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瞧!这群“最可爱的人”!

2018-10-18许巍,王明辉,孟德成

中国火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工委基层社区

宁夏人谦称是来自祖国小省的人民,他们操着一口淳朴的西北话,听着很粗犷。但在关爱下一代成长上,他们工作细致入微,不由地使人心生敬畏。在这里,你想寻找一个“先进模范”,会引出一片“典型人物”;你想追寻追一个感人事迹,会带出一串动人故事。来,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关爱路上的这群“最可爱的人”——

马天玉:用脚步丈量基层关工委创建之路

马天玉是自治区关工委基层委员会主任,是自治区关工委30年成长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说到关心下一代,年近八旬的马天玉娓娓道出了自己的关工情缘。他说:“关工委工作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有党政领导的支持、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广大五老的付出、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他深知,基层组织建不好,关工委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冬天冒着严寒踏雪访山,夏天顶着酷暑奔赴川区,他持续地开展关工委基层推进活动,宣传关工委的作用和意义,发动老同志加入。多年来,乡村、企业、学校、机关等,处处留下了马老的足迹。他基本跑遍了自治区5个地市,22个县区,用脚步丈量了自治区基层关工委的创建之路。目前,已建立了4697个基层关工委,其中村一级80%都建立关工委;五老数量也拓展到8.7万多名。

傅冬燕:教育扶贫挖根

75岁的傅冬燕,是自治区关工委基金委的负责人,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更是一位关工委战线上的“老兵”。她当过支教老师、做过妇联干部,对农村工作十分熟悉。她总结扶贫工作时说:“只要工作用心用情,党和人民会认可你的。扶贫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资金扶贫是一阵子,科技扶贫是一辈子,教育扶贫才能挖根子。”一次偶然机会,傅老在报纸上得知吉利集团每年都为贫困学子进行资助。她给吉利集团负责人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会竭力对宁夏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最终获得了10个资助指标。西吉县吉强镇贫困学生马福长正是在获得资助后,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走出了大山,改变了命运。现在,马福长已经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并用所学医学知识免费为老年人做康复训练。至今,傅老都难以忘记当年把助学金送到马福长家里后,马福长的母亲送她出山坳时不停地挥手送别的情景。“我当时就落泪了,山里的孩子,只要有一个走出来,就为大山脱贫点燃了希望。”傅冬燕说。多年的工作,傅老碰过壁,哭过鼻子,打过退堂鼓。说起教育扶贫,她就像得了“职业病”,总想上去“帮一把,扶上马,送一程”,只有这样,贫困孩子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马翔雪: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就要学无止境

马翔雪是中共党史教授、银川市委党校原校长、银川市关工委副主任、五老宣讲团团长。谈起关工委工作,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五老必须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身水平,才能讲到青少年的心坎上。”这一点马翔雪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好习惯成就未来”“长征中的故事”“做一个有根有魂的中国人”……一场场精彩的宣讲,融入了马翔雪自身经历和经典事例,使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受益匪浅,有效改变了当地一度流传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关工委五老来讲话”的境况。马老善于学习,他精心研读了毛主席诗词,仅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学了15遍,把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做成简报,以便翻阅。他还善于总结,“在宁夏,民族地区的家教普遍较弱,仅有30%的家长认为有效。40%的家长不重视家教,加上受当地风俗影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马老有意识地在宣讲中注入“感恩教育”“红色基因教育”“敬老爱老教育”等内容,成功改变了家长对家教的认识。

阎忠国:“扶真贫,真扶贫,有钱要花在娃身上”

面对天蓝水绿新的发展理念,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石嘴山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但伴随资源逐渐枯竭、产业萎缩,致使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单亲、离异、吸毒所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日趋凸显。市关工委主任阎忠国说:“要把留守娃的事做好,就要做到搞好传统教育、‘四点半’学校;把零犯罪社区建设好,使留守娃有人管、有人教;要协助教育部门解决好贫困娃的就学问题,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扶真贫,真扶贫。我们可以少吃一顿饭,有钱要花在娃身上,把精准扶贫做到孩子们心里。”这是阎老时常挂嘴边的话。从2015年开始,市关工委每年救助100个贫困孩子,每个孩子发600元,使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关工委牵头,在117个社区办了54个“四点半”学校,使孩子们离校不离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刘琦:用故事改变民族地区孩子的识界

吴忠市五老宣讲员刘琦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行动践行“五老精神”。一次,他在学校宣讲时问少数民族的孩子:“你们学校建设得很美,硬件条件也不错。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日子是谁给的?”“是主给的。”孩子们的这个回答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刘老说:“不重视历史教育,这要不得。爱国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他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的知青生活编成“一个小棕箱、一担农家肥、一车燃料煤、一座淤地坝、一口沼气池、一张合影照、一生的深情牵挂”7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总结了习总书记当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饿、不怕热、不怕冷、不怕脏、不怕臭“七不怕”精神,孩子们听后深受教育,明白了“好条件、好日子”是党和政府给的。

张丽华:依托社区小天地 关爱孩子大未来

张丽华是青铜峡市裕民街道东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关工委主任。这位活跃在基层的五老有点子、有思路、有想法、有措施,全心全意为社区服务已逾23年。她的关爱故事要从“圆梦微心愿”讲起。“圆梦微心愿”一开始仅是为贫困孩子买个书包或玩具这种简单的圆梦行动,直到有一天,辖区内一位母亲找到了张丽华,请她救助自己患病的孩子。这位母亲的孩子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因家中贫困,病情被耽搁了。孩子的母亲希望张丽华能联系北京的医院,让孩子在医院走完最后一程。张丽华见到这个孩子后,当场泪奔。她马不停蹄地发动了社区乃至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患病孩子筹集到了善款,联系到了北京的专家来到了吴忠为孩子诊治。现在这名孩子已经能下床走路,也能做些简单的劳动了。正是张丽华的不懈努力,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孩子的生命,这个“微心愿”可不“微”。她的救助事迹不胫而走,“有困难,找社区”成了辖区居民的口头禅。

猜你喜欢

关工委基层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基层在线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