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7月25日辽源暴雨龙卷天气分析

2018-10-17刘姝妹,王健博

吉林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龙卷暴雨

刘姝妹,王健博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6年7月25日发生在吉林省辽源市的暴雨、龙卷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过程发展演变以及雷达回波特征等进行详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产生于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系统稳定维持,不稳定能量较大,K值较大,水汽供应充足,有利于强降水产生。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都是龙卷发生的有利对流环境条件。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分为三个阶段,即暖切变降水、急流降水及冷锋降水。

关键词:龙卷;暴雨;回波特征;中气旋

中图分类号: P458.12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0.077

2016年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辽源地区呈现强降水开始早、强度大、频率高的形势,并且冰雹、龙卷等各类灾害高发。辽源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平原和山区过渡地带,以往吉林省的龙卷事件多发生在西部白城、四平等平原地带,而辽源出现龙卷在近年来尚属首次,有必要进行详细分析,对吉林省东南部半山区的龙卷事件研究作以补充,提高本地监测预报水平。

1 灾害天气实况

2016年7月25日10时~26日10时,辽源迎来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为85.6mm,16站点出现大暴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东辽县云顶镇,达到147.1mm。过程伴有雷电、短时强降水,观测到最大小时雨强为32.7 mm。并在25日傍晚16时30分左右,在伊辽高速辽源收费站突然出现龙卷风天气。

2 天气背景

此次暴雨过程产生于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23日贝湖西侧暖高脊强烈发展,脊前西北气流不断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积聚,并形成冷涡系统,在两侧阻高的作用下,稳定维持在贝湖东侧。副高西侧始终有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活动,将海上水汽向北输送,850百帕比湿达到13g/kg。急流西侧和北侧存在“人字型”的冷、暖式切变线。

3 对流环境条件分析

25日08时降水发生前,700百帕以上吉林省北部存在大范围干入侵区。上游沈阳探空图上,整层较湿,抬升凝结高度非常低,只有60m左右。Cape达到733.6J/kg,根据对流温度订正后可达到1430 J/kg,K指数达37℃。垂直风切变0~6km约为15 m/s,0~1.5km约为5 m/s。到20时,0~1.5km垂直风切变约21 m/s,有利于龙卷的产生。

4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4.1 降水回波特征分析

根据辽源多普勒雷达监测分析,降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暖切变降水,出现在25日上午10时~13时前后,此时地面暖锋北端也抵达辽源。降水回波近似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层状云降水中镶嵌着较强对流单体,最大回波强度可达53dBz。第二阶段急流降水,出现在25日下午14时~20时前后,是降水的主要时段。降水回波大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其间分布大量对流单体,中心强度普遍超过35dBz,最大可达到55dBz左右。這些对流单体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依次排列经过辽源,快速向东北移动,形成列车效应,是此次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速度场上低空急流强度很强,1.5km处(近似850百帕)风速大范围超过20m/s,急流核风速可达到30m/s。而前一阶段降水,1.5km处径向风速在5~10m/s之间,最大达到15 m/s,说明彼时低空西南急流头部北上刚刚到达辽源。第三阶段为冷锋降水,出现在25日夜间21时~03时,降水主体基本移出。此阶段降水回波依然呈东北—西南走向,但西部边界变清晰。速度场上零速度线弯曲,出现锋面结构。并且回波带在不断东北上的同时,向东运动分量加大。25日14时~20时回波边界向东南移动约50km,而25日20时~26日03时回波边界移动约150km。此阶段降水仍然较强,最大回波强度可达47dBz左右。此次过程,回波质心高度多在4km以下,因此以强降水为主,冰雹出现概率较低,雷电活动不强。

4.2 龙卷超级单体回波特征分析

此次龙卷出现在一只超级单体回波中,25日14时06分前后在上游辽宁铁岭上空发现中层速度对,呈气旋式旋转,但此时速度对刚刚生成,范围和强度都较小。到14时37分,速度对强度加大,转动速度达到12.6m/s,达到弱中气旋标准。到15时53分,单体强烈发展成为超级单体风暴,处于西丰和辽源交界,距离雷达站约30km。核区直径约10km,转动速度达到22.5m/s,并持续超过两个体扫,接近强中气旋标准。回波呈现钩状,出现中高层回波悬垂和低层弱回波区,回波中心强度达到45dBz以上。16时34分,中气旋位于雷达站偏北7 km处,正是收费站所在处。此时1.2 km高度处中气旋旋转速度达到35km,而最低仰角并未观测到TVS(龙卷涡旋特征),最大风速约15m/s。而下一个体扫16时39分,最低仰角观测到相邻速度对,速度差可达20m/s,强回波核高度迅速下降并接地,说明龙卷风已经接地。此后单体向东北方向移动出境,到17时前后已明显减弱。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2016年7月25日发生在吉林辽源的暴雨、龙卷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过程发展演变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此次暴雨过程产生于副高后部冷涡背景下,系统稳定维持,导致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强降水产生。

此次过程不稳定能量较大,水汽供应充足,K值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产生。而强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是龙卷发生的有利对流环境条件。

雷达回波特征分析发现,降水分三个阶段:一是暖切变降水,降水回波近似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二是急流降水,是降水的主要时段。回波大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其间分布大量较强对流单体,形成列车效应,是此次大范围暴雨、大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三是冷锋降水,此阶段回波西部边界变清晰,速度场上零速度线弯曲,出现锋面结构,回波带向东运动分量加大。

作者简介:刘姝妹,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短期天气预报分析。

猜你喜欢

龙卷暴雨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江苏台风龙卷环境条件与雷达关键特征分析*
暴雨
当暴雨突临
海南龙卷统计特征
中国龙卷气候特征和环境条件研究进展综述
我国龙卷预警试验的前沿阵地
——访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炎利军主任
暴雨来临(下)
龙卷的雷达探测研究进展
龙卷过程中雷达合成切变产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