然之物”,通过给石命题、配座、展演,进行必要包装,经过人的智慧和劳动,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品,把赏石当作一种“艺术”门类来看待。“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句,再述仇池石的奇特:一到夜晚,它便发出幽光;每至三伏,它便冷气逼人。从而暗示人们,仇池石确是“希代之宝”。

接下来的几句写了诗人的感慨:我这一生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尚不如杜甫“送老白云边”,把仇池山作为他的“归老”之地。想到就要告老还乡了,我的“退隐之地”又在何处?我的寄托、追求又何以实现?带着仇池石,怀揣仇池梦,千里迢迢寻乐土,岂非晚年的一大幸事!这就是“假石传情、以情达意、表白憎爱”最好方式,而诗人的所谓“感慨”,正是通过赏石品味韵意,从中感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悠闲乐趣,挖掘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超凡脱俗的人生价值。

最后的8句(从“风流贵公子”到“间道归应速”),点明作诗目的:(晋卿)你本是风流贵公子,不幸被贬官均州武当山谷。窜谪,指放逐、贬谪。好山好水该看够了吧,为何偏偏盯住我的石头不放?我告诉你,作诗观察可以,但要抢夺绝对不行。我本不想让你看,但你是“强秦”,我是“弱赵”,顾念旧友情分,我还得给你面子。此处可以看出,古人藏石、玩石、赏石很注重素养和品德。你怎么爱石都可以,但要懂得包容,学会谦让,要有人品气度,绝不能强人所难、夺人所爱。这几句尤以“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为点睛之笔,诗人以“仇池石”比“和氏璧”,用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典,委婉表达了自己“只借不赠”的心意,又不致令对方难堪。最后再次声明:看完不得转借他人,要尽快抄小道归还我。玩石是讲究缘分的,它(仇池石)与我有缘,与汝无缘,嫉妒和抢夺都无济于事。“石缘”二字,现在我们不也经常这样说吗?

全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大体可分3部分。开头以白描的手法叙写仇池石的色彩、形态的珍奇,也说明其来之不易;中间写石的来历、诗人感受以及赏石创作的过程;最后点题,说明主旨,嬉笑怒骂,一气呵成。全诗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穿插进行,比喻、拟人、夸张、用典交互使用,既生动描绘出了仇池石的秀美,也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是诗人飨赐后世的一道美味文化大餐。

猜你喜欢

赏石苏轼诗人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赏石·人
赏石·图
赏石·景
赏石拍卖新观察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