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我的舅父
——大儒冯庸

2018-10-18张文琦

侨园 2018年8期
关键词:舅父抗战

文 张文琦

本文作者张文琦

张文琦,字元奇,1936年生,祖籍吉林省怀德县人,1948年赴台,学习航海专业取得甲种一类远洋船长证书。在台创办三大轮船公司。1988年返乡寻根,先后在沈阳与营口市参加投资建设创办中山大酒店和营口东北沥青储运公司专用码头库区,及冯庸与冯庸大学文化研究中心。获得沈阳市、营口市荣誉市民称号。

颠沛流离的童年

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我在北平出生。童年的记忆是片段而模糊的,像老旧的无声影片时常出现在脑海里。1岁时我坐在家中地板上,哭叫着看到父亲被日本宪兵押进囚车;爷爷晨昏的拥抱是童年最温馨的记忆;母亲假日带我去日军监狱探望父亲的烙印深刻在心中。每年暑假坐中东铁路火车回长春范家屯老家看望奶奶,向管家陈大爷取生活费,两天一夜的长途旅行是我10年困居北平童年中唯一的乐趣。

1945年抗战胜利,爷爷带着我们回老家团圆,父亲回东北军马占山部任松北绥靖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到沈阳工作。我在老家范家屯小学读完五年级,小镇出现了军容威武的中国远征军,之后,新一军、新六军、八路军、保安团、土匪也相继出现。内战开始后,乡亲们涌向大城市长春逃难。爷爷因病去世,办完丧事我们也进了长春。1946年我小学毕业,报考吉林省立长春一中。考初中时记忆犹新,我总能看到从沈阳飞来的运输机空投粮食、邮包。开始时还有降落伞搭配,“朵朵白云”从高空飘落煞是好看。包围长春的八路军高射炮射程不够,打不到高飞的运输机,空炸的炮弹爆出团团黑烟,朵朵白云似的降落伞飘到郊外的解放军阵地。军人抢夺粮包,百姓观望,监考的老师到窗外仰望,考生们则借机抄书查找答案,不知不觉中大难即将降临。

随着空投邮包的降临,家里接到父亲和舅舅的消息,他们派人接我们离开长春逃往沈阳。9月初的一天,奶奶与管家陈大爷倚在门边孤独地目送我们踏上逃亡的旅程,永别的一天令我思之心痛。

逃难的旅程令人心寒、永生难忘。市郊已成为战场,破檐断瓦随处可见,田边路旁饿死的尸体横陈腐烂、臭气冲天。我进入解放区经过老家范家屯旧宅时,看到我家的大黄狗瘦骨嶙峋地在垃圾堆中觅食,眼神凄凉可怜,丧家之犬的情景令我一生挥之不去。

辽沈战役前我们离开沈阳,父亲因老母还在长春,马占山部仍需留守沈阳,也一别成为永诀。多年后我才知道父亲在1958年病殒在黑龙江省科洛河农场,时年50岁。母亲则带着我们姐弟两人陪着姥姥经由北平、天津坐“美信”轮船航行七天七夜,到达台湾基隆与大舅冯庸会合。

我的舅父冯庸与外祖父冯麟阁

1947年末,陈诚电邀我的舅父冯庸同赴台湾为蒋政权撤台预做准备。冯庸到台后就任高雄港口司令,接纳审查陆续由大陆撤台的各路部队。我们陪姥姥移住高雄港市区内,舅妈一家则留居台北。1956年舅妈先后将独子、次女送往美国,后去了日本拓殖大学教授中文,只留下年仅10岁的幼女在台陪伴舅父冯庸。

冯庸中年到台10年后妻儿离他赴美。1971年他70岁时住的日式花园旧宅失火烧光,在美已十多年的妻儿邀他移居美国,我母亲劝他,六哥张学良也劝他,可都劝不动。冯庸决心不离开自己的国家终老台湾,希望能有一天回到生他育他的家乡。可惜时不我待,1981年台北的初春,在张学良的劝导下,舅父冯庸临终受洗,皈依基督,蒙主恩召含泪而逝,享年八十。

舅父冯庸在遗嘱中说:“余殁后不发讣闻、不登启事、不设奠祭、不收任何馈赠,尤不刊登生平事迹,只求名速殁骨速朽而已。老母慈像委托无处,将纳至棺内。置于头顶上,得奉所亲而终足矣。在美儿女不必通知,彼等现非中国人,亦无须知中国人之事。”

张文琦(右)在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讲解

我13岁赴台,在舅父冯庸身边卅年,先生去世时我43岁。多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受到舅父冯庸莫大的影响。我深知他老人家青年时代毁家兴学是受到我外祖父冯麟阁所推行的殖业兴工、教育兴邦理念的直接影响,是子承父志的发扬光大。舅父冯庸遵循千年文化儒道思想,追随父辈牺牲奉献精神,弃高官权力如敝履,毁家纾难变卖祖产,秉承冯麟阁的“八德八正”办学宗旨,开创民初东北奉系时代之先河,建成东北乃至全国的公益性西式私立大学。

齐世英的女儿齐邦媛先生说:“巨流河与台湾哑口海是我生命的两端。”辽河古称巨流河,哑口海是台湾南部鹅銮鼻外海。千千万万的汉卿兄弟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从巨流河涌向哑口海而不能归去,望乡长叹终老海外,令人思之刻骨铭心难以释怀。

冯庸说,余曾书忠于国家以廉勤公正为矢,亦曾尽孝民族以明耻施教为的。冯庸的教育思想和人生轨迹,影响了一代青年,更延续到年少的后辈。我从事航海专业工作,年轻时有太多机会定居美国,在他的影响下,我留在了台湾,留在了中国第一大海岛,因为那里是舅父至死不愿离开的国土。

冯庸独子冯来为(左二)与表弟张文琦(右一)在台北怀恩堂门前留影

冯庸之父、我的外祖父冯麟阁,17岁弃文就武,被迫步入绿林乡勇,秀才起义十年有成,遂成辽河两岸骑勇团总奉军盟主。他在辽阳知州徐庆璋号召下参加甲午陆战的辽阳海城保卫战,后成为庚子之乱丁开章抗俄铁血会行动总指挥。及日俄大战,冯麟阁受清廷之命,助日攻俄为国家尽力。冯麟阁辛亥革命时暗助蓝天蔚、延安十老之一钱拯(钱来苏),义释郭松龄,与宋教仁、徐锡麟、柏文蔚共谱间岛事件,这些爱国爱乡的事迹虽已百年仍留在东北人民的记忆中。

虽因民国初年乱象丛生,军阀争权内斗,引致冯麟阁误助张勋复辟,但终无损其保乡卫民之爱国初心与大义凛然创办奉军的威望。冯麟阁退出北洋奉系权利核心,是因为强烈反击日军挑衅,1916年8月13日引发了“郑家屯”外交事件。之后冯麟阁从事殖业兴工、教育救国的实践。在长子冯庸25岁时,冯麟阁命其辞谢张作霖任命的航空司令高职,变卖家产将自己创建的大冶工厂、工业专科学校扩大为冯庸大学,为其一生功绩建立丰碑。

我搭上改革开放的列车

冯庸研究中心新学期迎来新同学

在舅父冯庸身边的日子,他的言行让我记住乡愁、记住辽东、记住我的本源。我的小表兄、冯庸的儿子冯来为18岁离台赴美英年早逝,上天安排我替他尽了孝道,继承舅父冯庸留下的精神财富,教育启发后代认知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我的后半生有幸赶上祖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幸运地踏上家乡经济建设的早班列车。

人生五十而知天命。1986年,50岁的我结束了在台经营十多年的航运公司,变卖掉六艘5000吨级货轮,带着舅父冯庸的遗愿重返巨流河,重返辽东。回乡的第一年我就找到了父亲为国殉难的原因,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以及平反判决。我先后在沈阳与北京中信集团合资建立中山大酒店,在营口港创办了东北沥青专用仓储码头。

我回乡40年投资国内经济建设,虽受到挫折损失,尤以晚年在营口港务集团投资的东北沥青仓储公司专用仓库码头为最,但我坚信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政府肯定会给返乡寻根建设的台湾同胞一个说法。

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家乡,我寻觅到文化的泉源,终于明白了千千万万的汉卿兄弟及我的父亲在革命的洪流中,在抗战的岁月中是如何炼成的,他们本着千年文化的源泉,承载父兄传承的遗志,延续着星星之火,为革命的下一代铺平康庄大道。

工余之暇我将收集研究多年的冯庸教育救国思想与抗战实践的文献记录,整理成册运回东北捐赠给辽宁省档案局(馆)收藏。我还在冯庸故里海城腾鳌修复旧宅建成纪念馆及冯氏家庙玄妙道观,把其建成集爱国教育与传统文化于一身的文旅景点。

2013年秋,我筹划了3年终将舅父临终的遗愿完成,将冯庸的骨灰迎回沈阳,归葬在龙泉古园内张学良、赵一荻衣冠冢旁。归葬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前来参加祭奠英灵的仁人志士多达数百人,东北人民没有忘记冯庸,他在天之灵应该得到慰藉。

继承遗志弘扬冯庸精神

2015年9月3日,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冯麟阁、冯庸父子将军“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表彰他们的历史功勋,彰显他们的荣誉地位。以此为起点,我从事的民族抗战五十年研究、东北近代抗战历史研究、冯庸大学与中国抗战的关系、东北近代历史的研究步上正轨。

2015年11月1日到4日,在国务院台办和辽宁省台办支持下,我在沈阳召开冯庸大学与抗战史研讨会,为3天后习主席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两岸抗战史共享,确认抗日战争14年的讨论拉开了序幕。到会的台湾学者和两岸人士、党史专家约百人,恢复了冯庸与冯庸大学在东北抗战教育史乃至中国抗战教育史上应有的先驱地位。

今年是我返乡寻亲传承舅父冯庸交付的使命40周年,恰逢营口市大力推动中央惠台31条优惠政策,我享受到了晚年医疗保障,广大台湾同胞也解除了回乡的后顾之忧。我决心效法父亲为国牺牲和舅父冯庸毁家兴学的精神,动用了我与老伴的养老金,在营口百年老街政府无偿提供的房产内,用40天时间创办了两岸青年交流基地——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冯庸大学抗战博物馆的建立加强了两岸同胞对抗战历史的共同认知,缅怀了在抗战中流血牺牲的先烈,推动了海峡两岸历史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了一件实事。

改革开放后,我追随着冯庸的指引、冯庸的精神、冯庸的理念,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辽河之滨我的家乡,配合改革开放的每个进程,将投资盈利投入到以发扬冯庸精神、冯庸理念为主的历史文化建设当中,冯庸救国兴教的崇高精神和事迹,已成为东北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崛起,中华文化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猜你喜欢

舅父抗战
小舅妈
舅父若飞
舅父若飞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舅父
甬江的来历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