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变时空
2018-10-17芦垚
芦垚
2018年3月21日,一列动车组列车行驶在西成高铁陕西汉中洋县段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可能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朴素的言语,道出了大交通之于发展的重要性。
40年之间,人们从地铁、出租车等城市出行方式之变中感受到了巨大的便利。但关于交通的一个更显著的事实是,过去40年,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新修了更多的路。
1978年,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89万公里,公路密度9.27公里/百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以13.65万公里的通车里程稳居世界之首。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铁路网里程仅5.17万公里,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的三分之二。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而在空中,中国的“空路”也经历了从军事化的、服务于少数人的“奢侈”行业,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
这些40年间的改变,极大提升了国家的骨干交通网络,并直接助力了国家的开放,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一方面,从每个家庭都梦想的“三转一响”之一的自行车,到平均不足三户配备一辆的私家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从需要介绍信才能购买的机票,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众化民航……这些主流出行方式的改变,不仅改善了亿万人的出行体验,还为人们更为广泛和直观地接触外部世界提供了可能,进而促进了人们思维观念的进一步开放。
另一方面,国家骨干交通网络的升级,改变了时空格局,进而促进了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优化了资源配置,由此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更深层次的影响。这些变化,共同汇入改革开放的巨大洪流,使过去40年的中国成为历史上持续加速最快、体量最为庞大的发展列车。
40年的交通巨变,产生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在这个过程中,交通既承担了经济发展服务者和引領者的角色,又成为40年建设成就的最佳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