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公园里的社稷千秋

2018-10-17高雪梅吴苹苹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39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兰花公园

高雪梅 吴苹苹

游客在中山公园观赏银杏树

2018年国庆节期间,孙中山巨幅画像亮相天安门广场,与数百米开外的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铜像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留影。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以“中山”命名的公园或许是世界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同名公园。据统计,截至2017年12月,仅大陆地区,中山公园就多达73座。

中山公园研究室主任盖建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北京中山公园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不仅是北京第一个城市公园,而且“我们中山公园跟孙中山先生是真的有渊源和联系的。”

从社稷坛到中山公园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城楼西侧、中南海东侧,与故宫仅一墙之隔,原是明清时期皇家社稷坛。“北京城有九坛八庙。实际上只有社稷坛和太庙位于皇城的核心。”盖建中说。

社稷坛是明代迁都北京后。按照《周礼》“左祖右社”所建第一坛。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社稷坛即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在社稷祭坛上,铺设有五色坛土,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顺次摆放,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对社稷坛非常重视,每年春秋两季,皇帝都会前来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盖建中介绍,“乾隆皇帝在母亲去世后,服丧期间正好赶上了祭祀,他照样得换下孝服,前来祭祀。”

1911年。大清帝国在这里举行了最后一次祭祀社稷的大典。此后,随着王朝覆灭。曾举行过1300余次祭祀活动的社稷坛逐渐荒废。

两年后,时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恰巧巡视此地,只见“古柏苍天,废置既逾期年,遍地榛莽,间种苜蓿,以饲羊豕……渤溲凌杂,尤为荒秽不堪。”彼时,公园的概念已由西方传入中国,朱启钤遂提议将社稷坛辟为公园。

“在北京城市规划史上,朱启钤先生可以说是北京旧城改造第一人。”盖建中介绍,除辟建中山公园外,改造前门,打通东西长安街,拆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等,这些也都是在朱启钤的主持下完成的。

当时的社稷坛,既无山水叠石,也无亭台楼榭,仅遗存五色坛、拜殿、神厨、神库等少量建筑。“从社稷坛到公园的演变过程中,朱启钤先生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依坛造景。”

盖建中解释,所谓依坛造景,即在保留原社稷坛及古柏树的总格局下,通过在外坛空地营建新的景观建筑来开辟公园。

1914年10月10日,有着五百年历史的皇家社稷坛。第一次以公园的崭新面孔向公众敞开了大门,时称“中央公园”。这一打破封建都城空间秩序的大事件,有学者称之为“公园开放运动”。

以此为开端,此后十余年间,先农坛、天坛、太庙、北海、地坛、颐和园、景山等皇家场所相继对公众开放。“可以说。坛庙园林的概念肇始于中山公园。”盖建中强调。

公园开放的第一天。市民为睹昔日帝王禁地之景况,观者踊跃,数以万计。为此,京师警察厅特派200多名警察维持治安,以保障安全。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灵柩停放在公园拜殿大堂,并在此举行公祭。前来拜祭者达70多万人次。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928年,中央公園正式更名为中山公园。曾经停灵的拜殿改称中山堂。

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后,孙中山铜像在中山公园落成。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以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

盖建中告诉本刊记者,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忌辰和诞辰活动。

不止是一个公园

“中山公园的创建是历史的机缘,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盖建中认为,“这里从创建之初就不是一个公园那么简单,它承担了很多的功能和角色。”

1915年,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无理要求,企图把中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在全国掀起的声势浩大的反日浪潮中,就包括北京30万市民在中山公园举行的抗议集会。

由于地处市中心,加之园内先后建立起来今雨轩、柏斯馨等一批茶馆、餐厅,中山公园成为北京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这里孕育和诞生了一大批社会团体,对中国后来的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如成立于1919年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大师云集,每月出一期会刊,名为《艺林月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会改为中国画院。

再如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等。参与会员包括冰心、朱自清、老舍、刘半农、徐志摩等共170余人。

1936年。为资助因黄河决堤而流离失所的灾民,由时任古物陈列所所长、中山公园董事周养庵发起,清末状元刘春霖、翰林张海岩、皇室傅心畲等百余知名人士参与的义赈活动在中山公园举行,大家当场泼墨挥毫,不论尺寸大小,一律大洋五元,成为书坛盛事。并且,以此为契机,中国书学研究会成立。

“中山公园还是我们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盖建中举例,北京反帝大联盟、少年中国学会在来今雨轩成立,李大钊的著名演讲《庶民的胜利》也是在这里发表。

此外,鲁迅、萧乾、叶圣陶、巴金、林语堂、沈从文、李苦禅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身影。在《鲁迅日记》中,鲁迅数十次提到中山公园,如“晚往公园,寿山招饮”,寿山即齐寿山,两人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共同合译了荷兰童话《小约翰》。

因政界、文化界等众多名人墨客都喜欢到来今雨轩品茗、会友、聚会,来今雨轩在京城声名远扬。以至于老北京人称,“来今雨轩是国务院”。“北海就叫北海,天坛就叫天坛,只有去中山公园,老北京人才叫上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公园多次成为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举办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曾来园参加大型游园活动。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北京市政府在中山公园举办游园会。全园栽摆花坛16个,首都各界群众3.2万人参加。

1994年10月1日国庆节,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等与首都各界人士2万人在中山公园参加游园会。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中山公园,与首都各界代表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游园会。

“看花到中山”

自开园伊始,中山公园即以千年古桕、繁花似锦而声名远扬。

据统计,中山公园共有古树602株。其中,在公园社稷坛南门外,有7株参天古柏,一字排开,蔚为壮观。这7株古柏源自辽代,至今已有1000年历史,被人们称为“中山辽柏”,是北京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柏树。

此外。公园还有一株独具特色的古树“槐柏合抱”。柏树已经生长了500多年,槐树则扎根于古柏树千的裂缝中。有200多年树龄。国槐和侧柏同为北京市的市树,“槐柏合抱”堪称园林之奇观。

《燕京岁时记》曾记载,“满大街的侃爷天天在,唐花坞的鲜花开不败”,说的就是中山公园唐花坞,通过温室来控制花期,使牡丹、梅花、迎春花等在腊月同时开放,成为京城盛事。

“朱启钤先生对中国传统园林造诣很深,毕竟是公园,不能光看坛。”盖建中介绍,在牡丹盛开季节,公园特地安装彩灯、搭建荫棚,方便游人夜观牡丹。还开通了从天津到北京的观花专列,早晨从天津出发,晚上再从北京返回。

中山公园的兰花也是久负盛名,而且与朱德还有着不少动人的故事。

朱德一生最爱兰花,经常来到中山公园和工作人员交流。“朱德把以前行军打仗时曾看到过的兰花品种告诉养兰师傅,让他们到那里去找。我们师傅曾经去过,确实也找到了。”盖建中说。

1960年4月,中山公园首次举办兰花展,展厅门口的“兰室”匾额即为朱德亲笔所题。此后园内每年两次的兰花展,朱德也常来参观,并叮嘱,“要多养一些兰花,多搜集一些品种”,“你们养的兰花不要锁在屋子里,要多办展览,让群众来看。”

在社稷祭坛上,铺设有五色坛上,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顺次摆放,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964年,朱德把自己养的一千盆兰花移交给中山公园。

“在朱老总的关怀下,中山公园实现了南兰北养的梦想。现在我们是四季养兰花,四季展兰花。”盖建中感慨道。

“1991年我参加工作,当时北京公园系统还有句话叫‘看花到中山。”盖建中坦言。“其实中山公园的花不能说比人家好,也不比别人多,但是你到中山公园来看,是最清静、最有园林感觉、最有韵味的。”

如今,中山公园仍坚持花展这一传统项目,每年的郁金香花展、月季花展、兰花展、迎国庆花卉精品展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参观者无不流连忘返。

2018年国庆,中山公园推出“六合同春”主题花坛,花坛高5米、宽14米,采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鹿鹤同春”造型。“鹿”与“六”谐音,“鹤”与“合”谐音,“六合”泛指天下。“六合同春”象征天下万物欣欣向荣,寓意人民生活幸福美满、伟大祖国和谐繁荣。

坛是园之根,园是坛之魂

1997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香港回归前夜,何鲁丽冒着瓢泼大雨,从维多利亚湾的花坛上捧回一盒土,这些土后来被倒入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中。“这也是老文物专家的心意,五色土中要有香港回归后的土。”何鲁丽说。

存盖建中看来,从一个荒芜的祭坛到一座全民共享的公共园林,中山公园近百年的发展过程。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一次成功实践。

“坛是园之根。園是坛之魂。没有社稷坛,中山公园出现不了;没有中山公园,社稷坛不可能得以保护和利用。”

如何去欣赏这座独特的中山公园?“看千年的占柏,看六百年的社稷坛,看一百年的中国园林,看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果。”盖建中总结道。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兰花公园
种兰花
在公园里玩
兰花开
开车去公园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外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中山公园
我爱你兰花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