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桂华:山海关“老丫头”传奇
2018-10-18宋洪斌
文 宋洪斌
一
在山海关,“老丫头”有一号,这本是她的微信名称,可有人称她是山海关的“大作家”。我知道她是在区文联刊物《山海风》上,她与人合作的系列纪实随笔“古城百业系列”连载,引起我的注意。我当时曾暗忖若结集成册, 这将是古城一道民俗风景。见面才知,2017年夏《古城百业图》已出版,纳入的50篇随笔囊括了古城民俗之传统行当,应该说填补了当地文化史、民俗史、商业史的空白。
我马上又发现她是“写小说的”,恰好在我造访时,偶尔发现她会烹饪,姑且从这个角度打比方概括她的小说创作:中篇是慢炖,短篇是爆炒;小说元素中的故事是食材,布局是厨艺,谋篇是口味,风格是个性,特色是女性。就让我们从她的一部中篇两个短篇来评价其小说创作吧。
二
她叫肖桂华,《水袖翻飞》是她的小说代表作。这部作品有新意在于全篇17个章节借用京剧术语,别开生面;接地气在于每个章节一个主要人物,原型都是作者熟知的。《水袖翻飞》章节名称借用京剧术语,在这种自信的结构氛围里,一系列故事围绕20个人物展开或铺排,而现实的京剧人物故事当中又揉进了京剧名家、山海关戏史遗存,从而加大了人物的个体深度,也加强了小说的整体厚度。
《水袖翻飞》,“飞”的是文思艺绪、京腔京韵。“心之处、琴之和,琴人合一。”是作者体味出的京剧的境界。十六章节“年根儿”时段,戏友们聚会、聊天、讲古、对对子、对京剧戏名和末了借雪花飘扬以抒怀,都折射出对京剧的一往情深。尾声中李区长、老田相继离世,“带着一个美好的梦境上路了”,寄托的正是作者对京剧艺术的痴情厚爱:即使到天堂,也不离京腔京韵!这是为所有京剧前辈们书写的,这是把他们的名字铭刻在这片京剧的热土上,地老天荒。一颗炽诚、执著的心,跃然在水袖翻飞之中……
如果说这部小说体现了她驾驭中篇的能力,那么《洗澡》《草帽》则诠释了她短篇小说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鲜明性和色彩的审美性。《洗澡》写的是女浴池里的故事,女主人公年根儿时段去洗澡堂,视觉从外到内、从众人到搓澡工,用自己的思绪编织起来的人物故事。从“主道”关系的搓澡工引出另一个陌生的搓澡工“筋骨”,从接触、感受、交谈到所见所感,转变了对这个陌生女人的看法,由此使心情换了新颜。“我轻轻地摇下头,将准备好的20块钱递给她。她接过钱迟疑了一下,随即从贴身的小兜里掏出5块钱对我说:大姐,今天人太多,我没给你搓好,害得你自己又搓了一遍,这次我少收你5块钱,下次我一定好好给你搓搓。我当然没有接,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她说:‘我下次来肯定找你。只是你别太省了,吃点儿好的。女人没肉可不行啊。’她似乎听懂了我的话,两只黑潭似的眼睛忽然湿了,轻声说道:谢谢你,大姐。这时我发现她笑起来其实挺好看的。”结尾,“我的笑声似乎惊动了几个前来洗澡的人,她们纷纷将不解的目光投向我。我一瞅心里更乐了。随即我飞身上车,手闸一拧,漂亮的电瓶车婀娜着腰身,直向那喧闹的市街驶去,任身后滚落一地呆呆的目光。”这是小说的语言,也是小说的处理手法——在自己的好心情当中,舒畅地离开读者的视线。
《草帽》讲述的是古城小杂院一户人家,夫妻加俩孩子,丈夫在大西北工作,妻子在本城任职,丈夫是大学本科,职业医生,妻子文化不高,小学教师。二人吵架,粗俗对文雅,刚直对柔俏,引来街坊围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夜过后,两人相安无事,只见从屋里走到院子的时候,丈夫把一顶草帽戴到妻子头上,女人甜笑了。十年后,当“我”再见到那顶草帽时,已是在西去的列车上。此时,丈夫故去了,儿子到西部去了,妻子也奔赴那片土地与儿子相伴不再回来了。于是,所有感悟都在那顶草帽上……
都是叙述对一个人看法的转变,《洗澡》中“我”对“筋骨”的看法转变是在短暂的一次接触与感知中完成的,《草帽》中“我”对那女人的看法转变是在 十年之后的突然相遇与领受中完成的,各自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的心路历程,一短一长。无论是城乡女人间身份的差异,还是夫妻间文化的差异,相互和谐彰显中国式人生的智慧。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草帽》的语言生动表现了作者的风格:开头第一个自然段,“盼得眼蓝”“呛个半死”“死睡”“没脸”,接下来,“ 忽然,乌云压顶,凉风习习,由远而近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在人们猝不及防时,豆大的雨点儿已经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可还没等人们的嘴角咧开,老天爷脸一变,一挥手又麻利地卷起了天帘掖在了肋下,然后拍了拍屁股走了,又把那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火球挂在了当空。”都是很接民间烟火味的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对人物刻画的用语,也以准确生动幽默而极富感染力为特色。如:“年龄在猫狗都嫌的阶段上”“浑身上下都焕发着昂扬的斗志”“雪里红梅的意境”“语言既考究又环保” … …这对人物塑造有栩栩如生的功效,让人既见其人又忍俊不止,从而喜欢上了这些文学人物。
三
对于肖桂华,山海关作协主席杨立秋如是说:“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人,有的写。”其实,这里只是从文学版块又是小说创作范畴来写的。如果说“才”,可以指她的文学创作,如果说“艺”,那就主要指她的京剧特长了。而《水袖翻飞》恰将二者水乳交融起来。她谈到写这部小说的起因:“京剧在现在年轻人心中没印象。我如果中规中矩去写,死板。我要写她的妙处,就以曲牌、行当作为每小节的名称。这样,让读者既对这些术语有所了解,又能引入小说故事中去。”她作为老知青和后来的医院放射科主任,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多年,初心不改难能可贵,尤其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对国粹国学的挚爱,更令人敬佩。
回顾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有两点她感触颇深:一是读书时打下了底子。初中时就写小剧本、小戏曲、小节目,初高中老师都看好她的文学潜质;工作时又是院报上的常客,小诗、小小说、小散文,期期都有;直到12年前创作小品获省级专题类一等奖和短篇小说处女作发表。二是市、区文联、作协的关注与扶植。她现在是区文联诗词学会副主席,这对她是一种鞭策,而市、区两级期刊不断推出她的小说,则是对她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铺垫式促进。她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但她没有沉醉,时常想起的却是插队时几乎天天停电、在油灯、烛光中的岁月。她诚恳地说:“业余有一本书足矣。吃、穿、戴都不重要,只要有书,就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五彩斑斓,无限天际。我时常把小说中自己喜欢的词句记在小本子上,上学时下乡时都记。对中外名著,看不大懂也看,残缺不全的也看。”读书陪伴着她的人生旅途,她又从读小说到写小说,经历了一个踏实的华丽转身,在新的角色中体验人生的乐趣。
谈到肖桂华的小说题材,她深情地说:“我没离开过本土,首先是父辈的生活足迹牵系着我,古城的水土养育了我,我没有理由不表达我对古城对古城人的感知。我就是想把自己的一腔情怀用小说的形式奉献给古城的同胞,奉献给天下的读者。我笔下多是小人物,小人物对社会也有贡献也有价值,我就写这个。其实,正是无数小人物组成了山海关的民俗,正是小人物的价值组成了山海关人文的基调。山还是那么壮观,水还是那么甘甜,海还是那么宽广,我在小说中和我的人物一道置身其中,一道快乐着!”提到小说的社会功能,她说:“对社会弊病,我只是诚恳地提醒。写作者的社会责任,一不靠辞藻,二不靠愤青,三不靠批判,提示提醒而已。”于是,她的小说没有说教,只有人物和故事,而道理与启示蕴含其中。
肖桂华的多才多艺与家庭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民国年间,她家是开瓷器店的,一排门市房就在如今的古城景点“王家大院”对过。可见,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是从小就开始的。她书斋名为“默居”,默默读写之所也。由于白天时常去业余京剧团活动,她起早写作。腹稿事先打好,甚至整体基本成型,闻鸡而起,默居一片文采。哦!在清晨古城一宅中,名为“老丫头”的女人又开始她的小说烹饪了,多么美好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