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州区杏家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

2018-10-17马晶

吉林农业 2018年20期
关键词:科技开发水土保持

摘要:杏家沟流域位于秦州区天水镇北部,通过整流域科技开发,全面实现耕地梯田化,宜林宜草绿色化,产业基地集约化,农田种植高效化,农路配套网络化,至2014年底,完成治理面积451.39hm2,其中修筑梯田259.37hm2,人工造林184.21hm2,建設果园7.81hm2,人均纯收入达到4865元。

关键词:杏家沟流域;科技开发;水土保持;治理程度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0.036

1 流域概况

杏家沟流域位于秦州区天水镇北部,区域植被稀疏,是山区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典型代表。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为605mm,水资源紧缺且难以利用,降水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8%。流域总面积5.72km2,有大沟谷16条,区域内人口密度287人/km2,多年平均粮食单产为1920kg/km2,人均产粮380kg,粮食产量低且不稳,农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较薄弱。

2 综合治理思路和措施配置

2.1 综合治理思路

多年来,流域内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以坡改梯为主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至2014年底,完成治理面积451.39hm2,其中修筑梯田259.37hm2,人工造林184.21hm2,建设果园7.81hm2。近年来由于没有水保项目支持,治理投入资金严重不足,部分坡耕地和荒山荒坡未能得到彻底的治理,导致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逐年加大,为加强农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扩大治理规模,提高治理效益,完善防治体系。

2.2 技术手段及治理目标

首先利用1/10000地图到现场实地校核农田、林地、梁峁、荒坡、沟道、村庄、道路、水系的位置与范围,再利用地形地貌、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林草覆盖率、人口以及各项水保水利工程的投工、投资、效益指标等,制定不同土地的综合治理技术,确定了山腰基本农田,山脚台地经济林果区,梁峁防风林带区,沟道谷坊坝系治理区。

3 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水土流失是干旱半干旱山区分布广,危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杏家沟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是坡耕地、荒坡和沟壑,针对此实行综合治理,综合治理面积411hm2,其中坡改梯132.8hm2,营造水保林54.1hm2,经济林果建设169.22hm2,退耕种草54.8hm2,地埂风景绿化树、行道树4万余株,修整道路27km,沟道防护工程180道。

3.1 坡耕地整治工程

杏家沟流域原有梯田109hm2,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工修建的,且分布不均匀,在减缓水土流失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抗旱和拦蓄径流能力不强,在统一规划下集中调动机械车辆,打破乡、村、户地界,实行统一作业,连片整治,有侧重的对区域内坡耕地进行整治,完成坡改梯面积132.8hm2。另外还在梯田地埂种植紫花苜蓿,红豆草等牧草和侧柏,使区域梯田形成了规模,基本保证了降雨就地入渗,大大减少了田面和地埂的表土流失,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林建设。

杏家沟流域内沟壑纵横,在山脚及沟道交汇处,坡度陡,受到径流冲刷强度大,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为此规划整修2~3m宽的反坡水平台,面积169.22hm2,然后挖宽深各1m的丰产坑,秋季铺草压肥回填,春季统一刨坑定苗,浇水覆膜后交给农户经营,在经济林果品种选择上大力推广和引进名优新品种,形成了杏家沟村以薄皮核桃、枣树为主,王家庄以杏为主的三大品种产业基地。

3.2 梁峁及荒坡治理工程

对流域内的梁峁及荒坡地,按照径流调控理论,采用小鱼鳞坑稀植方法,柱间距定为3m×1.5m,尽量减少破坏原有地貌。春季解冻后,在坡度大于25度的退耕还林还草地上先种草,到雨季来临时地面已经被覆盖,可显著减少地表蒸发和表土。沟道荒坡栽植刺槐、侧柏54.1hm2。同时林草结合,在林带间种植红豆草等适生牧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3.3 集雨灌溉和沟道治理工程

水是限制山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重要因素,在流域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和计算人畜用水、农业用水、林业用水等,依托杏家沟村的人饮工程,在农田、果园及田间道路两侧,合理布设容积30m3的集雨水窖,同时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建设,用刺槐封沟,支毛沟布设谷坊,沟头防护180道,防止了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有效地缓解了区域人畜饮水紧张的状况,为农田、果园补灌奠定了良好基础。

4 综合治理的效益

4.1经过综合治理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增加了15.78%,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善,经过治理,完成治理面积达到411hm2,新增措施每年减少径流总量21.97万m3,多数地表径流就地拦蓄入渗,改善了地表径流状况,增加常流水流量,提高地表径流的利用率。通过兴修梯田,提高了土壤抗旱的能力,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促使了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转变。

4.2经济效益

杏家沟流域平均粮食由治理前的1920kg/hm2,治理后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4203元增加到4865元。

4.3社会效益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提高了环境容量。通过治理,加大了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使区域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同时通过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口环境容量和人口密度达到相对平衡。该项目的实施可为当地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解决就业,同时,项目实施后,可节约一定的劳动力,加大对种植业和其他工副业的投入,可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者简介:马晶,本科学历,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科技开发水土保持
北京东方捷码科技开发中心
山东环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平和:搞好六个推进 实施六大工程 水土保持谱新篇
水土保持在防洪工程中的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